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劍華 王唯 郭燕
[摘要]根據《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相關論文的分布情況,將1957-2012年期間我國科學哲學元研究劃分為3個時期。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每個時期的研究文獻的關鍵詞進行計量和可視化分析,發現在3個時段中,我國科學哲學元研究的熱點主題呈現漸次多元化的變化趨勢。從傳統科學哲學元研究到科學史視角下的科學哲學研究,再到“中國化”的科學哲學元研究。對近年來我國科學哲學元研究主題的分析,展現出社會科學哲學、多元化科學哲學及后現代科學哲學等研究是當前我國該領域的熱點問題。
[關鍵詞]科學哲學;元研究;演進路徑;CiteSoace
[中圖分類號]G250.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4)11-0126-05
科學哲學不是“科學”和“哲學”的簡單疊加,而是對科學的哲學反思,是從哲學的視角探索科學的本質而形成的一門學科。它以科學活動和科學理論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科學的本質、科學知識的獲得和檢驗、科學的邏輯結構等有關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的基本問題。科學哲學的萌芽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他對歸納和演繹方法的分析和對科學理論的結構、科學知識增長的規律所做的研究,可被視作科學哲學的濫觴。雖然,西方對科學哲學的研究自有科學以來就已經存在,但直到20世紀,科學哲學才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邏輯經驗主義成為它的第一個系統形態。中國科學哲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維也納學派成員洪謙等對邏輯經驗主義的引進和評價。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的科學哲學研究內化于自然辯證法的研究當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對西方科學哲學的引介和評價的熱潮,再到人們開始反思科學哲學的本質問題和中國的科學哲學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經歷了一個艱難和曲折的過程。
所謂“元研究”是對研究的研究,是一門學科走向成熟的一種標志。科學哲學“元研究”是對科學哲學這門學科本身的一般性、共同性、普遍性和基礎性問題的研究,主要探討科學哲學的演進歷史、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范式、學科定位、學科結構、分支學科、發展趨勢等。從當前國內的研究來看,對科學哲學的元研究成果重點集中在學術期刊論文中。本文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來源數據庫,對科學哲學元研究的相關期刊論文進行計量和可視化分析,展現我國科學哲學元研究的演進路徑及其研究的熱點問題。
1、科學哲學元研究的演進歷程
2013年1月初,筆者以“科學哲學”作為檢索詞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進行“篇名”精確檢索,檢索出1957—2012年期間發表的相關期刊文獻1531篇。對這些文獻進行篩選處理,剔除一些出版在相關年鑒、報刊等的文獻,保留文獻總數量共1340篇。統計結果顯示,我國科學哲學元研究期刊論文的產出數量,在波動中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筆者以文獻數量增長幅度的轉折變化為依據,將我國科學哲學元研究的發展歷程分為3個不同階段進行分析。即,1957-1985年、1986-2001年和2002-2012年3個時段。各時段科學哲學元研究期刊論文數量依次為101篇、474篇和765篇。論文逐年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1956年,為響應中央提出的“向科學進軍”的號召,由于光遠主持、召集一批自然辯證法工作者和對哲學感興趣的自然科學家,制定自然辯證法12年研究發展規劃;同年6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成立“自然辯證法研究組”,于光遠兼任組長,這是我國第一個自然辯證法專業研究機構;同年10月,《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創刊,發表相關研究的論文和譯文。