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楚楚 李秀平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的A類項目“大學生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養成研究——基于湖北省武漢市15所大學的調研”的階段性成果。指導老師: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李芳教授。
?
大學生法治教育:現狀、問題及解決途徑——以湖北省5所高職高專的實證調研為例
唐楚楚李秀平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的A類項目“大學生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養成研究——基于湖北省武漢市15所大學的調研”的階段性成果。指導老師: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李芳教授。

摘要:大學生作為一個高素質的社會群體,他們法治教育的現狀將嚴重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進程和方向。然而,據調查,我國當前大學生法治教育仍然存在著法律信仰較為淡漠、法律知識較為匱乏、法律能力較為欠缺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和大學生自身、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環境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分不開的。由此可見,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法律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優化社會的導向作用是解決當前大學生法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法治教育;解決途徑

一、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在“是否認同法律權威性”的調查中,大部分受訪學生認為法律具有權威性,他們認為我國當前的法律強制力以及法律的不斷完善都保障了法律的權威性。然而,仍然有15%的學生對當前我國的法律是否具有權威性表示懷疑。他們認為,執法不嚴、貪污腐敗現象層出不群,嚴重影響到法律的權威性;法律體系不健全、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法律成為某些人的庇護傘和謀取私利的工具。由此可見,當前我國大學生的法律信仰較為淡漠,對法律的權威性仍然存有懷疑。
就“法律與自身關系”的調查中,竟然有高達38%的大學生認為,只要自己不觸犯法律,法律就和自己無關。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選擇何種途徑的這一調查中,只有62%的學生會尋求法律保護,竟有20%左右的學生認為會私下解決,同時也有少量的學生會選擇通過政府和熟人來解決問題。由此可見,大學生運用法律手段解決自身實際問題的意識較為淡薄,法律能力也較為欠缺。因此,學校和社會應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不僅重視大學生法律知識的學習,更應該看重大學生法律能力的提高。
二、大學生法治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他們的心理正處于從幼稚到成熟的過渡階段,思考問題相對比較片面、自控能力也比較差,所以很容易受到周圍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再加上近幾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在這種壓力下,大學生很容易形成功利性的人生觀、價值觀,一切都為了將來畢業就業做準備,整天忙于考計算機、英語、會計證、心理咨詢師等等各種證書,掙扎于各種兼職,真正能靜下心來學習法律知識的學生很少,一到期末考試,隨便突擊,應付了事,只求及格不求高分。學生對這門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習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眾所周知,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對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說家庭教育是影響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務農人員選擇進城務工,相對應的也就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這些孩子長期和父母分離,根本享受不到相應的家庭教育。然而城市居民中的有些父母也由于長期忙于工作,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多陪伴孩子,更別說在孩子學習、生活,為人處事上給予相應的指導。所以說,在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問題上,家庭教育方面還是比較欠缺的。
1.師資隊伍薄弱且素質不高
雖然近年來高校對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正在逐年加強,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有相當比例的高校沒有開設法學專業,這就意味著法學專業教師在該校是缺乏的、師資力量是不足的。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的法律基礎課程要么由并沒有相關法學專業知識的輔導員授課,要么選擇外校的老師或并沒有任何教學經驗的學生進行代課,這樣就會造成授課老師的素質不高、專業能力不足,不能滿足學生對法律相關知識的需要,因此也就起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法治教育內容空洞、缺乏時代性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根據發展需要,也適時提出了許多新的法律條文,但在研讀高校相關教材時卻發現這些新的法律法規并沒有納入到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教材中。教材中涉及的法律方面的內容絕大部分是一些宏觀的東西,乍一看好像涵蓋面很寬,實際上只是泛泛而談,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很遠,不太容易理解,也就不大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法治教育的途徑與形式單一
