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尚海
【摘 要】我國生物質發電技術已研究多年,技術也趨于成熟,但至今在總體供電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加強生物質發電經濟可行性研究十分重要,本文將對其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 生物質發電 ?經濟可行性 ?重要性
生物質發電是目前總體技術最成熟、發展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生物質利用技術。發改委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國家能源局《生物質能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到2015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300萬kW,力爭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kW。生物質發電技術的推廣應用符合國家能源戰略多元化和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需求,對于推動我國生物質資源規模化、高效清潔利用具有重大的作用。
1 我國發展生物質發電產業的意義
從自然科學的含義來講的話,生物質是所有生物體,它存在的物質載體都是生物質,包括糧食作物,飼料作物及其殘體,樹木這些殘體,還有水生植物,還有就是畜禽的糞便,還有包括其他的有機物質都是生物質,生物質能是太陽輻射造成的,植物它因為自身的光合作用所以能把太陽輻射能量轉化為化學態能量。這種經過光合作用,以化學態能量存在于有機物中的能就是生物質能。
燃煤發電是我國電力供應的主力軍,其成熟的技術可以順利地應用到生物質直燃發電中,這決定了生物質發電可以迅速成熟并具備最大的產業化潛力。在我國發展生物質發電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1)生物質能發電可作為我國可靠的綠色電力保障。生物質發電在我國已有所發展,截至2010年底,我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為550萬kW, 年發電量超過200億kWh,增加農民年收入約30億元,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400萬t。同其它發電技術相比,我國擁有巨大的農林廢棄物產量可以為生物質發電產業提供有力的原料支持,保障電力的充足供應。(2)生物質能發電有助于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我囯以煤發電為主,每年消耗煤炭約15億t,給我國的大氣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從生物質全周期來看,生物質發電接近CO2零排放,SO2等大氣多污染物排放量少,是綠色低碳、節能減排、保護大氣和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3)生物質發電在解決“三農”問題和擴大可持續能源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生物質發電將農林廢棄物資源進行高值化利用,給當地的廣大農民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農林廢棄物帶來的水/土污染、空間浪費、火災安全隱患、生物疾病威脅等一系列問題。
2 生物質發電經濟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
(1)生物質發電項目,普遍存在重技術可行性分析、輕經濟效益可行性分析的問題。較之技術可行性分析部分,相關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涉及盈利預測和效益分析的比重相當少,甚至完全略去,相當多的報告缺少對不確定性因素的經濟評價,即缺少通常所說的敏感性分析。缺少敏感性分析,是典型的可研深度不夠;而連靜態的效益分析都嚴重缺項,難以稱之為可行性研究報告。例如,生物質發電每千瓦造價遠高于常規火電,新建項目建設成本約達9000—10000元/千瓦(小火電項目改造為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造價可降低至5000元/千瓦以下),一些項目更是采用造價高昂的國外技術,初始投資成本及后續財務費用很高,對補貼性電價政策依賴程度極高。
例如,2010年以來,以秸稈直燃為代表的生物質能發電行業虧損的問題接連見諸報道。輿論普遍將其歸結為秸稈燃料等成本上漲和電價補貼不到位,這些固然是虧損的直接原因,然而在標桿上網電價均為0.75元/千瓦時的情況下,也不乏盈利的發電企業,值得深思。需要重視的是,許多虧損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似乎就已注定。
(2)可行性研究本應結合當前上網電價及補貼水平的實際情況,指導設備選型,約束、控制投資成本。但是,在眾多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容易忽視初始投資成本和電價問題。又如業界普遍關注的秸稈燃料價格問題,有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甚至沒有對秸稈價格的專題分析;有的雖然作了分析,但卻是基于當前價格所作的靜態分析,沒有動態考慮可變因素對秸稈價格的影響,更談不上基于秸稈價格變動對項目利潤作動態關聯性分析,也沒有預測相應的盈虧平衡點。實際運行后,一方面燃料可收購半徑內的秸稈由普通農林廢棄物一變成為發電燃料,獲得價值重估和市場重新定價;另一方面,秸稈打捆、運輸等間接成本隨油價、人工等大幅攀升,秸稈到廠價格遠超可行性研究的靜態預期值。
(3)生物質能發電企業的效益與當地農林廢棄物的具體情況關系密切,需要考慮更多細節問題,如北方作物和南方作物生長周期的差別,這些卻很少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體現。也就是說,在為數不少的項目中,企業本應格外關心的盈利問題并未在早期可行性研究中得到充分體現。對這些項目而言,可行性研究沒有起到指導投資決策的基礎性作用。可研深度不夠,除極個別項目屬設計單位業務能力和專業精神不夠,多數原因還在企業本身。
(4)這種既要盈利又不重視盈利可行性研究的矛盾,背后是企業在此類項目上倒逼電價的慣性思維。某些企業認為項目屬政府定價和補貼范圍,只要電價上去了,成本和盈利問題迎刃而解,另一方面項目與農民增收、廢棄物利用等掛鉤,帶有社會公益屬性的同時也捆綁了政府,認為只要熬過去,電價和補貼終將覆蓋成本。當然,也不排除有的企業帶著玩概念、吸引眼球的心理介入生物質發電行業,希望通過股價而不是發電經營本身獲得收益。
生物質發電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但只有在可行性研究階段,以經濟理性人的視角看待投資項目,做出尊重市場規律的理性取舍,才能還原市場通過價格信號配置資源的本來面目。而那些尊重市場規律的企業,將會在競爭中獲得成本優勢,贏得更大的發展。
3 結語
積極發展生物質發電產業,是推動節能減排的戰略舉措,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如何引導生物質發電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是廣大科研人員、投資者和國家最為關心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郭菊娥,薛冬,陳建華,等.秸稈發電項目的政府優惠政策選擇[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2]蘇明.支持清潔能源發展的財政稅收政策建議[J].中國能源,2007(3).
[3]姜洋.生物質能源成本問題研究綜述與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16).
[4]李梁杰,楊伯元.生物質能直燃發電項目的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