這標志著我國科學和技術的哲學研究開始成為一門學科建制,并擁有了自己的“學術陣地”。根據檢索結果,中國期刊上最早出現有關科學哲學元研究的論文是1957年5月1日在《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上同時發表的3篇文章。它們均是介紹國外(蘇聯、英國、美國、德國)“哲學問題”在20世紀40~50年代中有關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的論文目錄,但并沒有集中論述有關科學哲學具體的相關研究內容。1960年8月,在哈爾濱召開的“全國自然辯證法座談會”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大規模的全國性自然辯證法研究的學術會議。同年西蒙、周煦良兩人在國外社會科學文摘上發表的《馬里坦的科學哲學》一文。是國內最早對“科學哲學”問題正式的討論和描述的開始。隨后的一段時期,國內科學哲學元研究論文在數量上增長緩慢。1979年,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組(會)與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合辦了第一屆《全國科學哲學學術會議》,該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會議交流凝聚并體現了全國科學哲學研究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這極大地推進了我國科學哲學的元研究進展,提升了學科研究的學術水平。20世紀80年代初期,科學哲學元研究的學術論文發表數量也實現了從單位數到雙位數的轉變。總體而言,1957~1985年作為科學哲學元研究的緩慢起步期,雖然論文數量不多,但卻奠定了科學哲學在中國健康發展的良好基礎。至此科學哲學這個新興學科也開始受到學者們的關注。
1986~2001年是我國科學哲學元研究的穩步積累期,科學哲學元研究期刊論文的總量逐年增加。從1979年開始的全國科學哲學學術會議,前兩屆都是以討論波普爾和庫恩等為代表的經典科學哲學家思想為主,從第三屆開始以科學哲學的基本問題為主題。1985年第四次全國科學哲學會議召開,中心議題是“科學理論的評價”。同年《自然辯證法研究》雜志創立,標志科學哲學有了自己的研究陣地。在此推動下,出現一批集中探究科學哲學問題的論文。1987年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加入國際科學哲學與科學史聯合會科學哲學分會,從此開始了大量科學哲學著作的翻譯和引進,為我國科學哲學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從1993年開始,時隔兩屆,在河南新鄉的河南師范大學舉行了科學哲學學術會議,現實狀況所限,未設主題,目標定在檢閱前些年中的研究成果,恢復學術交流,重組研究隊伍。此次會議以后,國內科學哲學元研究的文獻逐漸增多。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者主要有江天驥、李寶恒、范岱年、邱仁宗、紀樹立、金吾倫、羅慧生、舒煒光、查汝強、沈銘賢、傅季重、章士嶸等人。他們所在的工作單位也正是20世紀80~90年代傳播西方科學哲學的幾個中心點,主要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自然辯證法研究室、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這為后續的科學哲學研究積蓄了一批難能可貴的研究力量和學術成果。endprint
2002-2012年是我國科學哲學元研究的繁盛發展時期,科學哲學元研究期刊論文的數量迅速增加,尤其2008年達到121篇的高產數量。論文作者由單一作者更多轉到多位作者合作研究。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并有穩定的學術團隊和研究領域。1999年廣州華南師范大學第九屆全國科學哲學學術會議的宗旨為世紀末的回顧與展望,總結21世紀科學哲學,尤其是中國科學哲學的發展,展望新世紀中科學哲學的發展趨勢。在總結我國科學哲學研究20余年歷程的基礎上,開始了我國科學哲學元研究的歷史新篇章。從2001年開始,除了定期舉辦的全國科學哲學學術會議以外,各種專題學術會和討論會也不斷增多,國際學術交流頻繁,研究成果逐漸走向國際學術領域,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科學哲學元研究和科學哲學學科知識體系的整體發展。
2、科學哲學元研究的基本主題變遷
學術論文中的關鍵詞,對于揭示論文主題有著重要的作用,通常直接或間接地蘊涵著該文的主題。對期刊論文進行主題挖掘,可以確認科學哲學元研究的熱點問題及其發展趨勢。使用CiteSpaee信息可視化軟件分別繪制我國科學哲學元研究在上述3個時間段的關鍵詞共現網絡知識圖譜,進而展現我國科學哲學元研究的主題演進。
