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云 關 明 班元元 靳 恒
長江大學,湖北 荊州 434025
*長江大學2015年度學生工作研究資助項目,利用新媒體服務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途徑研究(項目編號2015B09)部分研究成果。
?
新媒體環境下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臺的對策研究
黃小云關明班元元靳恒
長江大學,湖北荊州434025
*長江大學2015年度學生工作研究資助項目,利用新媒體服務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途徑研究(項目編號2015B09)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新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機遇和挑戰。在此背景下,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臺,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6月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達2.77億,占整體網民的42.7%,占青少年總體的79.6%。新媒體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是一種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大學生群體是新媒體受眾中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當代大學生常用的新媒體以手機媒體為主,以微博、微信、QQ、飛信、易信等應用最為普遍。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實現交流,在傳播心理健康教育和正能量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同時其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給當代大學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大學生心理與生活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為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高校需構建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臺,以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一、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機遇和挑戰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具有時效性和海量性,其傳播形式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于一體,豐富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形式,貼近學生生活、思想狀況和心理狀態。同時,新媒體具有交互性、即時性的特點,無需受場所和時間的限制,極大地方便了學生間的溝通交流,有利于調動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的主動性、創造性。網絡平臺的信息傳遞還具有隱匿性,有助于消除學生對心理輔導的保守心理,及時為大學生提供指導和服務。
新媒體傳播的信息來源范圍廣、成分復雜、信息量大,易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影響,且這影響具有群體性。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時間過長、娛樂功能使用過度以及嚴重依賴性,都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挑戰。新媒體環境下,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心理工作者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交流方式的改變、心態上的適應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構建
在新媒體環境下,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建構以主動預防為主的工作模式,不斷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通過網站、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巧,促使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學習的網絡化和快捷化,以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如心理科普知識、心理現象解讀,心理危機預防主題,正能量故事,人生感悟分享等等,確保推送內容的豐富多樣,兼顧專業性、實用性和趣味性。
利用新媒體交互性的特點,在心理健康教育網站上設立“知音信箱”進行師生對話。利用微博快捷的特點,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微博,充分發揮微博圖文并茂優勢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和互動。根據需要創立微信公眾平臺,以群發推送,自動回復以及一對一的方式實現和特定群體的信息交流。創建心理委員QQ群、心理協會QQ群,心理健康老師在線群等等交流群,全方位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
以服務學生為宗旨,充分發揮新媒體高效管理、宣傳的功能,開發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管理網絡信息平臺,為廣大學生提供在線科普教育、心理測試、心理課堂、心理困惑解答和緩解技巧等心理健康服務,還可提供個別咨詢和團體輔導預約等多種服務。開設新聞、通知、公告、留言版塊等,發布校園新聞、活動信息等,為學生提供快速的網絡信息服務。建立網上心理社團,利用網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網絡開展心理特色活動。開設心理工作者網上辦公系統,提高辦事效率。
新媒體是把雙刃劍,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要加強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途徑的監督和管理。實行網絡平臺責任制和網絡實名制,多方面監管新媒體信息。重點關注年齡大、轉專業、實習生、考研生等學生群體,把握并做好轉專業、留級、退學等關鍵節點和5月、10月、寒暑假前后等敏感季節的心理問題預防。確保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機制,及時發現不良信息并處理,發現危機事件并及時干預。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要積極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學會網絡傾聽,學會用愛關注,使線上教育與線下輔導齊頭并進,及時了解學生動態,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做好心理問題疏導。作為心理工作者,在新媒體環境下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了解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特點,掌握必要的新媒體技術,不斷提升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506/t20150603_52248.htm.
[2]盧俊雅.淺析新媒體時代傳播特征及發展趨勢[J].中國報業,2015(04).

作者簡介:黃小云(1989-),女,碩士研究生,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助教,輔導員。
中圖分類號:G647;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0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