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雁行模式”和產業梯度理論為主要理論依據,研究目前條件下,在中國國內構筑“雁行模式”實現產業升級和區域均衡發展的可行性。通過實證檢驗證實,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開始從中國的高產業梯度地區逐步向低產業梯度地區擴散和轉移,中國國內的“雁行模式”正在形成。
【關鍵詞】產業升級 ?產業梯度 ?雁行模式
20世紀后半葉,東亞地區形成了以日本為“雁首”、“四小龍”為“雁身”、東盟為“雁尾”的“雁行模式”,為推動東亞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考驗:既要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又要實現區域均衡發展。在中國國內構筑“雁行模式”,并以此帶動東部地區產業升級、促進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具有極強的可行性和重大戰略意義。本文從實證角度試圖驗證“雁行模式”已經在中國產生和出現,并對國內不同產業梯度地區間產業轉移趨勢做出分析和判斷。
一、理論綜述
“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Pattern)由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首先提出[1],是指后進國在發展過程中先后經歷工業品從進口、國內大規模生產、最終形成出口的過程。這種動態演化過程依次在國與國之間傳導稱之為“雁行模式”。
根據產業梯度理論,產業存在著從出現到成長、成熟再到衰退的生命周期[2]。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主導產業處于創新階段,則說明該地區具有發展潛力,屬高梯度區域;而如果其主導產業部門處于成熟階段甚至是衰退階段,則屬于低梯度地區。
“雁行模式”本質上是一種基于產業梯度和比較優勢的動態產業傳遞過程,其核心實質是由產業升級帶動產業轉移,并最終實現共同發展。產業升級是核心,產業轉移是產業升級的外在形式。
二、中國“雁行模式”的實證研究
中國經濟當前的發展現狀,與20世紀后期東亞地區具有諸多相似之處:勞動力資源豐富,在發展初期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區域內部存在明顯產業梯度差異,發展過程中都以出口導向型經濟為重要特征,這些客觀因素為在中國國內模仿“雁行模式”實現整體產業升級提供了可能[3]。
首先要明確國內產業梯度的劃分,我們分別選用各省市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和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以及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和從業人員平均人數共4項數據,構建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區位熵和高技術產業就業區位熵指數作為產業梯度劃分依據。
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區位熵=
■ (2-1)
高技術產業就業區位熵=
■(2-2)
根據各省兩項指標作圖如下,可以看出廣東、上海、北京、江蘇和天津兩項指標均處于明顯優勢地位(均大于1),歸入高產業梯度地區,其余省市歸入低產業梯度地區。
表1 各省高技術產業就業區位熵和總產值區位熵情況
此外,我們需要明確對制造業內部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劃分。目前,對于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劃分主要是根據資本勞動比(資產總值/平均就業人數)這一指標,根據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據,我們計算出如表1所示的行業資本勞動比,并以均值73.32千元/人為分界值確定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劃分。
表2 勞動密集型行業與資本密集型行業資本勞動比(千元/人)
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劃分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指標依據[4],我們把2002年公布的《高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作比照,確定醫藥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和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為技術密集型產業。
針對每一個具體行業,我們主要考察行業赫芬達爾指數、行業區位熵、行業就業人數、行業總產值和行業固定資產這5個指標。
行業赫芬達爾指數表達式為H=Σ■■■■,其中X代表某產業在全國的總產值,xi表示該產業在i省的總產值,n為所選取省市的個數(n=31)。行業赫芬達爾指數主要衡量產業的聚集程度,指數越接近1表明產業生產越集中,指數越接近0表明產業生產越分散。
行業區位熵表達式為Q=■,qij表示i產業在j地區的總產值,qj表示j地區的工業總產值;qi表示i產業在全國的總產值,qc表示全國工業總產值。行業區位熵用來測度某個行業在一個地區相對于全國其他地區的相對優勢水平。如果一個地區的某個行業區位熵大于1,則表明該行業在該地區地區處于相對優勢地位。
根據以上說明,我們分別計算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指標并分列如下:
表3 赫芬達爾指數及高梯度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指標情況
表4 赫芬達爾指數及高梯度地區資本密集型產業指標情況
表5 赫芬達爾指數及高梯度地區技術密集型產業指標情況
可以看出,勞動密集型產業各項指標在高梯度地區都出現一致性的明顯下降,這說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高梯度地區已經開始失去了繼續發展的優勢因素,呈現出退出跡象,逐步向低梯度地區擴散。
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相比,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仍然處于向高梯度地區相對集中的發展過程。這主要體現在高梯度地區就業人員份額和區位熵在2004年至2011年間不斷上升的事實。雖然過去十多年間低梯度地區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工業總產值和固定資產投資份額都不斷上升,但這并沒有改變高梯度地區憑借更高的整體工業水平和先發優勢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領先地位。
可以看出,高梯度地區產業正在經歷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演進的產業高度化過程。在這個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過程中,低梯度地區通過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快速發展,GDP增速開始超過高梯度地區,這和上個世紀東亞地區的發展過程是相似的。
三、結論與總結
通過實證考察我們發現,中國國內高梯度地區已經開始喪失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正在經歷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的過程,而同時勞動密集型產業呈現出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的現象。可以預見,如果高梯度地區能夠繼續順利實現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的進一步升級,資本密集型產業會遵循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遷移軌跡,向低梯度地區不斷轉移和集中。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轉型的道路是曲折和漫長的,但中國產業升級“雁行模式”的前景是美好的,中國經濟的前景也是美好的。
參考文獻
[1]Akamatsu Kaname,Trend of Japans Woollen Product Industry[J].Shogyo Keizai Ronso,1935,vol 13,129-212.
[2]Raymond 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Vol 80,190-207.
[3]王靜文.“雁行模式”與中國的區域產業轉移[D].吉林大學,2004.
[4]許強.知識密集型產業評價與發展研究[D].復旦大學,2007.
作者簡介:于文博(1989-),男,漢族,河南人,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系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