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媛+劉晨紅
摘 要: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是一種思維和認知現象。本文從這一理論視角出發,歸納出網絡新聞標題中有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三種類型。筆者認為,網絡新聞標題中的隱喻具有制造閱讀興奮點、提供認知視角和降低認知難度的功能。
關鍵詞:認知 隱喻 網絡新聞標題
一、引言
新聞標題是一則新聞的“眼睛”,是新聞內容的概括和提煉。因此在擬定新聞標題時,作者往往會使用各種手段增強其可讀性,以吸引受眾。筆者經積累發現,網絡新聞標題中廣泛地使用隱喻以達到上述目的。學界已經對這一現象進行了一些研究,相關的文章有劉晨紅的《新聞標題中的隱喻及其語用功能》、鄧漪漣的《從認知角度淺析新聞標題中的隱喻》、張名章的《談網絡新聞標題中隱喻思維的運用》以及于海波的《新聞標題中隱喻的認知研究》等。
縱觀這些論文,我們發現其大多是以報刊新聞標題為例,對網絡新聞標題的研究不多。因此,本文以認知隱喻學為理論指導,以2014年1月至9月騰訊、新浪、網易以及搜狐四大門戶網站中的新聞標題為例,考察網絡新聞標題中隱喻的類型及其實現的表達功能。
二、隱喻的認知理解
在傳統的修辭學理論中,隱喻也稱暗喻,是比喻的一個下屬辭格,與明喻、借喻等辭格并列。它是一種語用現象,運用在非同類事物間的比較,對語言起修飾美化作用。我們這里討論的網絡新聞標題中的隱喻并不是傳統修辭學理論中所定義的隱喻,而是基于認知語言學對隱喻的認識。從認知的角度研究隱喻始于認知隱喻學者萊考夫和約翰遜的巨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書中首次建構起“概念隱喻理論”的框架。該理論認為,隱喻是從一個比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到一個不太熟悉、較難理解的靶域的映射,是在源域和靶域之間有一系列本體的或認知上的對應關系或“映射”。在映射過程中,屬于某一領域的相關概念和結構被轉移到另一領域,最終形成一種經過合成的新的概念結構,即隱喻意義(孫毅,2013:57)。也就是說,概念隱喻一般由三部分構成:源域,它通常是為人所熟知的、有形的、具體的、常見的概念域;靶域,它通常是生疏的、無形的、抽象的、罕見的概念域;映射,源域和靶域之間在認識或理解層面上的對應關系。而且,隱喻并不僅僅是一種表面的語言類比現象,從本質上來看,它是概念性的,是人們進行認知和思維的基礎。因此胡壯麟(1997:51)說:“人們要認知和描寫以前未知的事物,必須依賴我們已經知道的概念及其語言表達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同時還要發揮驚人的想象力,這個過程正是隱喻的核心,它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做不尋常的并列,從而加深了我們對不熟悉的事物的認識。”
例如,人類如何認知“時間”這一無形而抽象的概念呢?在實體上,我們將這一無形的概念空間化為一個表盤,指針在空間上的相對位置表示時間;在觀念中,我們將時間隱喻化為一種物質性的、有價值的商品,它能夠為我們所擁有或失去,即“時間就是金錢”,因此就會出現“花時間、節約時間、浪費時間”等搭配。例如,馬前總理:MH370可能正在某地 搜索浪費時間(新浪,2014-5-20)。
三、網絡新聞標題中隱喻的類型
萊考夫和約翰遜將概念隱喻分為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實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孫毅,2013:63)。下面我們據此對網絡新聞標題中的隱喻進行闡釋。
(一)結構隱喻
結構隱喻是用某一種概念去理解或者認識另一種概念,將談論某一種概念的詞語用于談論另一種概念。結構隱喻中涉及的兩個概念屬于不同的認知域,但二者各自的構成成分之間存在著某種規律性的對應關系,因此用于談論這兩個概念的詞語可以通用。“辯論是戰爭”是一個典型的結構隱喻。“辯論”和“戰爭”屬于不同的認知域,但是在描述“辯論”時,我們通常與“攻擊”“防衛”“駁倒”“敗陣”等描述戰爭的詞匯搭配使用,這些表述都是源于“辯論是戰爭”這一結構隱喻。筆者考察發現,這種類型的結構隱喻在網絡新聞標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
(1)李克強:宣戰霧霾不能等風盼雨(新浪,2014-3-14)
(2)宣戰霧霾 濟世環保研發大數據解決方案平臺(網易,2014-6-30)
(3)北京多地現小型除霾車上陣PK霧霾(2014-7-10)