高校教師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科研,而相對忽視了課堂教學,所以大部分法學教師依然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然而在現代化的信息時代,隨著高科技的發展,電視、電腦網絡媒介已經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作為思想開放的高校,也應該善于運用現代傳媒的優勢,充分運用微博、微信等平臺開展法律知識大討論、典型法律事件大征集的活動,以一種大眾更能理解接受的形式傳播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以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投入到法律知識的學習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我國的普法教育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法律體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完善,國家也日益重視對公民普法教育的宣傳,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效果。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我國的普法教育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在內容上,多是把法律的相關規定硬搬過來直接宣傳,缺乏相關的講解,內容空洞抽象,使民眾很難理解和接受。即使略微了解相關法律條文,在實際的生活中也不知道如何運用。在形式上,多以打宣傳標語和拉橫幅的方式進行宣傳,枯燥乏味,多數地方也僅僅是走形式,再加上宣傳的時間短、范圍有限,所以我國的普法教育根本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2.腐敗現象和非主流文化的消極影響
由于我國的法制建設起步晚,再加上受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文化的影響,客觀上來說,當前我國的法律制度還不是十分的健全,這就造成了在相關法律法規執行的過程中,使有些不法之徒有機可趁。再加上缺乏程序化、制度化的監督保障機制,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貪污腐敗的現象。任人唯親、以權謀私等現象的出現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法律只是形同虛設或者說是當權者的保護傘的偏見,挫傷了公民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信心,同時也對大學生的法治觀產生消極影響。此外,隨著網絡等現代傳媒的迅猛發展,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像色情、暴力、不公平主義、享樂主義以及西方媒體對我國的惡意造謠和中傷,都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這也是引誘大學生走上犯罪道路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三、完善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家庭教育在大學生法治觀的形成過程中起著最基礎的作用。因此,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和孩子平等相處、多和他們溝通,對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的一些問題,給予及時的引導,協助學校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法治觀,引導大學生遵紀守法、做個有志青年。此外,家長也應該樹立良好的榜樣,知法守法、尊重法律的權威、不做違法亂紀的事,依法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的同時,自覺履行相關義務,使大學生在這種良好的家庭環境中耳濡目染,自覺的樹立起正確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
1.強化師資力量、優化師資隊伍
就目前情況來看,要想增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建立一批高素質的法學教師隊伍是最現實有效的途徑。然而,當前有許多高校法學教師的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應該通過多種途徑招聘一批專業法律教師,輔之以長期從事法律相關職業或者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入手,對大學生法律素養的養成起到更好地效果。同時學校也應該定期對在職法學教師進行輪流培訓,使他們接受法學知識再教育,進而保證法治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和實用性。
2.吸收中西方傳統法治文化,豐富教學內容
高校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學上,如果教學內容過于空洞抽象,就不會達到讓大學生真正的知法、用法的效果。因此,要善于吸收中國傳統法治文化中的精華,用德育思想同現代法治教育思想相結合,注重對大學生法治信仰的教育。同時多涉及新出臺的法律法規,使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增強大學生用所學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還應該借鑒西方法治文化中的一些合理部分,例如法律至上、善法之治等,讓法治教育滲透進歷史、哲學等學科,使學生形成更加系統的法律思想。
3.利用新興媒體、活躍學校法治氛圍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新興媒體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校應該運用新型媒體,通過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視頻播放具體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討論和課堂辯論,用這種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使法治的基本理論和觀念深入人心。還可以通過組建法律社團、組織模擬法庭、開展豐富多彩的各類法律征文、辯論賽、演講、文藝匯演等方式,活躍學校法治氛圍,在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對法的理解和認識,增強對法的感情,促進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
良好的社會法治氛圍是培養大學生法治觀念的一個重要的外部環境。因此在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中,應該純潔社會法治環境、完善法律監督機制,堅持反腐敗的制度創新,增強反腐倡廉的力度和效度。在整個社會樹立起法律至上的思想觀念,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廣大民眾對法律產生敬仰、信任和依賴感。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信心,進而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各類新聞媒體在進行有關報道和發表見解時也應該秉著客觀、公正、科學、合理、及時準確的原則,不惡意炒作、捏造事實,遵守職業道德,努力發揮其宣傳引導社會正能量的積極作用,為大學生法治觀念的養成提供良好的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1]楊阿莉.高等師范院校環境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1.
[2]孫中艷.論高校環境法制教育的缺失及對策[J].現代企業教育,2006(6).
[3]才惠蓮,王宗廷.高校環境法制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
[4]李潔珍.大學生法律信仰與大學法制教育[J].黨史文苑,2005(4).
作者簡介:唐楚楚(1996-),女,湖南邵陽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3級法學學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秀平(1991-),女,河南信陽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