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立
(山東省商務信息中心,山東 濟南 250002)
會計信息本質上是一種商業語言,具有國際通用性。會計信息使用者依賴會計信息進行預測和決策,可見會計信息質量之重要。但是,一直以來,我國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卻不盡如人意,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本文將從會計文化的角度討論文化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
廣義的會計信息包括財務會計信息和管理會計信息,本文僅研究財務會計信息。財務會計信息主要以貨幣形式、遵循一系列會計準則和規范的前提下通過財務報告來揭示,幫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決策。會計信息主要來源于財務會計報告,一般指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以及報表附注,是財務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的主要依據。
質量是衡量產品在生產中符合規定及滿足需求的程度,會計信息是特殊的產品,是會計人員實施會計行為的產物,因而會計信息質量反映了會計人員在提供會計信息過程中按照準則的規定以及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程度。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了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八項會計信息質量要求,這八項信息質量要求是對會計目標的具體化,也是會計信息應該滿足的基本質量要求。
文化是與人類生活有關的復雜總體,既包括物質財富也包含精神財富,具體表現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廣泛性、持續性和自覺性的特點,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受到特定社會文化的影響,自覺做出與所處文化適應的行為。
會計文化屬于社會文化,是社會文化在會計領域的反映,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本文所指的會計文化包括會計物質文化、會計制度文化、會計行為文化和會計精神文化。會計物質文化是會計文化的表層,是會計信息產生、存儲和傳遞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方法,由算盤、計算機、計算器、互聯網等會計物質手段和復式簿記法等會計技術手段組成。會計制度文化是會計文化的控制系統,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制度保障,其表現形式為會計法律法規和企業會計準則等會計規范,對會計人員和會計行為進行約束。會計行為文化介于會計制度文化和會計精神文化之間,是會計人員通過會計行為方式對客體進行處理并形成會計行為結果的行為文化。會計精神文化屬于會計文化的核心層,是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等意識形態的總和。
會計物質文化制約會計信息質量,會計信息質量促進會計物質文化的發展。前已述及,會計物質文化主要由會計物質手段和會計技術手段構成。如果將會計看作是一個信息處理系統,那么它的功能的發揮與會計物質手段和技術手段密切相關。
會計物質手段的發展經歷了會計手工操作階段、會計電算化階段和會計信息化三個階段。在會計手工操作階段,會計核算速度慢,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的及時性;重復轉抄與計算又降低了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在會計電算化階段,計算機的使用提高了會計核算工作的效率,使得會計信息更加及時;規范的賬務處理程序設置,避免了重復轉抄與計算可能出現的差錯,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但是,軟件系統的安全性較弱。在會計信息化階段,計算機、互聯網的應用,實現了經濟業務處理的自動化和會計信息的實時披露與高度共享,極大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和有用性。但是,會計信息化系統對計算機的物理性能以及網絡環境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求嚴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會計信息化的推廣。
會計技術手段經歷了原始的計量與記錄階段、單式簿記階段和復式簿記階段。在原始的計量與記錄階段,會計技術手段的形式有結繩記事、繪畫記事、實物記事等。這些計量和記錄的手段都因其局限性而無法被長期廣泛的運用。在單式簿記階段,文字敘述會計記錄法和定式簡明會計記錄法是主要的形式。兩者只能記錄簡單的經濟業務,反映靜態的經濟事項。在復式簿記階段,當發生經濟交易或事項時,同時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賬戶以相等的金額進行登記,全面、系統、序時反映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大大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會計信息的作用日益凸顯。人類對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促進了會計物質手段和會計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
會計制度文化包括會計前提規范、會計法律規范、會計技術規范和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會計信息是會計行為在會計法律法規、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會計前提規范和會計技術規范的制約和指導下產生的,它的質量水平高低與會計會計制度文化對會計行為的規范密切相關。
會計前提規范具體包括會計目標和會計假設兩方面,他們共同受到會計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會計目標是會計主體所要達到預期目的,不同的會計目標,對會計信息質量有不同的要求。在受托責任觀下,委托方和受托方不通過資本市場連接,會計目標側重反映受托者的責任履行情況,因而可靠性成為首要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在決策有用觀下,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通過資本市場實現,委托方重點關注的是投資回報和風險水平,因而相關性成為首要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四大會計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會計主體假設明確了會計信息反映內容的空間范圍。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對會計信息的反映提供了時間上的要求。持續經營假設界定了會計信息的時間范圍,會計分期將生產經營活動認為劃分為較短的會計期間,便于分期結算賬目、定期考核并對外報告。貨幣計量假設使得財務報表無法反映產品質量、市場份額、技術水平等非貨幣信息,當發生惡性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時,無法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嚴重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并有可能誤導信息使用者做出錯誤的經濟決策。
會計法律規范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剛性”保障。會計法律規范以規范會計行為為立法宗旨,以保證會計行為法制化為立法目的,對會計行為進行強制性規定和制約。目前,我國的會計法律規范是由以《會計法》為中心,一系列與會計職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或規章制度組成的制度體系,對會計行為過程進行規定和制約,從而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技術規范是會計信息質量的衡量標準,是會計信息生成和披露的直接依據。會計技術規范由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構成。2001年,財政部出臺了《企業會計制度》,成為各行各業的會計核算規范,由于金融企業的特殊性和小企業的實施困難,又制定了《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和《小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由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組成,基本準則是具體準則的“準則”,主要規定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等。具體準則針對具體經濟業務的處理原則、程序和方法進行規定,為會計人員提供了具體的賬務處理規則和會計信息披露要求,能夠對會計人員的規范處理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從而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柔性”規范。如果說會計法律規范是會計人員的最低行為標準,那么會計職業道德規范規定了會計人員的最高行為標準,它通過榜樣的激勵、社會輿論和感染力量實現對會計行為的規范。
一方面,會計行為文化決定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會計行為文化的外在表現是會計行為方式,會計信息是會計行為的結果,所以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會計行為文化;另一方面,會計信息的質量反作用于會計行為文化,如果會計信息能夠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那么會計行為文化系統就會達到穩定狀態,反之,會計行為文化系統會打破平衡,自我調節與優化。
會計精神文化是社會意識形態在會計領域的反映。包括會計道德觀、會計法制觀和會計價值觀。會計道德是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保證,法制觀與會計信息失真密切相關,價值觀影響會計信息披露質量。
基于會計文化與會計信息質量的密切關系,應該培育優秀的會計文化,最大限度發揮會計文化的積極作用,大力提高我國會計信息的質量。
[1]虞海濤.文化視角下的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管理[J].中國商貿,2013(24).
[2]李美春.培育會計文化正能量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3(04).
[3]張仲元,王秋實.企業文化生態與會計信息質量關系探討[J].財會通訊,2011(13).
[4]吳東升.試論會計文化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制約和影響[J].科技視界,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