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信貸增長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而信貸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支持作用。本文具體闡述了信貸在資金形成機制、資金導向機制和信用催化機制的作用下,通過需求結構的提升和供給結構的變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相應的,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也需要與之協調的信貸支持。在此基礎上,本文針對信貸支持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制約因素,從政府、銀行、企業、環境四個角度,提出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信貸支持策略。
【關鍵詞】信貸支持 ?產業結構 ?優化升級
一、信貸支持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作用機制
信貸主要通過資金形成機制、資金導向機制和信用催化機制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化。
(一)資金形成機制
從資本的形成過程視角分析資金形成機制對產業結構變動的潛在影響,需要儲蓄供給、投資需求、儲蓄轉化為投資的形式渠道三者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作用,也就是由貨幣資本向實物資本轉變的過程,最終實現資本積累。例如,生產信貸可以直接對特定的行業或領域提供信貸支持,加速優勢產業的成長和支柱產業的形成;利用消費信貸刺激居民跨期消費,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只有構建高效率的資金形成機制,才能更廣闊地開拓產業資本的來源渠道,更迅速地提高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推動我國經濟總量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資金導向機制
商業性信貸的利益競爭機制和政策性信貸的矯正與倡導機制共同構成信貸資金影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資金導向機制。商業性信貸強調利潤最大化,在調節信貸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引入市場競爭,通過評估體系的導向將大量的信貸資金注入具有增長和發展潛力的朝陽行業和部門,提供發展的動力和條件。而政策性信貸對產業結構的導向作用主要反映在倡導機制和矯正與補償機制。既可以通過制定差別利率政策或信貸選擇政策,對不同產業、行業和企業產生鼓勵和限制的效應;又可以利用政策性金融機構對商業金融機構不愿或無力提供資金,以及投入資金不足的戰略性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進行投資,矯正和補充市場機制的缺陷,由此達到合理引導資金流向、優化投資環境、加速產業升級與換代的目的。
(三)信用催化機制
信貸的信用催化機制是以技術創新及其應用為契機,憑借信用創造來促進資金的加速形成,最終實現技術資源對實物資源的替代,創造出更高的價值,在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與利用效率的同時,催化和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以信貸資產證券化為例,將有助于提高資產流動性,滿足更多企業的融資需求,為其提供投資機會和創造投資條件,進而推動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二、信貸支持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作用路徑
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是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信貸資金可以通過調整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影響個人、企業、銀行等經濟主體的信貸行為,從而對我國產業結構變動產生積極的作用。
其一,信貸通過需求結構的提升作用于產業結構。信貸資金可以借助消費信貸影響消費需求結構,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遷。近年來,立足于擴大內需,央行鼓勵和支持發展消費信貸,努力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積極引導并帶動廣大農村居民適度擴大消費,特別是十八大中有提及改善需求結構。隨著消費信貸政策的深入貫徹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購買力大幅提升,不僅消費總量增長了,市場中原有的消費結構也發生改變,消費需求逐漸從基本型為主轉向發展型和享受型為主,為產業發展創造廣闊空間。此外,也可以借助中小企業信貸對投資需求結構產生影響。就中小企業經營融資和盈利狀況,央行進一步加強信貸管理、加大信貸投放,不斷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竭力解決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有助于引導原有投資需求結構變動,實現產業的更替與轉移,從而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其二,信貸通過供給結構的變動作用于產業結構。一般而言,信貸對供給結構的影響可以從資本供給、人力資本供給、技術進步三個角度進行解釋。首先,在資本供給方面,以小企業信貸為例,通過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把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擴大小企業信貸投放作為工作重點,有助于提升小企業經濟效益,激勵企業自主投資融資,使小企業所在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有利于引導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將風險資本投向新興產業領域,實現資本的合理流動。其次,就人力資本供給而言,發揮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的積極作用,一方面,全力支持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高校畢業生、大學生村官、返鄉農民工等群體的擴大就業再就業;另一方面,大力開展教育培訓工作,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和產業勞動生產效率,助推技術和產業升級。再次,技術進步和創新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根本動因。央行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根據科技企業融資需求,加快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不斷加大對科技研究與開發的信貸投放力度,以促進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由此造成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勢必會激發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擴張,帶來產業結構的變動。另外,技術進步的跨行業影響可能會誘使新產品的研發、新興產業的誕生和快速發展,進而打破原有產業結構均衡,引起產業升級變動。
三、信貸與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聯性分析
信貸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生支持作用:一方面,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有力的信貸支持;另一方面,我國信貸投放政策旨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從強化信貸支持力度必要性的角度來講,產業技術進步、中小企業成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產業整合都離不開有力的信貸支持,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有力的信貸支持。第一,產業技術進步需要信貸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技術開發投融資的需要,信貸支持新興產業的科技研發和創新活動以及傳統產業部門(比如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的技術改造與創新;現代化實驗室構建的需要,信貸支持知識轉化為高新技術的孵化器,從而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專利和知識產權保護的需要,通過運用信貸杠桿,制定信貸投放政策,支持和鼓勵企業致力于科技自主創新,創造出具有市場價值的知識產權。第二,中小企業成長需要信貸支持,特別是高科技中小企業更離不開有力的信貸支撐與政策扶持,以緩解其長期以來融資難的困境,并充分發揮中小企業集群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促進作用。第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信貸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信貸支持,具體而言:政策性信貸是創業初期的戰略性新興企業的主要融資來源,對于培育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當進入成熟期,則更看重市場性的信貸支持。第四,產業整合需要信貸支持。企業規模的壯大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均以大量的資本注入為前提。所以說企業治理結構調整和產業組織結構演化從某種程度上依附于銀行信貸投放。對于企業間結構而言,需要通過企業并購重組或產業重構促進產業成長,刺激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對于企業內部結構而言,企業需要朝著跨國界、跨行業的多元化方向邁進,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從而催生新的優勢產業及主導產業,而以上兩者都可以憑借高效的信貸體系來實現。
