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波
(中國農業銀行文登市支行,山東 文登 264400)
現階段,由于國有商業銀行本身的體制問題和經濟結構調整等多重因素疊加,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體系內不良資產出現快速反彈,這些不良資產一方面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也是存在于銀行體系的重要安全隱患,對于我國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構成潛在威脅。因此,如何處置不良資產成為深化改革、降低風險的重要內容。按照國際經驗分析,利用資產證券化的手段對不良資產進行處理成為目前來說較為有效的方式。然而,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還處于摸石頭過河的階段,僅僅作為金融創新和發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對有關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和探討,希望資產證券化可以在處置不良資產的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
資產證券化是指銀行內缺乏一定流動性,但是預期現金流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的資產,或者是由其他資產來確保如約向證券持有者分配收益的資產,從而匯集形成資產池,再利用結構性重組的手段,使之轉換成在金融市場能夠出售及流通的有價證券的一種行為,其可以理解為是未來現金流收益權的一種轉讓行為。按照被證券化的資產的相關屬性,可以將其分為良性資產證券化及不良資產證券化。具體而言,資產證券化這一理論起源于美國,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地區的金融發展歷史上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資產證券化是金融行業的創新,起源于1970年的美國,從誕生就得到資本市場的重視,并得以蓬勃發展。前期而言,資產證券化發展的思路是針對優質資產進行證券化,比如說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具有穩定可靠現金流的信用卡證券化,以及汽車貸款證券化等。以上資產的流動性很低,然而卻具有穩定的現金流收益,同時銀行對債務人比較了解,因此對其資產、風險進行評估時較容易,對于普通投資者的吸引力非常大。優質資產證券化的成功推出使得銀行在提升資本充足率、增強競爭力以及規避風險方面都發揮出重要作用,讓大家認識到資產證券化的優勢。
相對來說,不良資產證券化同樣也是資產證券化的一個方面,只是需要增加對不良資產進行分割和重組的過程,運用資產證券化的手段發行證券籌集資金,以此促進不良資產的流動性。其中不良資產是特指流動性較差、盈利性一般、收益和成本不成正比的資產,最為形象和具體的就是銀行的呆壞賬等。《2014: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 報道,2014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余額和不良率明顯“ 雙升”,全年不良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0%左右,不良率將在1%至2%。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到7669億元,比年初增加1748億元,而2013年全年的不良貸款增加規模僅為992億元。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推進對銀行真正盤活金融資產、增強系統風險把控具有重要意義。資產證券化改變了傳統金融觀念、降低金融風險、提高資本流通,具體從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順利推進至少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條件:
政府為了有效解決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先后成立信達、長城、東方以及華融四家資產管理公司,負責接收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人民銀行、證監會、財政部和銀監會等部門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產的問題,一直都給予充分理解和支持。
不良資產符合被證券化的條件,具體包括不良資產在未來有相對穩定的現金流;不良資產的還款期限容易把握;符合信用等級條件。國有商業銀行方面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的不良資產首先符合被證券化的條件。其他不良資產利用資產組合的方法增大信用等級也可以達到要求。
在我國保險行業、養老基金等項目掌握巨額閑置資金,他們對于風險較小、穩定收益的證券投資非常感興趣,只要產品設計合理,就會引發投資者的興趣。尤其是我國已經放開金融監管,向混業經營的發展,未來的需求潛力非常大。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是一個繁瑣的系統工程,目前而言還存在諸多困難:
信用評級是不良資產證券化過程的關鍵階段,對于增大交易透明度和增強投資者的信念有所幫助。現階段,我國目前信用評級機構運作尚不完善,對不良資產的評估也沒有突破,評估結果也不能得到市場檢驗和認可。
資產證券化的投資者是機構投資者,而非常分散的個人。目前來說我國的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的情況不容樂觀,由于諸多原因而導致機構投資者的數量有限,也無法發揮投資資金的作用,制約了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發展。
不良資產證券化和資產證券化有一些區別,主要在于無法組建合適的資產池。現階段銀行不良資產可以用作結構重組的貸款的抵押和擔保比率偏低,無法起到持續而又穩定現金流的作用。
不良資產證券化是一種新型的金融工具,其中涉及到諸多法律相關問題,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幫助其運作,然而目前而言,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和行政法規還有待完善,比如《證券法》、《企業債券發行和轉讓辦法》等,都沒有涉及到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問題。
上文中提到,資產證券化是一個繁瑣的系統工程,涉及到諸多專業領域,同時還需要結合我國實際國情,懂得相關法律法規,因此對人才的需求非常大,相關從業人員在短時間內存在不足。
國有商業銀行針對不良資產實施證券化是一個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摸索著前進。應當在借鑒成功經驗的前提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操作摸索,以此解決資產估價、效率、效益等問題,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的不良資產證券化市場,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動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市場的發展。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
1.制定和完善資產證券化法律。現階段,我國在資產證券化方面的法律還未健全,應當結合金融市場規律和證券化要求,出臺相關證券化法律,為資產證券化提供政策支持。同時要完善《公司法》、《擔保法》等法律法規。
2.建設二級市場。建設二級市場是為了確保證券流動性,這是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實施保障,同時還可以幫助商業銀行之間對資產進行調換和搭配,實現資產組合的構建。
3.完善信用體系。信用體系方面可以考慮政府主導建立專業證券化信用評價服務機構,或者是政府特許選擇優質評價機構。
在操作環節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品種設計多樣化。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快速地將國有資產轉變為現金,從而起到盤活資產的作用,增強其競爭力。因此,證券化產品設計要多樣化,尤其要注意和資產進行搭配,以適應不同投資者的需求。
2.不良資產合理估價。銀行出售的不良資產要進行合理估價,采取折價出售的方式。這是證券化的基礎,需要按照我國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采取協商定價的方法,對不良貸款的實際價值進行協商和確定。
3.有效的信用增級手段。信用增級是不良資產實施證券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大投資者的吸引力,降低市場風險。信用增級包括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其中內部增級利用資產打折,劃分優先、劣后等方式;外部增級實際上就是第三方信用擔保。
4.理順效率和效益的關系。商業銀行進行不良資產的證券化必須要理順效率和效益之間的關系,確保效益最大化,換言之就是資產回收最大化。其中要注意資產組合的設計要結合當前市場情況必須靈活設計;同時在兼顧效益時盡可能的提高資產證券化的效率。
5.循序漸進。國有商業銀行實施不良資產證券化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可以先試點再鋪開,先選擇一個城市或區域進行試點,同時也可考慮從不良資產的一個細類進行,比如個人住房不良貸款方面。總結經驗,然后再逐步推進。
綜上所述,資產證券化是近些年世界金融行業的重要工具之一,在一些發達國家得到廣泛應用。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開始針對不良資產實施證券化,但是其中還存在諸多困難,本文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及要求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對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推動起到一定的幫助。
[1]劉玉平.資產證券化效率:一個基于制度經濟學的文獻綜述[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4(03).
[2]王曉,李佳.從美國次貸危機看資產證券化的基本功能[J].金融論壇.2010(01).
[3]陳濤.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法律障礙及對策[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07).
[4]吳顯亭.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的實踐和發展[J].中國金融.2012(21).
[5]文顯堂.推廣資產證券化要先治風險“過敏癥”[J].中國經濟周刊.2013(37).
[6]楊帆.信貸資產證券化發展對策[J].中國金融.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