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藶栗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長春分行,上海 200000)
和其他的發展中國家不同的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大環境下進行的,在改革的過程中,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把國企、大中型企業當作是重點服務對象,而不重視小微企業的發展需求。商業銀行在對自身資產進行配置的過程中,因為考慮到資本充裕率、不良貸款率等問題而常常會放棄風險較高的小微企業貸款,而轉向國有企業與大型企業,從本質上來說這也屬于一種理性選擇。在大企業信貸市場尚未完全挖掘以前,商業銀行還不具有改革創新的內在動力,較難拓展小微企業的貸款業務。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國內商業銀行平均每年的債務違約損失金額超過1700億元,因為相互拖欠未付資金在3000億元左右。在上述損失資金中,由于小微企業信用風險所產生的損失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的違約風險比較突出,對商業銀行的現金管理以及資產安全都產生了很大的風險。站在企業角度來看,小微企業由于建立時間不長,其內部管理結構還不完善,經營透明度較低,抗風險能力不強,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小微企業的實際情況無法符合商業銀行經營資金的安全性與盈利性需求[1]。大部分小微企業通常是憑借自身積累、民間借貸等方式來籌集資金,很少會從銀行得到貸款,民間借貸與商業銀行貸款的本質比較相似,但二者的經營理念卻有所差異,民間借貸屬于高風險高收益,而商業銀行屬于低風險低收益,因此導致了商業銀行忽略小微企業的貸款服務。
第一是市場定位不清晰,大部分的商業銀行積極響應政府部門扶持小微企業的政策號召,先后打入小微企業金融市場,但不同的銀行在進行金融產品設計和客戶選擇的過程中比較相似,都缺乏清晰的市場定位,從而造成了惡性競爭、價格戰等諸多問題。第二是商業銀行部分貸款產品還存在一定的風險,其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并未對小微企業進行信用評級,所以無法客觀真實的對小微企業信用風險進行評價,從而導致貸款金融產品存在設計缺陷,容易引發風險;第三是信用評價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很多商業銀行缺乏專業、先進的小微企業風險預警機制,它們對小微企業的信用評級大都著重于過去的財務數據,缺乏對未來償債能力的預測。
商業銀行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競爭力,盡可能避開國有大型銀行的優勢產品,努力發展自身的優勢業務。信貸資源重點傾斜,擇優選擇是商業銀行必須堅持的發展方向。商業銀行自身具備的體制優勢和地緣優勢與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比較符合,所以商業銀行要盡可能的支持小微企業的發展,明確自身的戰略地位。比如說深圳發展銀行近年來一直堅持“ 小微企業的伙伴銀行”定位,以推廣小額貸款為特色服務,堅持為小微企業提供信用貸款,現階段該行80%以上的信貸業務都是小微企業貸款;泰隆銀行一直以來專注于自身服務小微企業的發展定位,同時也開始形成了一整套和其自身市場定位相符合的經營管理制度,當前泰隆銀行的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占據了信貸業務的90%以上。從總體上來說,上述這兩家商業銀行都已經形成了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小微企業信貸模式。
商業銀行在幫助小微企業破解貸款難問題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下面幾方面的創新:第一是金融產品的創新,因為小微企業所需求的金融服務和大中型企業存在明顯的區別,過去適合大中型企業的金融服務理念和方式都必須要做出改變,否則商業銀行是難以滿足小微企業貸款的實際需求的,所以必須要在金融產品上大力創新,努力研發出與小微企業貸款需求相適應的金融產品。第二是服務上的創新,商業銀行必須要積極開拓融資渠道,盡可能的滿足小微企業的服務需求,不但要大力引進西方商業銀行發展成熟的融資方式,同時也應該運用好商業銀行自身的優勢條件,為小微企業帶來更多樣化的金融信息咨詢服務。第三是業務流程上的創新和改革,因為小微企業信貸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小、頻、急,對銀行貸款審批效率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商業銀行必須要努力優化業務流程,盡可能的縮短貸款審批時間。
加強信貸隊伍建設對于商業銀行發展小微企業金融業務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小微企業信貸專業人員不單單說的是營銷人員,同時也包含了中后臺產品開發人員、審批人員以及貸后檢查人員,因此不能忽視信貸隊伍的建設工作。其一,商業銀行必須要利用內部遴選、外部招聘的渠道來組建一支具有較高專業水準的貸款服務隊伍;其二,商業銀行必須要做好小微企業貸款專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了信貸業務知識、職業道德素質、小微企業人文環境等;其三,商業銀行必須要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從而增強信貸業務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升工作效率,規范貸款服務行為,防控小微貸款業務風險。
由于擔保方式的不同,貸款也存在不同的風險,信用與保證模式容易形成不良貸款,而抵押與質押的方式不良貸款形成率低。擔保強度是和貸款風險成反比的關系。擔保方式的應用與創新,是為了實現小微企業還貸風險在不同參與主體之間的分擔。抵押、質押與信用方式,能夠讓風險在銀行與企業之間進行分擔。保證方式,風險分擔主體是商業銀行、擔保公司以及企業。再次拓展,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能夠讓風險投資機構、商業銀行以及企業三者共同分擔。典型的案例為硅谷銀行,其憑借美國風險投資市場較為完善的優勢,通常在風險投資首輪或者第二輪才跟進該企業,結果說明這一模式是非常有效的[2]。在政府部門的參與之下,風險還能夠通過財政資金參與機構來共同分擔,比如互助基金、創業基金等。
總之,國內多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服務的成功案例表明,準確掌握小微企業的特征,創新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將大有作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創新主要體現在風險管控制度與綜合服務體系的建設上,前者是商業銀行進入小微企業市場的基礎,后者是商業銀行金融服務持續發展的要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正在進行改革和創新,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小微企業貸款難的問題,為小微企業的發展給予更多的支持。
[1]水銀銀.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識別及應對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33):78.
[2]夏恩君,王素娟,張一.商業銀行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發展策略[J].技術經濟.2014(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