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與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關系初探
周秋立
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關于社會主義的質的規定性,是任何一代領導集體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必須牢牢把握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提出了“中國夢”這一偉大夢想。這一夢想以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為重要理論依據,同時又深化和發展了人們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關鍵詞:中國夢;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關系
中圖分類號:A849
作者簡介:周秋立(1987-),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以實踐為基礎,歷經了一個漫長的求索過程,逐步形成其科學內涵,這一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論斷為“中國夢”的提出提供了重要依據。
一、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中國夢提出的重要依據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思考很早,然而這一理論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長期艱辛的探索過程。早在1980年,他就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而正式形成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完整概括則是在1992年初。1992年初,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思想,對自己長期思考與探索的社會主義本質作了全面、系統、科學的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至此,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正式誕生。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科學而完整的認識社會主義的體現。“中國夢”的提出是建立在牢固把握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內涵的的基礎之上的。而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正是中國夢提出的重要依據。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核心內容之一,中國夢的提出及實現又必然依賴于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
實現“中國夢”,必須加快經濟建設步伐,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提升綜合國力。很明顯,這個夢的實現依賴于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和發展,依賴于歷屆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百折不撓的求索與實踐,把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推向了更高境界。
二、“中國夢”繼承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
“中國夢”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社會主主義本質理論,二者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中國夢”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把社會主義本質的根本目標推向新的高度;同時,“中國夢”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集中體現。
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目標是鄧小平在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中所深刻揭示得,也是實現從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度的前提條件。
“中國夢”與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堅持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根本利益作為根本著眼點,把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并把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未來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的奮斗不僅可以實現個人的目標,也是國家、社會發展的動力。
面對中國社會發展一片蕭條的狀況,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做出了根本性的判斷,社會主義需要實現人民的富裕。
“中國夢”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切身利益。它不僅是要實現共同富裕,而且要實現人民的幸福,這就把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中關于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推向了新的高度。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以這一偉大的夢想為目標的。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在中國社會貧窮落后的基礎上提出的,更大的目標在于實現生產力的發展,擺脫當時貧窮的生活狀態。歷經多年求索與實踐,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較之以前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夢”就是建立在滿足中國人民更高層次的生活追求和中國社會的更大發展的基礎上提出的,使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得到了深化。
三、“中國夢”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根本體現
歷屆領導集體,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所謂一脈相承,是指社會主義的概念,最本質的只有兩條:一是集中力量展生產力,二是發展生產力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所謂的與時俱進,是指在堅持這兩條最本質內容的基礎上,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
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是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指南,“中國夢”實現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理想,這一理想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集中體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名建設的全面實現是偉大的“中國夢”實現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內在要求和根本體現。
四、結論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鄧小平理論中最為核心的內容,是關于社會主義的質的規定性,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針。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中國夢”就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繼承與創新的深刻體現。把握“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關系,一方面有助于更加科學的制定和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路線、方針、政策;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強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想。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13.
[2]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