2.1 1957-1985年:傳統科學哲學研究主題階段
利用CiteSpaee信息可視化軟件工具,對1957-1985年期間的文獻數據進行計量和可視化分析,繪制關鍵詞共現網絡知識圖譜(圖2),結合網絡中節點的共現頻次、中心度和突現率等計量指標,挖掘這一時期我國科學哲學元研究的主題情況。
從高頻次的共現關鍵詞來看,除了檢索詞“科學哲學”以外,“哲學問題”、“自然科學”、“科學哲學家”、“方法論”、“西方科學哲學”、“科學理論”、“自然科學哲學”、“唯物主義”等關鍵詞成了這一時間段的主流關鍵詞。在這一時段,科學哲學由國外引入國內,在緩慢起步階段的首要任務是讓學術界了解什么是科學哲學、科學哲學研究什么。因此,科學哲學的方法論、西方科學哲學概況、科學哲學分支領域成為熱門主題。這一時段持續時間較長,但論文數量并不多,28年間僅有101篇論文。研究主題也相對比較集中。整體來看,這一時期研究的主題主要有:(1)自然科學哲學方面,包括邏輯原子主義、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科學理論和一些科學哲學家的相關問題等。(2)西方哲學,其中含有邏輯實證(經驗)主義,分析哲學等。之后隨著邏輯經驗主義的衰落,以庫恩、拉卡托斯為代表的歷史主義開始興盛,隨之出現了“科學共同體”,“范式”等當代最常出現的詞匯。之后又出現了后歷史主義,即對歷史主義的批判,也正因此開始了不同分支和流派間的“斗爭”。這樣百家爭鳴的氛圍讓西方哲學走向另一個繁榮昌盛的階段。(3)科學實在論,主要是指科學假說,科學革命等。這引導了科學哲學界的一場認識論的大變革,成為科學哲學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嶺,并開創了科學哲學研究的新時期。
2.2 1986~2001年:科學史視角下的科學哲學研究主題階段
這一階段我國科學哲學元研究的文獻產出明顯增多,對這一階段的文獻數據繪制關鍵詞共現網絡知識圖譜(圖3),圖譜中網絡節點明顯增多,研究問題的多元化趨勢開始顯現。
這一時段研究者的數量明顯增加,科學哲學元研究的范圍大為拓展。但傳統上的主題如:“邏輯經驗主義”、“邏輯實證主義”、“科學哲學發展”、“科學實在論”、“科學哲學研究”等問題仍是這一時段爭論的重要焦點問題,而在眾多研究主題中,“科學實在論”位居榜首。這段時間值得注意的一個情況,發表于1999年的《科學史、科學哲學和科學教學》問世后,在13年的時間里被引次數達到70次,被下載901次。這時段的歷史主義科學哲學注重把科學哲學與科學史融為一體,“科學史”在此成為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同時從圖譜我們也可看出,“西方科學哲學”、“波普爾”等共現關鍵詞再次映入人們眼前。這主要因為,科學哲學在20世紀80年代需要在一個相對時間內大量補習“功課”,把科學哲學從前現代到現當代的歷程展現出來。《自然辯證法通訊》期刊正好體現出了這種特征,大量外文文獻的翻譯發表,例如,波普爾的理性批評主義、卡爾納普的邏輯經驗主義、夏佩爾的科學哲學觀點等相關主題都相繼出現。我們由此可以看到這一時期中國科學哲學歷時與共時交織的畫面。
2.3 2002~2012年:“中國化”的科學哲學元研究主題階段
根據文獻數量的分布,對2002年以后的文獻進行計量和可視化分析,在這一時段關鍵詞共現網絡知識圖譜中(圖4),由大量關鍵詞共現形成的網絡結構更為復雜,也展現了這一時段我國科學哲學研究領域和問題的多元化、復雜化的態勢。
新世紀以來,科學哲學元研究的主題發散程度更高,如果說上一個時段是弱發散,那么這個時段就是強發散。除了“自然辯證法研究”、“科學哲學研究”仍舊非常熱門以外,“后現代主義思潮”、“科技倫理學”、“自然主義”、“科學實踐”等步入了熱門研究的主題當中。許多具體自然科學的哲學研究開始獨立成為分支領域,如心理科學、計算機科學、經濟科學等的哲學研究,形成了當代科學哲學研究的眾多新領域。另一方面由于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哲學學位點的不斷增多,許多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加入科學哲學研究隊伍,全國相關會議數量和召開次數也不斷增多,專業領域研究人員隊伍不斷擴大,致使這個時段文章產出量達到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中國科學哲學”的研究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直到今天對科學哲學元研究的豐富化,科學哲學領域的研究者越來越關注對本土問題和具體實踐問題的探討和思考:科學哲學開始進入本土化研究階段。
3、近年來我國科學哲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為進一步探測我國近年來科學哲學元研究的一些熱點問題,我們把2008~2012年的文獻數據進行了深入分析,對文獻關鍵詞的共現網絡圖譜相關指標進行了深入解讀。整理出近年來我國科學哲學元研究的相關計量指標信息(表1)。endprint
