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銘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在我國改革開放逐步加深與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進程中,社會眾多領域出現一些新的社會矛盾。這些矛盾由于不能立刻解決或者解決不徹底,因而在許多地區就發生了群體性上訪、請愿、示威,甚至發生了沖擊國家政府機關、關鍵部門與強奪國家財產的行動。
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只有處于平穩的環境中,我們的經濟才能不斷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斷提高,國家的各項事業才不斷的進行和開展?,F在,群體性事件較之幾年前,無論在數量上、規模上還是對抗性、危害性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變化,而且已經構成了對社會穩定的現實威脅,所以正確看待與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已經成為整個社會轉型時期公安工作面臨的一個歷史性課題。如何處理得當群體性事件意義十分重大,對與黨和國家是嚴峻的考驗,對于公安機關來說更是巨大的壓力,但同時也是促進其發展進步,更加反應了發揮公安機關職能的必要性。
政府機關和指揮領導對群體性事件在理論上如何正確認識,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妥善處理感到有些迷茫,無從下手,同時公安機關對此也處于摸索階段。由此可以看出,在理論上加強對群體性事件特征和性質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清楚的認識其發生因素和發展動向,另一方面有利于正確掌握防范和處理群體性事件的較為科學的方式。
隨著我國社會進一步發展,改革不斷深化,我國當前各種矛盾越發凸顯出來,而人們更受到各種信息、西方文化等影響,意識形態和思想理念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這也導致了我國群體性事件相對過往呈現出高發的態勢。而群體性事件和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涉及的利益主體數量廣、影響后果嚴重、涉及面廣,一旦處理不當將會造成各種不利的影響,甚至發生群體性抗法等惡意行為,對社會的穩定帶來不利的后果。
以下是發生在南寧市的一起由于交通事故而引發的群體性滋事的事件:2013年6月13日晚,陳某駕駛的轎車和當地的一輛出租車發生了碰撞,雙方發生了沖突,出租車司機被陳某毆打,交警接到報案后迅速前往現場進行勘察,發現陳某的轎車并沒有懸掛車牌,并且在車內發現了多個假冒的軍車牌,最后經過勘察認定陳某應當在事故中承擔全部責任。但是,就當交警準備扣留轎車,并帶陳某回去調查時,卻意想不到遭到了被打司機方面的阻攔,少數人員更加是借機生事,燃燒轎車,并且對前來的多輛警車進行損壞。事件一度擴大,涉及的人員數量不斷增多,后來公安機關通過增派人手、疏導群眾等措施,在凌晨時分才將事件平息下來,控制住混亂的場面。
包括公安機關在內,對這一起群體性事件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分明只是一起再為普通不過的交通事故,并且當事雙方已經平復了情緒,在交警的協助下初步達成了和解協議,為何最終演變成了一起群體性滋事事件呢?這是因為在事件處理的過程中,圍觀的人員產生了一種相似的排斥、焦慮情緒,認為涉事的打人者具有一定的背景,公安機關可能存在著包庇的行為,而經過某些有心人士的鼓動,最后不斷將這種情緒擴散開去,最后產生了惡劣影響。
而類似發生的各種群體性事件,就應當引起公安機關的高度重視和反思,無論是突發性的社會情緒如何進行安撫,還是有組織性的行動,只有真正認識到群體性事件產生的特征,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及時采取行動。
1.群體性
群體性是群體性事件的主要特征和形成要素。隨著近年來社會矛盾的進一步凸顯,參與群體性事件的人員數量不斷上升,每一次事件的發生涉及的人員往往成千上百,甚至上萬人的大規模事件也是極影屢見不鮮,這也給公安機關執法帶來了嚴峻的考驗,產生的影響后果更是巨大的。同時,由于涉及的利益主體的不同,人們對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加深,參與的行為意愿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使得參與主體更加復雜,從過往的工礦工人、農民,演變成下崗工人、農民工,甚至是學生、教師等各個行業的人員,涉及到多個社會階層。
2.組織性
當前群體性事件呈現出明顯的策劃性和組織性,具有目的明確,行動統一的特點,策劃活動的能力明顯加強,甚至出現尋求法律、媒體幫助等的行為。
3.模仿性
當前的群體性事件出現了跨省、跨行業,彼此之間互相仿效,傳染性強,影響的范圍更廣,在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方式、活動方案、甚至是與會人員的服裝等細節上都具有了明顯的模仿性,使得群體性事件對社會的沖擊更加大。
