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垚
宜昌市委黨校,湖北 宜昌443000
近些年來,公民的法律意識在逐漸增強,但仍然有大多數公民不知法、不信法、不守法,還沒有完全擺脫“人治”的心理束縛。有的人不知法,認為法律是懲治邪惡的,只要不觸及法律的底線,就不需要了解熟悉法律。有的人不信法,當自身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往往找關系、拖熟人,或者上訪找政府、找領導,很少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有的人不守法,對法律法規的蔑視,法律法規的規定還沒有內化為社會公眾自覺行為,法律的尊嚴和權威性無法樹立。
一是立法速度過快,公民對法陌生。面對紛繁復雜的法律法規,公民感覺無所適從,無法了解和運用,更實現不了法律應有的價值。二是立法沖突現象普遍,法律可操作性差。目前我國有的法律法規規定過于籠統,概念含混不清,內容彈性大,破壞了法律的穩定實施和運行。三是立法權限混亂。部分政府和部門地方保護主義嚴重,通過立法跑馬圈地,為本地區、本部門爭取各項權益,從而損害了公民的利益,加大了公民的負擔。
一是有法不依。如近年來城管的暴力執法、野蠻執法屢屢發生,是有法不依的典型表現,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踐踏了法律賦予的行政權力,飽受公眾質疑。二是執法違法。在實踐中,“釣魚執法”、“養魚執法”、“選擇性執法”、“運動式執法”等執法違法現象還大量存在,引發民眾的極度不滿,也嚴重影響公民對法律的尊重。
司法就是社會正義最根本的保障,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然而,近年來,一些司法人員知法犯法,司法領域的腐敗也頻頻見諸報端,民眾對司法機關的信任大打折扣。同時由于部分冤假錯案遭到媒體曝光,導致民眾對司法審判的公正性產生質疑。另外,很多人經過艱難而漫長的訴訟后,法院的判決卻無法執行,從而損害了公民利益,削弱了公民對法律的信任。
首先,傳統法律文化缺乏法律信仰基因。我國以倫理道德為主,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儒家注重道德的教化功能,著重培養和教育人們的倫理道德,公民順從和依附觀念強烈,形成一種“無訟社會”,在內心深處就厭惡和排斥法律,更不用說運用法律維權進而培養法律信仰了。其次,傳統政治文化缺乏法制思想。縱觀中國法治史,君王以言代法、以言廢法、法外施恩貫穿封建社會的始終。這種權大于法的理念在當代中國仍然普遍存在著。
一是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過大。在我國,80%以上的法律,90%以上的法規和規章是由行政機關負責執行的。[1]由于我國行政執法權過大,日益膨脹,自由裁量空間也很大,幅度難以把握,導致行政執法人員濫用自由裁量權,在執行過程中滋生了各種執法違法、執法腐敗現象,從根本上損害了公民的合法權益,導致公民對法律不信服,不相信依靠法律能解決問題。二是司法體制不健全。由于司法機關相關制度還不科學、不完善,導致公安、檢察、審判等機關職能交叉,權責不明,有利則爭,無利則推,造成了法律秩序的混亂。同時,由于受地方嚴重干預,法院辦案行政色彩濃厚,難以真正獨立行使審判權,從而損害了司法的尊嚴和權威,導致人們不愿意通過訴訟途徑解決問題,維護權益。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當代公民的價值觀已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由簡單化走向復雜化,具體表現在價值標準上,價值標準務實化、功利化,有的尚能以社會利益為標準,有的則以小團體的利益為目標,甚至以個人利益為標準;表現在價值取向上,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等思潮盛行,各種思潮之間互相影響,對于法律的內涵和本質、地位和作用等問題有著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我國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
首先,普法教育工作深度不夠。沿海發達地區比較重視普法教育,但停留在面上,不夠深入,僅限于宣傳和法制講座。而偏遠地區人們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不夠重視普法教育。其次,普法教育內容比較片面,針對性不強。我國當前的普法內容偏重條文,缺乏對法律精神、價值的宣傳,公民的法律理論基礎不扎實。加上我國很多地區沒有因地制宜,針對性不強,實行“一刀切”,宣傳中重義務、輕權利,甚至有的普法人員直接回避權利,片面宣傳義務,導致很多公民誤解法律精神,影響普法效果。[2]
法律信仰作為上層建筑,其正確與否,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需要隨著社會物質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要形成正確的法律信仰,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因而,我國應當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提高市場經濟的水平,為我國公民形成正確的、符合時代發展的法律信仰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要增強權利意識,激發公民參與的積極性,有利于對法律的理解和探究,也有助于人們法律信仰的形成。如果公民沒有自我權利意識和主人翁責任感,那么只有被動地接受法律,最終將逐漸失去熱情和參與感。二要增強法律至上意識。法治社會奉行法律至上,法律規范和制約權力,個人行為要符合法律規定,特別是權力違反法律時,必須服從于法律,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確保法律的神圣。三要增強守法意識。守法要變成人們自愿的行為,不能依靠強制命令執行。若將守法變成強加的義務,守法精神變質,極易導致規避法律。
一要提高立法質量。《決定》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就立法過程而言,所制定的法律應當是良法,符合人性,尊重生命,能夠增加公民的福利和利益,能夠為公民維護自身利益和權利提供便利,只有這樣的法律才會得到認可,才值得去信仰。
二要嚴格執法。執法機關應當按照法律的授權,嚴格執法,不超越職權、濫用職權,真正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按照法定職責,積極作為,不懶政,不拖拉,真正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不受到不正常因素的干擾和破壞,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將法律信仰作為執法者執法的職業操守,這樣必然會提高執法的公信力,形成法律的崇高地位,進而也鞏固了法律信仰基礎。
三要堅持司法獨立和公開。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保障,也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司法獨立的核心是要厘清黨和司法機關的關系,加強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切實保證法律的實施,充分發揮司法機關的作用,切實保證人民檢察院獨立行使檢察權,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使之不受其他行政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3]
一是要對領導干部開展針對性的普法教育。領導干部是普法教育的重點人群,要定期開展專門的法律知識培訓,加強他們對法律條文、原則和精神的學習。二是普法教育活動要全面深入,豐富多彩。全面深入的開展普法教育,特別是要加強偏遠山區的普法教育,擴大公民的參與度,通過開展辦講座、放電影、送戲下鄉等豐富多彩的法律文化活動,將法制教育融入公民的日常生活中,以加深公民的法律素養,培養他們對法律的感情,這有利于法律信仰在公眾心中形成,形成人人信仰法律的社會環境。
[1]周旺生.論法之難行之源[J].人大報刊復印資料,2003(9).
[2]劉博識,隋立雙.試論當代我國法律信仰的缺失與培育[J].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15.3.
[3]徐昕.司法獨立:依法治國之關鍵[EB/OL].愛思想網,2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