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定軍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德日刑法中對共同犯罪人的分類是以分工為標準的,對不同類型的共同犯罪人規定了不同的處罰原則,每一種類的共同犯罪人對應一種不同的處罰方式,所以,解決共犯競合中各共同犯罪人定罪處刑問題的關鍵就是選擇一種共同犯罪人的處斷原則適用于兼有數種共犯形態的行為人。德國學者庫倫與弗蘭克的看法基本一致,他們認為,如果某人先實施了教唆行為,又與他人一起實施共同正犯行為,應追究共同正犯的刑事責任,如果先實施了教唆行為,之后實施幫助行為,則以教唆行為擔責。
日本學者山中敬一認為,在共犯競合的情況下,共同正犯、教唆犯和從犯(或幫助犯)這三種共同犯罪形式都加功于實現基本的犯罪構成要件,此時應按法條競合中的吸收關系處理。大場茂馬、泉二新熊等學者也普遍持此種觀點。
總結德日刑法中關于共犯競合問題的解決原則可見,無論在共犯競合性質的問題上存在怎樣的分歧,處理的基本方式是一致的:教唆犯或者幫助犯(從犯)與正犯競合時,以正犯論處;教唆犯與幫助犯(從犯)競合時,以教唆犯論處。
我國現行刑法是以作用分類法與分工分類法相結合的方式對共同犯罪人進行分類的,共犯競合問題是以對共同犯罪人的分工分類為研究基礎的,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研究共犯競合問題的障礙。我國分類法下的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與單純分工分類法下的正犯、幫助犯和教唆犯之間是存在對應關系的,而且我國刑法實踐中存在的共同犯罪人類型都可以根據共同犯罪人的行為從立法上的四種類型轉化為組織犯、教唆犯、實行犯以及幫助犯,并且組織犯、實行犯和幫助犯在刑法分則中是有明文規定的,只是沒有對這三個概念具體給予界定而已。因此,我國刑法中存在共犯競合問題的研究基礎。
筆者認為應將共犯競合作為獨立于吸收犯的一種犯罪形態,同時準用吸收犯理論中有關吸收關系的內容來認定和處理共犯競合問題,由此可以得出我國共犯競合問題的處理原則:高度行為吸收低度行為,實行行為吸收非實行行為。在此有必要對高度行為和低度行為予以界定,高度行為是指危害程度明顯大于另一行為,并且按照一般觀念當然包含另一行為的行為,低度行為與此相對應。構成高度行為與低度行為的條件有三:有符合刑法條文中構成要件的數個危害行為;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大小不一;數行為之間具有某種特殊關系,即基于人們對行為所具有的一般觀念,認為某一行為被另一行為包含于內,或某一行為是另一行為的必然結果。基于上述原則,對于實踐中組織犯、實行犯、幫助犯和教唆犯發生競合的情況,應確立如下處理原則。
1.組織犯與其他三種共犯形態的競合。我國刑法中,組織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一般以主犯論處,實行犯則應當根據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分為主要的實行犯和次要的實行犯,前者按主犯論處,后者按從犯論處;通常教唆犯以主犯處罰,在少數情況下起次要作用,以從犯論處;幫助犯在共同犯罪中只能起次要作用。綜合上述立法規定可以看出,組織犯與實行犯、教唆犯或者幫助犯之中的任一種同時存在時,應當視為組織犯,以主犯論。
2.實行犯與教唆犯的競合。由于實行犯和教唆犯都存在作為主犯或者從犯處罰的可能性,因此,此處分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在共同犯罪中,實行行為和教唆行為都起主要作用。此時應當認定教唆行為被實行行為吸收,成立實行犯,以主犯論處。
第二種情況:在共同犯罪中,教唆行為起次要作用,實行行為起主要作用。此時認定教唆行為被實行行為吸收,成立實行犯,以主犯論處。
第三種情況:在共同犯罪中,實行行為起次要作用,教唆行為起主要作用。適用兩個原則得出的結論相矛盾,此時就不能按照分工,而需要綜合考慮行為在共同犯罪中所發揮的作用,以及由此反映的社會危害性程度來確定了,所以認定成立教唆犯,以主犯論處。
第四種情況:在共同犯罪中,實行行為和教唆行為都起次要作用時,要綜合全案考慮實行行為和教唆行為共同所起的作用,如果二者綜合起來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則適用實行行為吸收非實行行為的原則認定成立實行犯,以主犯論,如果二者綜合起來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則適用上述原則認定成立實行犯,以從犯論。
3.實行犯與幫助犯的競合。實行犯有主犯從犯之分,故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在共同犯罪中,實行行為起主要作用時,以實行行為吸收幫助行為,認定成立實行犯,以主犯論處。
第二種情況:在共同犯罪中,實行行為起次要作用時,要綜合全案考慮實行行為和幫助行為共同所起的作用,如果二者綜合起來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則適用實行行為吸收非實行行為的原則認定成立實行犯,以主犯論;如果二者綜合起來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則適用上述原則認定成立實行犯,以從犯論。
4.教唆犯與幫助犯的競合。教唆犯有主犯從犯之分,故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在共同犯罪中,教唆行為起主要作用時,適用高度行為吸收低度行為的原則,幫助行為被教唆行為吸收,成立教唆犯,以主犯論處。
第二種情況:在共同犯罪中,幫助行為起主要作用時,要綜合全案考慮教唆行為和幫助行為共同所起的作用,如果二者綜合起來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則適用高度行為吸收低度行為的原則,認定成立教唆犯,以主犯論,如果二者綜合起來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則適用上述原則認定成立教唆犯,以從犯論。
1.存在組織犯的復雜競合形式。由于上文分析的組織行為的特性,因此,只要存在組織行為,統一認定成立組織犯,以主犯論處。
2.實行犯、教唆犯、幫助犯的競合。由于實行犯和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都有主犯與從犯之分,所以需要分以下情況進行探討:
第一種情況:在共同犯罪中,實行行為和教唆行為都起主要作用。此時應當適用實行行為吸收非實行行為的原則,認定成立實行犯,以主犯論。
第二種情況:在共同犯罪中,實行行為起主要作用,教唆行為不起主要作用。此時可以適用實行行為吸收非實行行為的原則,或者高度行為吸收低度行為的原則,認定成立實行犯,以主犯論。
第三種情況:在共同犯罪中,實行行為在共同犯罪中不起主要作用,教唆行為起主要作用。此時應適用高度行為吸收低度行為的原則,認定成立教唆犯,以主犯論。
第四種情況:在共同犯罪中,實行行為和教唆行為同時起次要作用。此時要綜合考慮兩行為共同所起的作用,倘若在共同犯罪中兩者綜合起來起主要作用,則適用實行行為吸收非實行行為的原則,認定成立實行犯,以主犯論。倘若在共同犯罪中兩者綜合起來起次要作用,則要對幫助行為進行認定,如果三種行為綜合起來仍起次要作用,則適用實行行為吸收非實行行為的原則,認定成立實行犯,以從犯論,若三種行為綜合起來起主要作用,則適用實行行為吸收非實行行為的原則,認定成立實行犯,以主犯論。
[1]王覲.中華刑法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280.
[2]岡特·施特拉騰韋特洛塔爾·庫倫著,楊萌譯.刑法總論Ⅰ—犯罪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55.
[3]李斯特.德國刑法教科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79.
[4]王覲.中華刑法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280.
[5]林亞剛,趙慧.論共犯關系的競合[J].當代法學,2004,(3):159.
[6]陳興良.共同犯罪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9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