(4)抗衡霧霾天氣 防毒面具再登時裝周舞臺(搜狐,2014-7-17)
(5)鼓勵拼車以抗霧霾(網易,2014-8-15)
上述五個例子中所使用的動詞“宣戰、上陣、PK、抗衡、抗”等都是描述戰爭時使用的詞匯,在這里,隱含著“治理霧霾是戰爭”的結構隱喻。因此在擬定新聞標題時,“治理霧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根據戰爭的模式構造的:霧霾是敵人,治理前要對霧霾“宣戰”,治理的過程就是與霧霾“抗衡、PK”的過程,同時我們有了新武器就要讓其“上陣”以打敗敵人。以上這些詞語的搭配都是由結構隱喻“治理霧霾是戰爭”所規約的。
概念隱喻觀點提出的隱喻類型里有“某種長期的有目的的行動是旅程”這樣的提法,既然有旅程,就會有旅程的起點、方向、路線以及終點,這些概念構成一系列結構隱喻,在網絡新聞標題中也較為常見,如:
(6)山西落馬“老虎”數創紀錄 中紀委破除反腐終點論(網易,2014-8-23)
(7)人民日報:中央設定“三不腐”反腐路線圖(搜狐,2014-9-10)
(8)中國反腐的雙重路徑選擇(搜狐,2014-9-11)
(9)黃建國:反腐倡廉無止境 戰斗正未有窮期(網易,2014-9-16)
(10)反腐倡廉力量正向農村基層延伸(網易,2014-9-19)
(11)香港學者公婷:最優的反腐路徑是“社會反腐”(網易,2014-9-21)
綜合分析上述幾例我們發現其中隱含的結構隱喻是“反腐是旅程”。旅程中有路線和路徑,旅程可以向任何方向延伸,且有終點和止境。因此,這些由旅程所規約的詞匯都可以運用于對“反腐”過程的描述,也就出現了上述例句中的說法。
(二)方位隱喻
方位隱喻也稱空間方位性隱喻,指與空間方位相關的意象圖式相聯系而組建的一系列概念隱喻:上—下,前—后,深—淺,高—低,中心—邊緣等,人們通過相似聯想機制將這些具體的空間方位概念投射于情緒、身體狀況、數量、社會地位等抽象概念上,如情緒高、情緒低落、智力高峰、智力低谷、高產、低量等(楊秀杰,2005)。
學者藍純(1999)在《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一文中提出,“當‘上和‘下作為空間意象圖式被用來構造其他非空間概念時,也就是說當我們給予某個非空間概念一個空間縱坐標軸,一個TR,一個LM以及一條路徑時,我們將這稱為‘上和‘下的一個隱喻擴展。”按照這一鑒別方位詞“上”“下”的隱喻擴展的標準,筆者隨機抽取了100則2014年4月14日至4月15日的涉及方位詞“上”的網絡新聞標題,統計發現,100條新聞標題中,66例“上”帶隱喻義,占總數的66%。只有34例保留了“上”原來的空間義,占總數的34%。但是在“上”的隱喻用法中,大多數時候我們已經察覺不到其隱喻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死喻”,也因此成為詞語的特點,這里不作為我們研究的重點。
(三)實體隱喻
實體隱喻,也稱本體隱喻。我們關于物體的經驗,特別是我們自己身體的經驗,奠定了為數特多的“本體隱喻”的基礎,那就是把事件、活動、情感、觀點等視為實體或實質(胡壯麟,2004:78)。從歷時的角度講,人類最基本最初始的經驗來源于對具體的、熟知的、有形的、事物的經驗,這一經驗為我們將抽象的概念表達理解為“實體”提供了物質基礎。
實體隱喻可以分為實體和物質隱喻以及容器隱喻兩類,但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是容器隱喻,即將本體視為一種容器,使其有邊界、可量化、能進、可出,這里的本體可以是視野、世界、行動、狀態等等。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容器,有內外之別,將這種概念投射于人體以外的其他事物,就構成了一個以具體認知抽象的概念映射。如:
(12)細心記者揭秘:記者會上總理眼睛有點紅(搜狐,2014-3-14)
此處將“秘密”視為一種容器,可以揭開。
(13)高檔白酒進入微利時代 經銷商“待價而沽”(搜狐,2014-3-14)
“時代”是個抽象的概念,用“進入……時代”這一說法,是將“時代”隱喻為可以進出的容器。
實體和物質隱喻的例子有:
(14)李克強:腐敗是人民政府的天敵(騰訊,2014-3-13)
“天敵”原意是指自然界中某種生物專門捕食或危害另一種生物,其概念域是生物域。將腐敗視為天敵,是將具體的生物認知域投射到抽象的政治領域,其相似性在于腐敗對政府執政產生的致命危害正如生物間捕食者對被捕食者產生致命危害一樣。
(15)云南政績考評“瘦身”(搜狐,2014-1-13)
(16)樓市步入調整陣痛期:一線城市漲幅過高滯漲漸顯(新浪,2014-3-14)