近年來,我國科學哲學的元研究出現了一些以核心關鍵詞為代表的熱點領域和方向,主要包括:
3.1 社會科學哲學研究
雖然科學哲學與社會科學哲學有著共同的問題域,即科學的本質問題。但社會科學哲學是以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為對立的兩極來構筑自己的發展道路。與自然科學哲學相比,社會科學哲學的發展道路呈現出兩個完全不同的特點:一是它通過構成社會科學的反思基礎和概念來源,與社會科學的發展是直接同步的;二是它自身保持著對哲學和社會理論的高度開放性和親和性,在某種意義上說,它的發展同時折射著整個哲學的發展。
3.2 科學哲學的“多元化”研究
一方面從復雜性科學哲學的視野出發,重新審視了當前科學哲學關心的熱點問題。復雜性的研究一直與意識的發生及意向性、心一身關系等問題密切聯系在一起,所以人們在探討心靈與認知哲學問題時所取得的成就,也影響和推動著相關的復雜性的研究。另一方面隨著科學的發展,現代科學哲學開始對現代科學本質和應用進行反思。現代科學在量子力學、生態學、熱力學方面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拓展了科學的內涵和外延,更新著既有的科學價值觀、真理觀、認識論、方法論及其本體論的地基。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又對社會產生巨大的沖擊。現代科技倫理問題對人類社會倫理進步和正常社會生活秩序具有威脅和破壞性作用。因此,人們進一步深入探討了“科學的社會結構和科學政策究竟在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發揮多大的作用,科學和技術互動的本質究竟是什么,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倫理的、實用的和認知的因素究竟如何相互影響的”等等。這些主題是科學哲學家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3.3 后現代科學哲學研究
隨著現代科學表現出的不確定性、非決定論、非連續性等特征,后現代主義打著“多元性、開放性、創造性、突出主體性”等旗幟登上了舞臺,使科學的客觀性和權威性受到了極大挑戰和打擊。同時在科學哲學自身的發展中出現了批判理性主義對邏輯經驗主義的反叛,歷史主義對批判理性主義和邏輯經驗主義的反叛。在這種環境中,科學哲學的研究走向后現代科學哲學。后現代科學哲學力圖重建科學與社會、科學與文本之間關聯方式,實現測量、經驗、語境和范式的本體論和整體論的統一;支持以新的文化經驗反對元理論的理性經驗,力圖把理論模型的構建與科學理論的闡發結合起來。同時,后現代科學哲學要求從現象學存有論出發,把科學認識確立為“在世之中的此在”透過顯像以概念的方式對在場者的特定把握,把“客觀性”的基礎確立為“此在”的境域實在性。
后現代科學哲學促進了當代科學哲學的辯證化趨勢,啟迪著人們從抽象到現實的科學研究方向,尤其他堅持的各種各樣的批判形式,能夠鼓勵對“被接受的觀點”的解構及其應用進行不斷的批判,這是它為這個時代做出的貢獻。
4、我國科學哲學元研究的問題與對策
對于科學哲學元研究的未來發展,我們既要跟蹤世界科學哲學的發展動態,同時又要融入“本土化”、“中國式”的思維模式,把兩者高度結合,互補互進,以此開辟出中國式的科學哲學研究之路。但在中國學界形成自己特色的研究模式也有相當的難度。原因其一,我國在科學哲學問題上研究重心的認識偏差。在國內從事西方科學哲學的部分學者在學科定位過程中,把科學描述、解釋和評價還有科學哲學理論等研究視為科學哲學的核心。認為數學和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研究不是科學哲學研究,至少不是科學哲學研究的核心。其二,由于學科性質原因,科學哲學一直以來都是相對孤立的學科,交叉性弱、相容性低;研究對象也相對單一,這就加大了科學哲學拓展新路徑的難度。其三,科學哲學研究中標志性進展不大,沒有出現革命性的發展,而只是一些傳統問題的再研究。這也是阻礙科學哲學研究進展的一個客觀因素。為了改善這種僵硬結構,首先,我們要加大學科機構建設,如在高校形成單獨以“科學哲學”命名的具體專業學科點,培養針對性強、專業型人才,為科學哲學存儲厚積薄發之人。其次,增加專業期刊的創辦,大量引進專業書籍,更多舉辦以科學哲學為主題內容的會議活動。進而帶動相關文獻、論文的發表,提高相鄰學科的互通性,學術間的相容性。當前,不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科學哲學元研究的發展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和阻礙,通過中外同仁的共同努力,定會給科學哲學一個更美好的未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