從我國信貸投放政策取向的角度來講,堅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壓”原則,實行區別對待的行業信貸政策。表1詳細地解析了針對不同領域,我國信貸政策做出的相關努力,催化和加速了產業結構體系的構建與調整。2014年5月3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加大“定向降準”措施力度,積極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將信貸資源更好地投放到“三農”、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此外,為促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大力推行綠色信貸,激勵企業進行綠色改造,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表1 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信貸投放的政策取向
四、信貸支持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制約因素
一是經濟的發展決定金融的發展:經濟增長——金融需求增加——刺激金融供給——促進金融發展,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如圖1所示,近幾年我國的工業增加值增速明顯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工業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造成信貸結構調整缺乏經濟基礎,吸引更多的信貸資金投向工業領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信貸增長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支持作用。同時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在特定的經濟形勢下,為達到某一貨幣信貸政策目標,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得不以犧牲產業結構調整為代價,影響信貸資金優化配置。
圖3 2006年~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與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二是商業銀行體系自身特性。我國商業銀行體系始終堅持以利潤最大化為最終目標,以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為原則,配置金融資源。然而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普遍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風險的特征。即便出于政策導向,銀行業對這些領域已經開始了信貸傾斜,但考慮到安全性,信貸投入量十分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約產業結構優化率的提升。另外,鑒于商業銀行屬于市場性企業,具有盈利性,可能會影響信貸政策的執行力度。目前我國信貸政策在具體實施上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乏有效的銀行激勵機制,導致整個銀行體系在優化信貸資源配置上動力不足。而產業轉型升級是一場持久戰,如何確保信貸結構調整政策落到實處有待政府進一步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
三是信貸資金效率相對低下。我國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整體上呈現下降趨勢。但不同產業信貸資金效率不盡相同:服務業資金效率尤其低下,工業經濟結構中部分“兩高一剩”行業卻表現出相對較高的資金效率。這就大大降低了信貸資源配置對產業結構優化的促進效果,也催促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進一步協調配合,營造更好的市場和政策環境。
四是信貸替代效應明顯顯現。當前企業發展面臨的共同難題是“融資難、融資貴”。隨著貨幣信貸政策結構調控不斷加強,許多信貸限制類企業貸款獲得難度增大,而其他融資方式快速發展,且投向監管相對缺失。這些信貸限制類企業被迫以較高的價格向其他融資渠道融資,使得限制類企業淘汰周期延長,信貸支持我國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出現新的梗阻。
五、信貸支持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建議
為了緩解和消除信貸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優化相互促進的制約因素、不斷提升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益,需要從政府、銀行、企業、環境四個方面多管齊下,提出信貸支持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調整建議。
首先,政府角度,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轉變政府職能,構建新型監管型政府,不斷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有效整合信貸資源,給予信貸支持政策傾斜。比如,差別信貸政策、資金補貼政策、貸款利率控制政策等等,突出對產業政策支持部門的信貸傾斜。此外,通過適當的政府補貼、引入競爭機制等方式幫助完善銀行激勵機制建設,增加其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次,銀行層面,制定全方位支持策略。在央行發揮引導作用的前提下,優化信貸結構、推動信貸創新、防范信貸風險、加強金融合作,逐步提高管理效率和經營水平,爭取實現銀行自身的健康良性發展,以更好地支持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再次,企業自身,積極參與合作促發展。一方面,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以科技武裝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刺激國有企業資金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提升;加快多元化融資體系建設,不再單純依賴國有商業銀行注資;借鑒國內外成功案例,汲取先進的管理與經營經驗,把國有企業改造成為真正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微觀經濟主體。另一方面,積極參與信用環境建設。轉變觀念,牢固樹立誠信為本的經營管理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信譽度;以質取勝:通過提高產品與服務的技術含量,增強企業競爭力和絕對優勢,努力打造信用中國,鞏固信貸支持戰略。
最后,環境方面,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強化金融法治建設,維護金融穩定;加強信用建設,構建了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以全面改善信用環境;建立健全社會人際關系網,努力實現政府、銀行、企業、產業間的良性互動。
注釋
①陳雪芹.“定向降準”有望為實體經濟注入活水[Z].中國改革報.2014-6-5。
②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 關于做好2014年農村金融服務的通知[Z].2014-2-28。
參考文獻
[1]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5):6-16.
[2]郭明,錢箏箏,黃順緒.我國銀行信貸對三次產業增長貢獻度的差異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2009(1):26-32.
[3]韓玲.經濟增長的區域差異:基于信貸投放的解釋[J].宏觀經濟研究,2014(4):113-120.
[4]韓琭.信貸投放、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國1994—2011年的數據檢驗[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13(5):35-40.
[5]劉梅生.我國金融發展規模、效率與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09(7):38-42.
[6]劉鐵彬.轉軌視角下經濟增長與銀行信貸投放的影響機制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4(1):90-92.
[7]李友元.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財政金融支持體系建設[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1.
[8]史諾平,廖進中,楊煒娜.中國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關系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0(3):114-116.
[9]盈帥.中國農業銀行信貸與三次產業及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證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1(6):65-71.
[10]趙瑾璐,陳也白,孫笑菲.支持中國產業升級的信貸投放政策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3(1):92-93.
[11]張旭,伍海華.論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金融因素——機制、模式與政策選擇[J].當代財經,2002(1):52-56.
[12]趙崢.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金融支持機理與路徑選擇[J].山東經濟,2011(6):51-55.
作者簡介:孫笑菲(1990-),女,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理論經濟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