4.危害性
無可置疑,當前的群體性事件對社會造成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對人民群眾的財產生命安全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尤其是一旦各種負面情緒在群體性滋生蔓延,導致各種激烈行為產生后,影響面廣、控制難、人員眾等特點,使得公安機關在應對群體性事件時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對社會的治安維護、國家安全、法治環境等都是相當嚴峻的考驗。
5.重復性
群體性事件既是單次事件的發生,同時也是由于某個問題而產生的,由于利益矛盾的長期存在,無法在短時間內根本解決,這就使得單次事件發生或結束后,同樣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還是會反復出現。因此,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根源在于利益矛盾,公安機關只有充分認識并緩和這種矛盾,才能在處置工作中贏取主動地位,否則只能采取先發生后控制的被動工作方式。
在我國,對群體性事件各級黨政機關都相當重視,中央更多次發文明確要做好預防應對措施,要求各地方黨政機關要從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妥善處理好各種矛盾,防止矛盾演變成群體性事件。誠然,中央的本意是值得肯定的,以文件下達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和震懾力,但是也反映出在我國目前黨政機關的影響力大于國家司法的影響力,或者可以理解為我國的法律體系尚未完善,存在著群眾的利益訴求表達渠道不通暢、群眾法律意識薄弱等情況,需要動用國家行政力量以紅頭文件約束的形式進行明確,而司法系統對于群體性事件的排解疏導能力還是相對較弱的。
當前,我國對群體性事件往往定義為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并作出相應的處理,雖然對于維護我國的國家安全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我們也應當發現,在我國的法制建設還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對群體性事件僅僅定義為人民內部矛盾問題還是存在漏洞,忽視了掩蓋著的其他問題,甚至隱藏著更大的危害因素,政治意味過濃,導致法律對群體性事件的難以發揮作用。從我國過往的群體性事件的各種經驗教訓表明,公安機關一旦舍棄法律而采取各種應對措施,會置自身于被動的地位,甚至影響到自身執法的合法性。
對于群體性事件的處置,往往會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處置的力度過軟,處置的方式作用不大;一種方式是采取簡單粗暴的手段,高壓的態勢反而引起參加人員的反感。對于過軟和過硬兩種處置的極端,都會引起社會的不滿情緒:
一方面,某些地方政府官員認為參加人員都是無理取鬧,故意和政府唱反調,才會采取各種激烈的行為,例如示威游行、靜坐等方式,因此對于該類人士,政府不應該一味退讓忍讓,而應該采用強硬的措施來應對。出于該種心態,地方政府一旦面對群體性事件,就二話不說動用公安機關和武裝力量進行鎮壓,導致了矛盾的進一步擴大,沖突更加白熱化,甚至導致了人員傷亡等嚴重后果的發生,嚴重損害了群眾利益和政府的形象
另一方面,某些地方政府在應對群體性事件時,往往出于息事寧人的態度,一味地進行退讓,甚至對某些滋事分子姑息,并沒有及時采取法律手段對其明顯違法的行為進行懲罰,導致容易產生法不責眾的錯誤認識。還有些政府出于私心和政績的考慮,片面地追求所謂的和諧,而故意忽視存在著的各種矛盾,甚至用錢來掩蓋問題,導致群體性事件反復發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
當前,我國在應對群體性事件的相關法律規定沒有統一明確的專門性的法律法規,只是零散地在有關的法律法規中有所提及,對處置的主體進行了規定。例如,我國的有關法律曾對示威游行、抗議、群眾集會等行為規定了主管的主體,規定這些行為必須得到公安機關的批準同意方能進行。
對于群體性事件的處置,表面上看各個行政、司法、立法機關都非常關注,有著一定的重視,但是由于涉及的部門較多,導致了群體性事件真正發生的時候,各個部門之間出現互相推托,處置主體混亂的情況,使得處置主體模糊,產生的工作矛盾也較多,未能迅速對群體性事件作出必要的反應。
例如在刑法中的規定,對擾亂社會秩序,對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等造成嚴重損失的,對首要分子處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對其他主要參與人員,處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等。而對“嚴重損失”的理解是,這是對處置群體性事件的參與人員的必要條件,而嚴重性的程度,法律只是做出了概括性的定義,并沒有對損失的數額、財產的定義等做出具體、細化的規定。
