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昇
(廣州體育學院,廣東廣州 510500)
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及其發展對策研究
吳東昇
(廣州體育學院,廣東廣州 510500)
本文從國家有關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制定處罰,分析高等學校輔導員職能現狀及其能力內涵,對高校輔導員職能提升路徑方向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高校輔導員 職能能力 發展
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以教思政〔2014〕2號頒布《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標準》的制定和出臺,進一步增強輔導員職業的社會認同,確立輔導員職業概念,提升輔導員職業地位和職業公信力,為輔導員主動提升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指出路徑和方向。本文就如何完善《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和建議。
1.1 輔導員職業標準現狀
該《標準》分職業概況、基本要求、職業能力標準3部分。《標準》從初、中、高三個職業能力等級,對高校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黨團和班級建設、學業指導、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理論與實踐研究等九方面輔導員職業功能的工作內容進行了梳理和規范,對輔導員在不同職業功能上應具備的能力和理論知識儲備提出了明確要求。輔導員評聘教師職務也應堅持工作實績、科學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結合的原則,《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中對“高級輔導員”的要求是引導輔導員成為“研究型輔導員” ,規定發表15篇論文(含10篇核心期刊論文),其定位和研究成果數量是否能真正反映輔導員的工作性質和效果。本人認為輔導員的主要職責還是以實踐性為主,建議在現有的低、中、高三個職業能力等級內進一步做檔次細化,這樣有利于調動輔導員的積極性和輔導員的隊伍的發展。
1.2 輔導員概念內涵
《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標準》中對“輔導員”概念界定主要還是針對一線輔導員制定的,能否涵蓋專職輔導員中其他從事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員,進而使整個學工隊伍都能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
1.3 輔導員考核渠道
輔導員招聘為避免各學校獨立操作的不公平和不規范性,可以采取如下形式進行:一是人事廳統招統考,根據各校上報的招聘人數按一定比例提供筆試通過者名單給各校,各校再進行面試錄取;二是設置“輔導員資格證”,資格證考取要參加全省統考,獲得證書后方能參加該崗位應聘。三是學校的面試應由指定的監督機構進行,避免一些學校不按標準執行。
1.4 輔導員考核標準
輔導員工作績效考核及師德考核都應從主管學生處領導、所屬院系、同事、學生等多方位全面展開。要特別加強學生評議和主管領導的評分權重,對學生評議的操作方法做出具體要求,從而提高考核的客觀公正性。
1.5 輔導員培訓機制
在省級文件中應進一步完善對輔導員培訓的國培、省培、校培三級體系的具體內容。由省教育廳或研修基地出臺省培、校培指引;編寫培訓課程教材和大綱,明確其分工和培訓內容;在省培中增加對在崗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培訓,并增加跨省、跨校、出國交流學習方面的內容;在培訓經費方面,在省教育廳出臺政策時,能否參照思政教師生人均20元的培訓標準,由各校學生處統籌安排。
1.6 重視輔導員待遇
如何與《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實施意見(國人部發〔2006〕87號)對接。高校輔導員職業需要從體制上給予重視:一是高校輔導員崗位設置進一步細化和專業化。可參照國外分別設立思想政治輔導崗位、心理健康輔導崗位、就業輔導崗位、生活輔導崗位,并明確不同崗位的職責、任務、工作范圍等;二是由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會同教育部等部門,對輔導員職業確立職級制,把高校輔導員職業由低至高設立了1至4級崗位,對應于高校教師職稱的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享受同等待遇。
2.1 輔導員工作希望能夠成為許多有志青年奮斗終生的職業
