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鵬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430073
C2C(Customer to Customer)實際是一種電子商務模式的專業用語,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電子商務,即消費者通過網絡進行交易,將自己的物品出售給另一個消費者。而讓消費者能夠完成這種交易的網絡平臺便是C2C平臺,現有的C2C平臺有淘寶網、易趣網等。當前,C2C、B2C與B2B構成我國電子商務的三大主流模式。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條第2款規定,所謂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這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一般性規定,以下是目前C2C平臺上的幾種具體的新型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
(一)網絡商業詆毀行為
C2C平臺上經營者的最重要財富便是店鋪的信譽。消費者在沒有見到實體商品的時候,極大程度上是通過查看該商品已獲得的評價來預估該商品的性能和經營者的服務質量。于是,便有經營者雇傭網絡刷客,投入大量資金,購買其競爭對手的商品,然后在對手的商品下面寫入虛假的差評。這種詆毀的內容并不真實,但足以使某些顧客望而卻步,如果差評內容相近且數量多的話,顧客會對這家店鋪所出售的這種商品失去信心,那么這種行為很可能使商品銷量降為0,損害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二)網絡商業混淆行為
C2C平臺上,有些店主通過自身的資源,能獲得低價的知名商品的進貨渠道,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此時就有同業經營者,一般是出于市場劣勢的競爭者,假冒和仿冒與正品、名牌相類似的商業標志,造成自己的商品與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消費者發生誤認誤購,由此獲得市場交易機會和經濟利益。這樣的山寨行為事實上剝奪了知名商品本來應有的市場交易機會,侵害了名牌商品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三)網絡虛假宣傳行為
在實體經濟領域,虛假宣傳行為幾乎無處不在,消費者對明星虛假代言,商品特性的虛假標示,虛假廣告宣傳已經司空見慣。然而,折射到C2C平臺上,最盛行的虛假宣傳行為,就是刷單。刷單,一般是由買家提供購買費用,幫指定的網店賣家購買商品提高銷量和信用度,并填寫虛假好評的行為。通過這種方式,網店可以獲得較好的搜索排名和銷量。但同時,如果每個經營者為了不使自己的商品出于靠后的排名而爭相刷單,勢必會降低市場績效,甚至引起整個C2C平臺的信譽流失。
欲徹底規范C2C平臺上的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則要標本兼治,既要從C2C平臺自身加強監管做起,同時,更重要的是從法律角度出發,探索出法律規制的方法與路徑,從根本上限制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規范網絡市場的環境。
(一)改現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單一列舉式立法模式為列舉式與“一般條款”的結合。首先,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設立一般性條款是必須的,這是立法技術的問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迅速出現的各種新問題是列舉性條款所完全無法應對的,因此,需要一般性條款作為兜底條款,保障法律的時效性與靈活性。其次,將典型不正當競爭行為延伸到C2C平臺上的競爭領域,在法條中增加列舉現今出現的典型的C2C平臺上的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如“刷單”、“惡意差評”等。
(二)構建一些新型制裁方式,比如信譽譴責和技術制裁,以提高網上不正當競爭的“道德成本”。這正是C2C平臺上目前正在使用的方法,比如降低信用等級,或者直接封號。但這畢竟只是平臺內部的管制,強制力弱且隨意性強,如果將這些制裁方式構建在法律條文中,那么C2C平臺的監管權力將來源于法律的直接授權,但監管行為同時也要受法律監督,這樣就可以提高信譽制裁和技術制裁的強制力,降低其隨意性。而且,這些新型制裁方式在網絡不正當競爭領域有其獨特的適用空間,因為不正當競爭者既然可以利用網絡無邊界、開放性的特性來獲得不正當收益,那么法律同樣可以借助網絡這樣的特性來對其進行制裁,使其無法混跡于網絡。
(三)建立反網絡不正當競爭公益訴訟制度。網絡不正當競爭公益訴訟是指由于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使消費者及公眾利益遭受侵害、公平的競爭秩序遭受破壞等,法律授權公民或團體為維護社會公益而向法院提起訴訟的制度。經濟法本身調整的更多的是社會公共利益,而如果C2C平臺上的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威脅到了整個平臺市場的競爭秩序,其已經涉及到了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干預的范疇,我們可以認為其具有公益訴訟的適用條件。公益訴訟制度放寬了原告起訴資格的限制,使社會經濟公共權益的維護渠道愈加暢通。而在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公益訴訟主體的授權上,我國可以借鑒并創新,即賦予檢察官、公民、社會團體、政府、C2C平臺具有提起C2C平臺上網絡不正當競爭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
[1]白洋.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規制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
[2]陳靜.論規制網絡新型不正當競爭行為[D].南昌大學,2014.
[3]鄭友德,伍春艷.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十問[J].法學,2009.
[4]陳鹿林.論商業外觀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D].廈門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