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信義之風建文明社會
劉小艷
金華市港航管理局法制監察科,浙江金華321000
摘要:信義不僅是客觀存在,也是無形的資產;不僅是道德財富,也是經濟信息,還是賦予約束力的社會評價機制;信義更是弘揚道德準則的基石,建設文明社會的抓手。從古至今,信義無不發揮著其無形的力量,鞭策社會向正方向前進,向正能量靠攏,讓人類邁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同發展的軌道。
關鍵詞:信用;忠誠;誠信;仁義;社會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 A
作者簡介:劉小艷(1987-),女,江西上饒人,法律碩士,金華市港航管理局法制監察科經濟師。
在不同的時代,信義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在古代,信義更多的是忠誠,三綱五常是最好的典型之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信義更多理解為學雷鋒做好事;改革開放后,信義與市場經濟規則密切融合,更多強調為信用;進入21世紀總體小康后,人們對精神層面和展現自我價值的需求強烈,信義回歸道德的理性,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志愿者,關注弱者,仁愛行善,不斷釋放正能量,邁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同發展的軌道;而當今網絡時代具有雙面性,人無隱私可言,信義就是要用好各類信息監督,鞭策社會向正方向前進,向正能量靠攏。
信義,簡單解釋為“信”和“義”,可理解為“信用”、“道義”。“信”就是講信用,可釋為守諾、踐約、無欺,“義”即為講道義。基本含義為不逾矩、揚德義。古人有云:“人無信,則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其精神是中國文化的精義所在。在傳統中國,不論善惡黑白、廟堂江湖,都普遍的講信義,重然諾,所謂盜亦有道。通常以背信棄義為奇恥大辱,但若受人利用或時勢所迫,雖明知兇險,也常不免有些愚忠愚孝的悲劇發生,史上著名的有岳飛、袁崇煥之事。故而,信義是個體道德、自身修養的基石,是為人處事的基本道德準則。古語中“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①、“君在家,行孝友,待賓客朋友有信義。”②皆彰顯了我們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文明精髓。
首先就個人而言,信義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忠誠和信義是個體的立身之始、興業之道,更是一種優良品德的體現;其次,就企業而言,信義是寶貴的無形資產,以信譽為本、以質量立市,對顧客負責,對社會負責,是一個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也是企業依法經營的行為規范;再者,就社會而言,信義是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是我們生活工作都應當需要弘揚的文明建設;最后,就國家而言,信義是良好的國際形象。現代人們對信義的理解已從倫理道德的范疇上升到制度建設的大層面。信義是一種品行,是一種責任;是一種道義,是一種準則;是一種聲譽,是一種資源。在當今社會,誠信和道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備要素,是社會發展和前行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守信義,重承諾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信義、情譽、誠情、守情,始終是構建我們民族社會和人際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的基本立足點。不論是小至人際交往、友誼,還是大至兩國交兵、會盟,“信義”都放置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傳統文化理想的君子人格,更是把“信義”視作安身立命、待人處世的基本準則。當然,古人的邂德實踐從具體內涵和形式上是不可能完全適用于當今社會,但作為人類社會交往關系的普遍法則,講求信義,在當今社會里,特別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依然是必不可少的。當今社會是道德和法制相輔相成的社會;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這種法制經濟是建立在一種普遍認同的道德準則之上的。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必然是不能缺少了適應其發展的自然規律。信義,這無形的資產為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提供了可供汲取的源泉,更是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是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道德基石。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戰于泓水。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后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身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關乎國家前途的大事上依然選擇成全自身的“仁義”而不是“擊其半渡”的軍事謀略。拋去宋襄公對“仁義”過分的執念不講,通過這個著名的事件,對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對自身“仁、義、禮、智、信”修養的重視可見一斑。無“仁”不敬,無“義”不為,無“禮”不和,無“智”不成,無“信”不立,實為當時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念。
2014年1月,“信義夫妻”通過媒體報道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鄧雙生(化名)、何運香(化名)為應城人,在武漢打工。今年元旦,何運香因車禍不幸去世,欠醫院3.9萬元搶救費沒有著落。鄧雙生顧不得料理妻子的后事,在領到妻子10.6萬元工程款后,按照妻子生前囑咐,含悲結清所有工友的工錢。“再窮,再難,也要把工友們的工錢結清。”鄧雙生的誠實守信,感動了工友,感動了每一個善良的人。言忠信,行篤敬,古老相傳的信條,演繹出現代傳奇。這事放