我們理解《標準》頒布是為了將一個過渡性的、非職業化的“崗位”,建設成為具有獨立專業方向的一個穩定的職業,進而確立給輔導員獨立的職業定位。可是問題是輔導員職業是否形成了完善的、相對獨立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系統,是否能夠擁有自身獨立的職業地位,成為一種專業性的職業。是否可以從高校教師的職業中分化出來。《標準》中的職業定義中指出“輔導員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作為政策導向,其似乎體現了優惠性和鼓勵性,為輔導員的發展預留了空間。但是也有值得商定榷的地方,每一種職業、身份都有其特定的專業屬性,雙重身份的界定,實際上等于模糊和消解了輔導員的專業性。輔導員工作從屬于干部和教師的尷尬身份,也正是因為這種雙重身份導致了輔導員工作的多重性,輔導員管理權限上多重支配,這種管理體制加劇了輔導員邊緣化心態,造成了輔導員認同感低、流動性大、職業倦怠情緒滋生的現象,所以希望借《標準》的頒布,使輔導員工作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專門的、不可替代的、得到社會認可的職業;輔導員也要認真學習《標準》,理解輔導員職業內涵,不斷提升職業能力,通過切實履行輔導員工作職責來確定職業地位,在職業崗位上服務教學、服務學生、服務社會,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
2.2 輔導員入職必須要設立一個需要經過拼搏才能邁過的門檻
輔導員作為一個獨立的職業,必須要通過提升職業專業化程度來獲取輔導員專享的職業化工作地位。而目前各高校在選拔輔導員時,基本都沒有對其進行明確的專業素質和職業資質的測試或考察,只是按照人事制度要求和實際工作需要,來進行考查,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些輔導員工作得來全不費工夫,故不甚珍惜;一些高校也將其視為解決無法推辭的人情的一個崗位,所以高校輔導員隊伍出現了良莠不齊的現狀,因此有必要建立高校輔導員職業準入制度。一種是建立健全全國或省級以上統一的高校輔導員資格的認證制度,效仿律師、醫師等認證制度,將輔導員資格認證納入社會職業認證分類體系,出臺并逐步完善《高校輔導員資格認證制度》,使輔導員認證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從而逐步推行持證上崗。一種是建立省級統一選拔考試制度,效仿公務員招收考試制度,筆試統考,按一定比例將面試人選交給各高校進行選拔,確保輔導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水平。
2.3 輔導員職業需要一個科學健全的考核制度和管理體系
在《標準》精神指導下,希望及早制訂出臺例如《輔導員工作條例》之類的管理文件,界定輔導員定義的內涵與外延(包含整個學工隊伍),理清輔導員工作邊界,使輔導員崗位責任和權力規范化、制度化,指導輔導員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構建輔導員工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制定輔導員管理辦法,統一、規范輔導員職級晉升、職稱評審。輔導員考核實際上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評價指標,一個是評價方式。輔導員考核應以工作成效評價為主,兼顧工作態度(學習績效評價)和工作能力(研究績效評價)考核,同時鼓勵輔導員按照工作實際創新性地開展工作。輔導員工作評價采取輔導員自評、學生評價、領導評價的多元評價方式進行,應建立輔導員學年述職制度,將促進輔導員的自我實現和持續發展作為最終目的。
2.4 輔導員職業發展需要建立多類型、多層次的培養發展機制
輔導員要走職業發展之路,不僅需要制度設計上讓更多優秀的人才在這個崗位上有所作為,也要為這些人才的永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與幫助。
2.4.1 輔導員初級、中級、高級“三級”培訓制度
根據《標準》中的三個等級分別對輔導員進行不少于《標準》規定的培訓期限的時間的培訓。初級培訓就是上崗培訓;中級培訓是提高和發展性培訓,突出理論性,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職業化發展打下扎實基礎;高級培訓則以培養專家型輔導員為目標,專業性強,就輔導員工作某一具體領域做深入的輔導和教育。
2.4.2 輔導員校本培訓、省培、國培“三級”培訓制度
請進來,走出去,甚至是走向國際,加強跨省、夸校、出國交流的培訓,多一些互派交流的機會,讓更多的輔導員能夠接觸不同學校、不同省份的不同職業體驗,開闊視野的同時,也提升了職業能力。
2.4.3 建設輔導員網絡課程
從培訓內容和形式來看,除建議出臺指導性校本培訓大綱外,也建議建設系統的輔導員培訓網絡精品課,以便靈活培訓時間,豐富培訓手段與方式。
《標準》中對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與之相適應的是否應該出臺相關的保障制度。建議將學工隊伍的建設情況納入高校辦學質量評估體系,成為高校黨政工作的硬性指標,并定期進行督查,這樣更好保證和推進政策的貫徹落實。
[1]蘇瑩.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標準開發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沈丹.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及其發展對策研究[J].文教資料,2010, (02):166-167.
[3]王顯尊.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探析[J].教育時空,2010, 22(01):169-170.
[4]李漢燁.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5]王慧敏,馮娟.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研究[J].考試周刊,2012,(69):161-162.
[6]邱關軍,劉佳.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西南科技大學,2010,(0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