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實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
·陳實

圖/楊永
李克強總理說: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四川經濟如何發力呢?
日前,《四川省2015年“互聯網+”重點工作方案》出爐。方案明確,今年我省將在“互聯網+”制造、農業、能源、金融、民生服務、電子商務、物流、交通、文化、旅游、創新創業、政務、產業發展基礎等13個方面實現重點突破,深度探索“互聯網+”,加快推動“互聯網+”盡快形成我省經濟增長新動力。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新引擎,對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興業態和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具有重要的戰略和現實意義。本文采取關鍵詞解讀的形式,以點窺面,來看看我省如何深度探索“互聯網+”。
“互聯網+”制造

三星堆博物館。資料圖片
《方案》要點:引入騰訊等互聯網平臺企業,共同建立“互聯網+四川制造”“四川云網”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互聯網+制造”云平臺。2015年底平臺用戶企業達到10000家以上,開展1家以上智能制造企業示范;在瀘州市、德陽市開展中國制造2025公共服務平臺、工業云等“互聯網+制造”區域試點。
【解讀】
省經信委裝備制造處負責人:
通過企業申報和篩選,我們已初步確定20多家有條件和基礎的企業開展數字化工廠或數字化車間的培育和扶持工作。目前我省鎖定開展“互聯網+制造”試點示范的領域,主要集中在我省的優勢產業和區域。以數字化工廠為例,主要鎖定航空、航天、石油、發電設備等高端裝備制造領域。這些領域產業發展基礎好且進階發展需求強烈,可成為引領帶動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孫林夫:
互聯網可以加萬物,政府重在引導,尤其應注意在“互聯網+”優勢產業上的創新。以“互聯網+制造”為例,不同國家側重點不同。德國是依托高度發達的制造業,美國是不少互聯網巨頭投資智能制造,總之,跟自身經濟發展階段直接相關。四川的“互聯網+制造”,要率先從優勢產業、有競爭力的企業進行突破,實現整個產業的價值鏈重組。
《方案》要點: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完善部門監管、企業管理、公眾查詢三大平臺,初步實現數據整合、交換和共享;開展農業物聯網示范,選擇10個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生產基地,促進全省傳統農業生產轉型升級;通過12316“三農”服務熱線、網站、手機APP等多種手段,完善和健全500個鄉、村級信息服務站點,有效解決農村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解讀】
四川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蔣遠勝:
相比其它,“互聯網+農業”難度更大。如農業物聯網已說多年,但應用還是很窄,因為企業要考慮成本、理性決策。政府部門要分布推進、有序引導,優先瞄準龍頭企業、專合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重點扶持行政村,并通過適當補貼和政策傾斜,調動工商資本下鄉積極性。
《方案》要點:在天府新區設立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和能源互聯網創新產業園區;重點在城鎮智能配網建設、新能源汽車、能源市場化改革、能源互動交易平臺、能源互聯網大數據分析及應用等方面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與科技咨詢,建成1個示范項目,打造可持續有生命力的能源低碳產業鏈;與清華大學在川共同設立能源互聯網產業發展投資基金。
【解讀】
省能源局相關處室負責人:
目前我省的“互聯網+能源”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互聯網+能源”,實質是用互聯網來智能調度能源,打個比方說,一個會議室5個人開會,可以根據5個人的不同位置,分別調控每個人所處位置燈光的亮度。
“互聯網+能源”工作方案中還提出,將建成互聯網能源信息管理系統,與國家能源監測預警與規劃管理系統互聯互通,實現全省能源信息資源和基礎設施資源集約化管理,覆蓋全省能源管理部門、能源企業,推進數據共享。目前,這套信息管理系統正在進行可行性研究報告,預計年內硬件設施能基本完成。(責編:李靜)
觀點
被“互聯網+”改變的生活
“互聯網+”戰略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這樣的“互聯網+”的例子絕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比如,傳統集市+互聯網有了淘寶,傳統百貨賣場+互聯網有了京東,傳統銀行+互聯網有了支付寶,傳統的紅娘+互聯網有了世紀佳緣,傳統交通+互聯網有了快的、滴滴。
“互聯網+”對傳統產業不是顛覆,而是換代升級。
在通信領域,“互聯網+”通信有了即時通信,現在幾乎人人都在用即時通信App進行語音、文字甚至視頻交流。
在金融領域,余額寶橫空出世的時候,銀行覺得不可控,但隨著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的研究越來越透徹,銀聯對二維碼支付也出了標準,互聯網金融得到了較為有序的發展,也得到了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和鼓勵。
“互聯網+”不僅正在全面應用到第三產業,形成了諸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新生態,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產業滲透。工業互聯網正在從消費品工業向裝備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業領域滲透,全面推動傳統工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業互聯網也在從電子商務等網絡銷售環節向生產領域滲透,為農業帶來新的機遇,提供廣闊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