在古代可能只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當現在卻能一石激起千層浪,為什么?正是因為現今社會“信義”的嚴重缺乏,“碰瓷老人”便是這個社會的一個典型事例。接受幫助的老人非但不報恩感謝,反而“以怨報德”,弄得人心惶惶。
2014年,某企業利用虛構原價再打折,低價標注、高價結算,標簽字小,價碼卻高等價格欺詐行為,最終透支信用,同時被國家發改委點名曝光。該企業虛假促銷,被消費者質問卻百般狡辯,進而陷入了誠信危機,也因此飽受來自各地的批判。針對這種情況,行業內的相關人士指出,價格欺詐問題,實質上是企業的誠信出了問題。此類企業對消費者欺詐是在利用消費者對他們的信任,是在透支其誠信。很多消費者在媒體的采訪和調查中表示,對于超市的購物小票,不會仔細核對,因為覺得這么大的企業,不應該會存在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可以看得出,這是一種基于對該類企業的充分信任。但也正是這種信任,使得其有了欺騙顧客和欺詐行為的可乘之機。良好的企業形象來之不易,能否好好珍惜,是一個企業能否長久存在和長遠發展的關鍵性因素。而該類企業的這種透支信義的行為,其實是自毀長城。
以信譽為本、以質量立市,對顧客和用戶負責,對社會和國家負責,是一個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企業依法經營和始終不渝的行為規范和準則。一個企業要長期經營,最起碼應當要得到社會的承認、用戶和顧客的承認。而失信企業對消費者缺乏應有的最基本的尊重,其一邊道歉,一邊卻繼續欺詐的行徑,令人不齒,在透支信用的同時,勢必會陷入到“危機”行列。
通過古今事例,可以看出現今社會是多么急切的需求將建設重點放在精神文明上來。中國在2010年GDP便超過日本,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相信在政府的領導下,超過美國也只是個時間問題。在國人為GDP自豪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的滯后卻又讓人感到痛心。早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和黨中央提出一系列“兩手抓”的戰略方針,在這“兩手抓”的方針中,關鍵是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實質是協調兩個文明建設的關系。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方針。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可見,黨中央對精神文明建設一直未有放松。但在“唯GDP論功過”大形勢下,精神文明的建設一直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可有可無。無則無關大局,有則錦上添花。
哲學上認為物質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基礎,政治文明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重要保障,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反作用。當今雖然物質文明獲得巨大成功,但是不應一味的繼續追求生產力的提高、物質文明的建設,而該利用現有物質文明建設反哺精神文明建設,再有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物質文明建設,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建設文明社會的關鍵抓手之一便是“信義”。
古代中國價值體系最核心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中的“信”、“義”對于建設一個文明的和諧社會具有最為直接的作用。相對于“仁”、“禮”、“智”側重個人自身的修養,“信”、“義”更偏向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人的社會屬性變注定我們要不斷地于他人交流、溝通。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這些人與人相處的方式方法便能體現出這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所在。時下,構建信任、聲張正義、注重公益都是社會亟需的。我們并不是要回歸古代類似“肉不方正不食”那種嚴厲、刻板社會,但也應該保留、繼承、發展那些有價值的、美好的理念。值得慶幸的是,部分有覺悟的人已在著手這些事情。也能常常看到社會上的正能量傳遞。只是,離一個理想中的文明和諧社會還有一定的差距。
在一個信息如此發達的社會,一個小地方發生的事情可以通過媒體一夜之間傳變全國甚至世界。應當充分的利用媒體,多發掘、多宣傳“信義夫妻”這樣的美談,讓人們覺地這個社會還是存在“信義”的,并自覺地去稱頌、去學習、去實踐、去維護。同時,還可以以政府為主導,開展宣傳教育,形成以“信義”為美的社會風氣。
“信義”這樣的精神文明建設,不單單是反作用于物質建設和解決現階段的社會問題,它更能影響到一代又一代的人,確保社會文明延續下去。它必定能助我們的社會在不久的將來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為此,我們要深入貫徹各項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建設“信義社會”,加強制度保障,以全力推進“信義社會”建設。”一方面健全完善挖掘機制,更好宣傳“信義社會”好故事。二是健全完善獎懲機制,涌現更多“信義社會”好典型。不久前,某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在認真實施該意見的同時,要加強這項工作的宣傳報道,曝光一批失信、失義者,弘揚經濟領域的“信義”故事,使“信義社會”的內涵從日常生活延伸到經濟建設領域。三是建立完善救濟制度,溫暖更多“信義社會”好人物。建議相關部門整合資源、拓寬領域,共同打造類似“信義社會”獎勵基金的平臺,使獎勵基金發揮更大效用。
[注釋]
①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②唐朝,韓愈<唐故贈絳州刺史馬府君行狀>.
參考文獻[]
[1]李漢秋.建議以“仁義禮智信”為傳統美德的代表——應邀在全國政協常委會的發言[J].前進論壇,2005(08).
[2]鄭麗云.打造誠信支柱推進企業誠信建設[Z].共鑄誠信——福建省企業道德建設經驗匯編,2003.
[3]葉澤來.關于誠信的倫理學思考[J].學理論,2009(13).
[4]吳凡明.理學誠信思想與現代儒商人格的塑造[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4(2).
[5]潘立勇.宋明理學的人格美育思想及其現代意義[J].文藝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