由于法律法規的尚未完善,導致了公安機關在具體的執法時無法把握執法的尺度,出現了上文中提及的過軟或過硬的情況,導致群體性事件得不到有效的處置。
據以上分析,當前我國處置群體性事件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加強:
在群體性事件的尚未發生階段,各級地方機關應該加深認識,制定相應的處置工作方案和實施辦法,規范處置的流程,提高自身的應對能力。同時,還應該將處置群體性事件納入到領導的政績考核體系中,成立常規化的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落實相關具體操作的主體,完善相關的追究體制,明確有關部門的職能和責任,各個部門之間要互相協作,加強溝通,拓寬群眾利益訴求渠道,力求將群眾的矛盾得到有效的解決,防止矛盾激化成群體性事件,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政府部門要改變工作觀念,真正做到民生無小事,善于聆聽群眾的心聲,及時為群眾解決問題,加強和群眾的互動和交流,切實關注人民群眾的利益,只有在根源上化解和緩和矛盾,將一切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因素排解,才能夠將群體性事件在萌發階段就得到有力控制。
在新形勢下,人們處于信息轟炸的時代,思想觀念等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種因素影響,法制宣傳顯得更加需要和迫切。各個相關的部門,例如法制辦、教育、宣傳等部門要善于利用各種媒體方式、宣傳載體等,對有關群眾關心的問題進行報道、分析,對容易產生群體性事件的地方開展有關的宣傳教育工作,尤其應該將教育宣傳的重點放在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公民公德、社會治安管理條例等有關方面,促進人民群眾自覺遵守法律法規,避免“法不責眾”的心態在社會中錯誤地蔓延。同時,要教育民眾在面對群體性事件時,要保持清醒的認識,明辨是非,要善于和違法行為作斗爭,堅決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積極做一名合法、護法的公民。
對于公安機關而言,從自身做起,加強執法者的素質,塑造文明執法的形象,對于穩定事件中的敵對排斥情緒,在群體性事件的處置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更好地應對群體性事件。
首先,公安機關的執法人員必須對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認識和學習,對群體性事件的執行方式和處置流程應當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在實踐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避免了由于執法不當而造成惡劣的影響,反而擴大了群體性事件的影響程度。同時對于我國的公安機關的執法人員而言,存在著重視實體法,輕視程序法的問題,使得執法的過程中存在著執法流程不規范,甚至出現違法現象的發生。例如,在執行相關治安管理處罰的過程中,傳喚的過程中沒有使用傳喚證,容易使得在行政訴訟中處于下風,這就要求執法人員端正思想,向西方國家學習,從思想上進行轉變,尤其是面對敏感性較高的群體性事件,一旦執法方式欠妥當,導致的后果更加嚴重,就必須謹慎而為,嚴格執法。
其次,對于群體性事件,參與的人員往往不是窮兇極惡的歹徒,這就要求執法人員不能貿貿然采取高壓手段,避免粗暴執法,必要時應當采取雙方談話的方式,理解對方的訴求,才能更好地處理矛盾。而我國當前的執法人員對于談判、心理學等方面的學習相對薄弱,從上文提及的群體性事件的概念和形成要素可知,只有對群體性事件的產生和行動目的有一定認識,才能更好地采取有針對性的對策,這就要求執法人員加強有關方面的學習,對談判技巧、心理捕捉等加強重視,以便在實踐過程中,迅速把握住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及時制定應對措施,避免影響的進一步擴散。
總而言之,我國當前的群體性事件呈現出高發性、復雜性、擴大性等特點,給我國的社會秩序、法治秩序、交通秩序等方面都帶來了較大程度的沖擊,同時由于群體性事件的影響范圍大,產生的后果嚴重,給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也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本文對我國當前公安機關在處置群體性事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同時提出了應對群體性事件的相關對策和建議。但是,我們也應當認識到,群體性事件并不是洪水猛獸,它既有難以估量的嚴重后果,也在引導人們釋放負面情緒、表達自身訴求等方面起到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因此,正確對待群體性事件,公安機關就應當合理引導,積極控制,從預防矛盾、完善機制、自身隊伍建設等方面著手,將群體性事件所帶來的各種影響控制在一定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