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琳+劉慧
摘 要: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而特定歷史時代是文學作品產生的前提,因此,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進行文史融合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試論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進行文史融合的具體方略。
關鍵詞:技工院校 語文教學 文史融合
技工院校旨在培養具有核心從業素質和核心專業素質的“雙核”人才。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學,是在聽說讀寫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擴展學生必需的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特征,承載著培養學生核心從業素質的神圣使命。而特定歷史時代是文學作品根植的豐厚土壤,只有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作家生平,才能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內容的理解和升華,筆者試論如何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進行文史融合。
一、通過講授作者生平遭際引導學生塑造健康人格
語文課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兩大特征。其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承載著塑造健康人格、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神圣使命。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在語文課教學中適當講授作者生平和優秀歷史文化,讓學生從正面人物身上感受到人格之美,力量之美,就是涵養學生性情,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過程。
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指出:“今天保留下來的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化、中國傳統、中國社會精神氣質和中國的人事事物,在許多方面,將對日后指引人類世界作出十分重要的貢獻。”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優秀燦爛的歷史文化,孕育了一大批優秀人物,有孔子、老子那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張衡、祖沖之那樣偉大的科學家,李白、杜甫那樣的偉大詩人,關漢卿、白樸那樣偉大的戲劇家,羅貫中、曹雪芹那樣的偉大小說家,屈原、蘇武、文天祥、史可法那樣的愛國者、民族英雄……他們是我們的民族的血脈和靈魂,無數他們這樣的人物,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精神、品質正不斷滋潤著下一代美好的心靈。如學習《報任安書》時,可以講授司馬遷“發憤著書”的偉大理想和為完成《史記》創作甘愿忍受屈辱,“就極刑而無慍色”的悲壯,讓學生了解這部被“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不朽名著的思想性和人民性。講到《夢游天姥吟留別》時,可以通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詩句,讓學生了解大詩人李白在長安傲視權貴,不為黑暗現實折腰的傲岸人格。講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通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句,讓學生了解偉大的詩人杜甫在面對安史之亂的動蕩現實,不改初衷,始終關心國家命運,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學習《紅樓夢》時,引入曹雪芹生于繁華、終于淪落的一生,指導學生了解作者從少年時期的錦衣膏腴,中年時期的舉家食粥和晚年時期的困窘飄零、幼子夭亡的生活遭際,分析這種人生經歷對其創作的影響,加深學生對這部揭示封建社會末期內部潛伏的種種危機和多重矛盾的不朽名作的了解和認識。只有將文和史密切聯系起來,才能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作家曲折坎坷的經歷、憂時濟世的熱情、傲岸不羈的性格、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卓越不凡的才智識見對其文學創作的深刻影響。
二、通過作品時代背景的引入加深學生對作品主題思想的理解
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具有歷史性、文學性、地域性,文學作品的產生與作家生平遭遇、歷史文化背景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引入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不但能引導學生學習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能加深學生對作品主題思想的理解。講《孟子》經典散文,可適當融入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百家爭鳴”的歷史。講司馬遷《項羽本紀》時,要指導學生了解當時秦朝的殘暴統治,農民起義的風起云涌,以及項羽和劉邦楚漢爭霸的這段悲壯歷史,才能更有助于我們了解項羽的一生和悲劇命運。如講授杜甫《蜀相》時,可以通過“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引出蜀漢丞相諸葛亮一生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勤政愛民,興兵北伐,為百姓鞠躬盡瘁,病死秋風五丈原的事跡,讓學生了解一代名相諸葛亮的偉大人格。講李煜《虞美人》時,可以通過“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詞句的講解,讓學生了解作者從南唐國主到囚徒生活對其心靈的巨大落差,把自身所經歷的一段國破家亡的慘痛遭遇泛化,直悟人生苦難無常之悲哀,從而理解李煜詞開闊而深厚的文學意境。講到蘇軾《江城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時,可以聯系北宋與遼、西夏的和戰,讓學生了解作者蘇軾對北宋每年向遼、西夏輸送大量的歲幣以求得暫時的安定的妥協政策的深深憤慨。講到岳飛《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時,可以聯系當時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在農歷靖康年攻破北宋都城汴梁,掠走宋徽宗、宋欽宗二帝,當時軍民誓死抵抗的歷史背景,了解詞人岳飛要求北伐恢復中原的偉大抱負。講授文天祥《過零丁洋》時,講到《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可以聯系當時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文天祥作為南宋丞相組織抵抗,但寡不敵眾,兵敗被俘的時代背景,了解詩人的偉大愛國情懷,進而加深對作品的了解和認識。
三、通過文史融合,切實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技工院校學生的寫作能力一直是最薄弱環節,學生不喜歡寫作,動筆積極性不高,如何提升寫作能力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點。其實通過文史融合教學法,對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具有較大助力。基于技工院校學生的特點:活潑好動,喜歡開放式的語文課堂,為此,在作文教學中,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命題,可提升學生寫作的興趣。如通過“你最喜歡的作家”“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你最喜歡的傳統節日”等命題指導學生寫作小傳記或舉行演講比賽,切實提升學生寫作熱情。《光武帝劉秀小傳》《項羽小傳》《李白小傳》等佳作如雨后春筍。我們也可指導學生走出封閉式的語文課堂,收集整理家鄉的歷史文化、歷史人物、傳統美食,游覽周邊的名勝古跡,并寫作文化游記提升學生寫作興趣。有一位學生平時語文學習興趣很低,但通過這種開放式課堂,他收集整理了雞西的興凱湖起源和文化,并寫成了《興凱湖文化行》一文,獲得全校作文競賽一等獎,從此愛上了作文。
由此可見,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進行文史融合教學法對于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是十分必要的。作為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師,不但要具備良好的語文教學能力,更要在實踐中學習歷史文化知識,掌握相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常識,這有這樣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宦平主編.語文[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
[2]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錢理群主編.現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4]錢穆主編.中國文化史導論[M].商務印書館,2002.
(張超琳,劉慧 黑龍江雞西 黑龍江技師學院 15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