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辰
上海市學生事務中心就業服務部,上海200235
近年來,上海根據教育部統一口徑,截止每年9月1日,總體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從2010年開始,更是始終保持在95%以上。上海作為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單從這一數據來看,上海的就業不應該是一個難題,但現實情況下仍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上升。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上海市高校畢業生人數情況已從2003年的8萬人,迅速擴張到了2015年的17萬人。第二,畢業生就業地區流向相對集中。絕大部分畢業生選擇在長三角地區就業,以2014年為例,作為上海高校畢業生源數最多的四個省市上海、安徽、江蘇、浙江,分別有 97.09%、67.22%、66.80%、48.69%的畢業生選擇上海就業。第三,專業設置不合理。部分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出現專業設置不合理的情況,其中專業的重復設置和盲目調整,成了最嚴重的問題。第四,畢業生求職預期過高。目前畢業生在求職中,首先考慮工作的穩定性,尋求輕松、體面且高薪的工作,而對一些有壓力、有指標的工作,有所抗拒。
從以上幾點來看,上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并非其他部分省市所直接表現出的就業率偏低,或者就業崗位不充足導致無業可就的“難”,而是高校畢業生培養與流向的聚集以及畢業生自身的心理預期過高等綜合因素造成的“難”。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確定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將“全能政府”轉變為“有限政府”。上海政府身處職能改革的轉型期,在應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實際問題上的一系列舉措仍無法讓公眾完全滿意,仍會不同程度的存在職能缺失、職能不到位、職能不完善以及職能過度的情況。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琪教授,在上海行政學院的演講中提到:“《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提出了政府職能轉變的新方向和新內涵,即加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加強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職責①”。公共服務作為政府一項重要的職能工作,在就業服務上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對于高等教育這種準公共物品,政府如果僅介入人才的培養,把人才的分配完全交給市場,那么在市場出現失靈,政府職能又“缺位”的情況下,大學生的資源配置就會出現問題。
近年來,政府在雖然在保障公平就業方面出臺了許多政策文件,也對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歧視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但在實際執行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政府監督管理的職能的不到位,也可能助長了某些用人單位的“歪風邪氣”。
在我國,國家整體處于以第二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向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的調整期內,三大產業對高校畢業生的吸納能力并不平衡,作為吸納畢業生資源的重要途徑,第三產業仍有著相當大的提升空間。雖然上海的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高于全國整體水平,但政府還可以通過經濟調整職能的不斷完善,進一步優化三大產業的結構關系。
整個就業過程中,離不開政府的積極干預,但在高校的教育資源分配上也存在著部分管理過度。人才的培養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生產,存在一定滯后性,就業管理職能的過度,會破壞了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同時加劇了就業市場中的供需矛盾。此外,對戶籍的管控,也使得部分畢業生由于戶籍問題,無法正常就業。政府的管理職能過度,出現職能“越位”現象,實際就會使就業中的各方利益都受到侵害。
基于政府在應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職能現狀,上海政府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為促進大學生就業做出努力:
現階段的高等教育雖是由政府、高校以及社會等多元主體共同推動發展的,但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政府不該完全退出,仍需在其中起主導作用,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合理的市場導向,使供需雙方都能從理性視角出發,實現合理的“人崗”資源分配。積極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在發展第一、第二產業的同時,通過購買第三產業的服務,促進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挖掘更多就業崗位,幫助畢業生實現就業。此外,還可以幫助高校畢業生拓展就業領域,包括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引導大學生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和城鄉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等領域就業;落實好鼓勵中小微企業吸納畢業生的有關政策,積極為中小微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搭建平臺;加強服務外包人才培養,配合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服務外包企業吸納畢業生就業的長效機制;緊密結合國家文化輸出需要,鼓勵相關專業畢業生到海外漢語教學崗位就業;通過推進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各類實習實訓基地,為用人單位實現訂單式培養模式,實現高校、用人單位、大學生的共贏局面。
就業服務是政府職能中重要的職能部分,在當今形勢下,政府應當轉變管理思路,提高服務意識。上海從2012年開始每年公布本科預警專業的名單,并對名單中的專業進行了招生計劃的調減,甚至停招。實際在高校招生數量以及專業設置的問題上,政府應當轉變管理思路,只需做到對高校整體招生人數的調控,并定期公布高校預警專業名單供學生、高校、用人單位作為參考。連續被預警的專業,學生、高校、用人單位自然會引起重視,這樣既可以通過市場機制來起到招生人數的調控作用,也可以把具體專業招生決定權交還給高校,讓高校自行進行專業調整或課程改革,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從而促進高校辦學的活力。
上海政府需針對就業過程中的各類違規現象,加強監督管理職能,積極干預,維護就業公平。對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的歧視問題,政府需根據法律法規,落實好監督管理職能,對一經查證的歧視問題,需要在第一時間進行積極干預,并進行嚴格處罰;對就業市場中的虛假就業信息,政府需要在第一時間進行甄別處理,防止大學生在求職中的利益受到侵害;政府還可以統一建立用人單位和大學生的誠信檔案,供社會各界進行共同監督,維護公平誠信的就業環境。另外,政府還需加強自身的監督管理,確保自身制定的各項就業政策能落到實處;嚴格執行中央政府就業政策的統一規劃,不在大學生就業中設置戶籍等障礙,放寬大學生擇業的地域自由度,充分維護大學生就業的公平。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創業優惠政策、創業新機制以及創業服務體系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上海政府需要完善創業保障機制,以創業來帶動就業,鼓勵大學生勇于創新、成功創業。上海大學生就業群體中也不乏各種特殊就業群體,如殘疾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困難學生等等。上海政府需要完善大學生就業保障制度,通過發放求職或生活補貼、優先推薦崗位、“一對一”幫扶、心理咨詢輔導、重點組織培訓、加強就業創業指導等就業保障措施,幫助這些在就業過程中有實際困難的大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應對挑戰,盡早實現就業。除此之外,對離校時未能及時就業的高校畢業生,進行就業政策的宣傳與引導,幫助畢業生了解離校后聯系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渠道和相關保障政策。
[ 注 釋 ]
①李琪.政府職責定位與職能轉變的三重創新[N].解放日報,2014-03-01(7).
[1]李琪.政府職責定位與職能轉變的三重創新[N].解放日報,2014-0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