張志爽
河北省遵化市黨峪鎮中學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術課
張志爽
河北省遵化市黨峪鎮中學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指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新課程改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在新課程改革中,師生關系將進一步朝著教學相長的方向轉化和深化。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教學環境,這包括教學心理和計算機教學環境的營造,當學生的思維活動和結論超出教師所設計和期望的軌道時,教師不應強行把學生思維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之中,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歡迎學生與自己爭論,要給予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使學生逐步具有創新的意識。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某個學生提出了與教師截然不同的見解,教師不應只是簡單地否定學生,而應引導學生審視其觀點,并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做可以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樹立起進行獨立學習及創新的自信心,使其創新思維處于活躍狀態。計算機教學應該是一個開放式的教學體系,教師要注意計算機發展的最新動態并把它及時地反映在平時的教學之中,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其教學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從校內擴展到校外,要加強與其它學科的交叉滲透,將計算機巧妙地用于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加強學科創新能力之間的有效遷移,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創新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各學科教學之間應加強聯系與合作,使學生的創新能力達到整體提高的目的。
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把玩游戲與學習電腦知識結合起來,寓教于樂,開發智力。尤其是各種益智游戲,應有盡有,讓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學會計算機的操作。當然,不能讓學生一直玩,沒有目的性的玩,應該給學生一個尺度,讓學生即會玩又會學,還應該在讓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后再玩。自主探索學習設計以學生為主體,以情境創設為前提,以問題驅動為導向,引出學習主題,學生圍繞主題展開學習,查閱信息資料,進行邏輯推理,完成對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構建。“任務驅動法”教學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信息技術課中體現的“任務驅動法”教學,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的“教學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教學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統的知識,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目前,“任務驅動法”教學已經形成了具有“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的教學模式。
“任務”設計時要注意學生特點、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甚至同一年齡段的學生,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往往會有很大的差異。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年齡、興趣等特點,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等原則。對于新內容或一些有難度的“任務”,教師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給出清晰、詳盡的操作步驟,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在完成一個與他們的實際生活與學習密切相關而且比較有趣的 “任務”時,他們會非常專心致志,樂此不疲。例如:國慶節來臨前,我就給他們布置了一個任務:上網搜索電子賀卡,給老師發一張關于國慶的電子賀卡,賀卡上可以寫一寫你們七天長假的打算。于是課堂氣氛一下子就出來了,他們熱情高漲,很快地完成作任務了。這節課的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不但鞏固了搜索引擎和電子郵箱的知識,還讓同學們在完成任務當中學會了電子賀卡的發送。
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機會。讓學生的作品能夠在全班、全校,甚至在網絡上展現,給學生以自信;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計算機競賽,培養他們從小積極參與的競爭意識、成就感,從而更好地適應這這個激烈競爭的社會。利用學生的好勝心、自尊感,組織學生操作比賽,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給我們暗示了:信息技術教育不能像以前只注重講練結合,只要求學生會,而應該強調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協作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等多種學習的統整,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信息技術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能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要努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和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學科,我主張“理論+實踐”,讓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充分保證學生的實踐時間。計算機主要是實踐,上機課的課時應占信息技術總課時的70%以上,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實踐所學的理論知識,并探索課本沒有的知識,擴大知識面,更好地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同時,在學生操作時,教師應做到因材施教。在新課程下我們要實現這樣的轉變:學生是變被動為主動,老師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組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