此處例(15)和(16)都以我們經歷過的人體的某種狀態為喻體,來闡釋抽象的經驗領域。例(15)中“瘦身”是指運用人為手段降低體重,瘦身不僅追求外形美,還追求健康的體魄。云南政績考核“瘦身”,一方面精簡規范政績考評項目,符合“瘦”的定義;另一方面,“瘦身”還要做到努力糾正單純以GDP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與瘦身的同時還要追求健康相一致。例(16)中“陣痛”原意是指人體間歇性的劇烈疼痛。“樓市調整步入陣痛期”是指樓市成交萎縮、庫存居高不下、市場信心明顯不足、信貸全面緊縮等對房地產市場造成危害的跡象。因此這里用具體可感的人體感覺映射房地產市場出現的抽象現象屬于典型的實體隱喻。
事實上,容器隱喻在新聞標題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人們的思維方式已經不自覺地在使用這些搭配,因此一般情況下我們無法意識到隱喻的存在,我們即使看到外顯的形式標記,也不會刻意去考察其內在的語義沖突。但實體和物質隱喻通常比較精煉,尤其是運用較多的人體隱喻、植物隱喻和水流隱喻,以熟悉喻陌生,一方面可以降低認知難度,同時能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
四、網絡新聞標題中隱喻的功能
(一)隱喻能營造閱讀興奮點,吸引讀者注意
顧寶平(2007)指出,“一般而言,報紙的新聞標題具有概括新聞內容、評價新聞的意義、吸引讀者的注意、美化新聞版面這樣四個主要功能。然而,對于網絡新聞來說,標題的‘吸引讀者注意功能的重要性則更加突出。”而隱喻的使用帶給網絡新聞標題陌生化的效果,營造閱讀興奮點,從而吸引讀者的注意。例如“2014銀行轉型大象起舞”(新浪,2014-1-3)這則標題,作者運用了“大象起舞”這樣一個新奇的隱喻,突出了2014年銀行轉型的難度和壓力,強調了銀行轉型的特征,給讀者帶來新奇的心理體驗。
(二)隱喻提供認知新聞事件的視角,幫助準確把握新聞本質
網絡新聞標題中的隱喻的這一功能強調隱喻表達多種含義的可能性。因為人們往往囿于經驗和慣例,對熟悉的事物只從一個層面去了解,而隱喻的使用,或許能夠折射出那些被長期遮蔽的平常事物的不尋常之處(曹進,馬冬梅,2008)。從深層來講,隱喻思維是一種超越型思維,直接涉及認知對象的本質屬性和關鍵特征,以達到對事物的整體理解(史鑫,2002)。因此,網絡新聞標題中恰當使用隱喻,既可以傳達記者、編輯乃至新聞媒介對于被報道新聞事件的態度,為受眾認知新聞事件提供了視角,同時又能幫助受眾準確把握新聞事件的實質。
如“中國駐英大使:安倍的日本是現實版‘伏地魔”(網易,2014-1-2)這則標題中,通過一個簡單的隱喻“伏地魔”,即使不點擊正文,日本的形象也已呈現在受眾眼前。因為我們都了解,伏地魔是《哈利波特》系列中的最強敵人,有“史上最危險的黑巫師”之稱,一般人甚至不敢直呼伏地魔之名。日本右翼多次參拜靖國神社,恢復其激進軍事力量的地位,重燃導致二戰發生的軍國主義精神,這一切行為都將使世界和平遭受威脅,因此日本就成為愛好和平的人士眼中的“伏地魔”。
(三)隱喻能幫助受眾降低認知難度,加速新聞標題的解讀
所要認識的事物過于抽象,通過隱喻將抽象事物具體化,可以更好理解和傳達所要談論事物的特征(劉晨紅,2007)。在網絡新聞標題語言中,隱喻的運用可以幫助我們降低認知難度,加速新聞標題的解讀。例如網絡新聞標題“山西為招商引資戴上精簡務實‘緊箍咒”(搜狐,2014-2-21),一些經濟和政治等領域的問題,對于普通受眾來說可能會陌生,但是運用隱喻,以熟悉的事物來認知陌生的事物,會降低認知的難度。以“緊箍咒”喻山西在招商引資方面提出的眾多要求,使得談論的話題具體形象、易于理解。
參考文獻:
[1]曹進,馬冬梅.英語新聞標題中的隱喻及其傳播功能[J].新聞界,2008,(4).
[2]顧寶平.從報紙到網絡——看新聞標題制作的演變[J].城市黨報研究,2007,(6).
[3]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胡壯麟.語言·認知·隱喻[J].現代外語,1997,(04).
[5]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04).
[6]劉晨紅.新聞標題中的隱喻及其語用功能[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
[7]史鑫.隱喻的思維本質與認知功能[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2,(7).
[8]孫毅.認知隱喻學多維跨域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9]楊秀杰.隱喻及其分類新論[J].外語學刊,2005,(3).
(辛媛,劉晨紅 寧夏銀川 西夏區北方民族大學 7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