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翰
(北京工商大學,北京 100048)
2012年聯合國發布的《大數據促發展:挑戰與機遇》白皮書指出,大數據對于各國政府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機遇,可以使用極為豐富的數據資源來對社會經濟進行前所未有的實時分析,幫助政府更好地預測經濟運行。大數據的核心理念在于,一切均可量化,數據運用時不追求精確而是在混雜數據的現實條件下追求時效,大數據最根本的應用在于預測。這一理念對于大金融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的企業和組織經營規范,信息紕漏充分且可信度高,同時信息質量審核相對容易,因此信息與風險都是可以掌控的。小微企業及中低收入者普遍沒有合乎規格的財務報表,無法真實得體現真實得財務狀況,核查信息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銀行采取了各種辦法,比如上門統計銷售信息,查“ 三表”(水表、電表、納稅表),社會關系調查等。正是由于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存在,使得目前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管理成本偏高,銀行需要提高貸款利率覆蓋高成本以及風險。
大數據技術的進步可以有效地減少金融業對客戶的信息不對稱。大數據時代下,企業的網絡交易記錄以及個人的信用記錄,違法記錄對金融企業將變得透明。企業和個人就算對財務或者信用記錄做出偽造或者隱藏,無法改變這些信息所產生的衍生信息,信息的充分和完備可以有效地降低雙方的交易成本,使得銀行業以及貸款方雙方獲益。同時,計算能力的提升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金融資源的匹配更加迅速,成本更加低廉,風險更加可控。
信息化融入農業現代化,表現在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個環節,以及政府部門的相關管理和服務中。通過收集農業生產各個環節部分產生的數據并將其存儲結構化的,可以使用數據挖掘技術監測農業生產中資金投入所產生的實際收益,可以利用大量的歷史數據建模預測產量以及可能發生的風險,從而使得農村金融業消除長期存在的“ 信息不對稱”。
政府通過對農業金融體系大數據建設的投入,可以進一步強化政府與市場力量的有機結合:政府公益性信息化服務,其具體建設、技術開發、運行管理可以進行財政購買,以定向委托、招標采購等方式外包給社會中介機構或企業去做,政府的平臺要為專業協會、涉農企業、基層合作社提供方便性服務,以降低社會中介組織和小微企業進入農業信息化的門檻及成本。
2013年被業界稱為大數據元年,太原市在全國首屆金融大數據戰略與應用研討會上提出要建設全國金融大數據中心,山東省則成立國內首家農業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各行各業都把大數據的發展提上日程或者付諸實踐。
全國統一的農村金融體系大數據平臺建立的根本目的是服務三農;首要目標是為農村金融體系提供信息,設計符合三農需求金融產品,有效地調配金融資源;實現方法是從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環節收集儲存結構化的數據,并與金融系統內部的資金流動數據進行對接,通過數據挖掘等手段建立相關性,向社會提供有投資價值的農業生產項目,為農業生產部門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為金融業提供風險可控投資項目,以及可以分析的數據資源提供。數據平臺的建立,可以為全社會提供原始的農業和農村金融業數據,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的水平,實現動態數字化管理,提高社會經濟生產水平,有利于縮小全國地區差異,實現農業的跨越式發展。
從應用以及數據收集的領域不同,可以將數據平臺分為:
以國內區域數據為核心,借鑒國際農業數據作為有效參考,不僅包括全國層面數據,還應涵蓋省地市縣數據,甚至鄉鎮(街道)級數據,為精準區域研究提供基礎。精準的農業是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全面結合,可以通過全球定位系統、農田信息采集系統、農田遙感監測系統、農田地理信息系統、農業專家系統、智能化農機具系統,其核心是建立一個完善的農田地理信息系統,并通過遙感技術隨時監控農業生產信息。
通過搜集氣象信息與農產品生長信息,建立天氣識別模型,然后將這些模型與當前的氣候條件進行比較,再運用預測性分析,進行天氣預報。通過對區域作物、土壤、水、動物、氣候等環境數據的監測,可以通過建模分析環境與天氣之間的復雜的關聯性。需要收集這些不同因素的數據進行分析,大數據技術有助于整合提高不同地區的海量數據。
大數據可以提供經系統整合的相關氣候、農產品價格走勢、進城道路交通信息、終端消費需求等相關數據,輔之以菜場超市攤位監測評估數據體系等,通過對這些專業數據的解讀,可以判斷農產品需求、價格變動等情況。信息化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突出體現在農產品價格發布和供求對接上。通過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采集系統、電子化交易平臺、智能化產品質量監控系統等,實現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進行價格信息的發布、匯集、展示、查詢。
大數據科學的發展是多學科交叉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而數據的搜集和開放主要由政府來完成,數據的分析和應用主要交給企業來完成。要有效的運用大數據為三農服務,必須充分挖掘紛繁復雜數據背后的價值,轉化為商業模式。現階段政府部門統計出來的很多數據,如天氣報告、土壤條件、GPS地圖、水資源、市場環境、市場需求,沒有公開或者開放,限制了使用者的獲取,無法產生經濟效益,造成了數據資源的極大浪費。所以,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積極推動農業數據開放,將數據收集的前期投入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把數據平臺在全國范圍推廣實行。同時對于數據的收集要做好統一的結構化規范,保證不同平臺和領域的數據能夠有效對接,從而推動農業數據的開發和利用。
[1]楊德勇,栗書茵.現代金融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年.
[2]何廣文,李樹生.農村金融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年.
[3]涂子沛.大數據[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4][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M].大數據時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5]臧云鵬.中國農業真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6]鄭毅.證析——大數據基于證據的決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7]巴曙松,諶鵬.互動與互助: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競爭新格局[J].中國農村金融.2012.
[8]巴曙松.大數據可解小微企業融資瓶頸[J].中國經濟報告.2013.
[9]郭作玉.用信息化推進農業現代化[J].農機科技推廣.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