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娜
摘 要:心理教育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對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合格的心理教育教師在知識結構、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和敬業精神等方面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只有具有高度的敬業意識、掌握相關的心理咨詢知識并且具有良好的組織、溝通和心理調節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心理教育教師。
關鍵詞:心理教師;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007-01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心理教育教師更是學生心靈的主治醫師。心理教育教師更是學生心靈的主治醫師。心理教育教師除了要具備普通教師所具有的素質外,還要有更深層次的要求。
一、高度的敬業意識和愛人之心
心理教育工作是神圣的,不得有絲毫馬虎、敷衍了事的行為。作為心理教育教師一定要有高度的敬業意識,熱愛心理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樂于并且善于做深入細致的工作,開啟學生封閉的心靈。一般說來,學生向心理教育教師所傾訴的都是不愿為人知的內心秘密,教師要理解、尊重學生,不要輕視,更不要嘲笑他們,盡量作到設身處地,悉心開導,帶領學生走出困惑。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時一定要保守學生的秘密,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和隱私,絕不可輕易的把學生的內心世界轉視給他人,這是對學生最大的傷害。
二、知識結構的要求
心理教育教師首先要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具體的知識結構自然要包括心理學、教育學乃至社會學、神經學、生理學等方面諸多學問。心理教育教師還要對學生在學校中的活動進行心理教育評估,這就要求教師應具有心理測量、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專業技能。心理教育教師要熟練掌握各種智力量表,能夠恰當地對學生進行測評。除了對學生進行測量外,教師還應掌握一些心理治療的初步療法,比如說森田療法、行為療法、強化法等。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能夠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心理教育固然對從事咨詢工作的教師提出了一定的素質要求,但更要求咨詢人員必須通過教育、訓練、研修等積累咨詢經驗。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咨詢工作卓有成效。
三、自身心理調節能力
近年來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人自身發生心理危機和心理障礙的事例屢見報端,這說明這些人本身心理素質也存在問題,又怎么能奢望他們在對學生的心理教育中起重大作用呢?心理教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之前,應該對自己的性格特點和其他非智力因素作較為充分的認識分析,在心理問題上,師不必強于弟子。心理教育教師要善于對自己的心理進行調節,使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這樣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才能保持正確的方向。作為心理教育教師,每天所聽到的都是別人的痛苦,教師要善于把這些痛苦排解,不可總處于對學生的移情當中,這必將對自己的心理造成傷害。心理教育教師要經常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調節,不要別學生的焦慮不安所感染,要使自己處于良好的狀態之中。
四、與輔導對象的交往能力
這是心理教育教師一種專業性能力,不能為敬業意識、愛人之心和其他專業素質所替代。心理教育針對性、有效性的前提在于準確的把握對象的心理脈搏。一般而言,心理輔導講究個別性,注重對象的個體差異,在對學生進行輔導時應該采取個別方式。人類心理活動內隱性的特點,要求輔導者善于使咨詢對象信任自己,使對象的內心對自己處于開放狀態,能夠無所顧忌的講出自己的心里話。由于心理教育教師要經常要面對不同個性的對象,所以教師要善于把握各種氣質類型的學生,不能根據個人好惡對學生另眼相看,要對學生一視同仁,同每位前來咨詢的學生交朋友,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這樣咨詢才會成功。
五、良好的組織能力
作為心理教育教師,不僅要給全體學生上好心理輔導課,給個別學生做好心理咨詢,還要改進在校工作人員、任課教師、班主任及家長的教育方法。這類干預包括為各類教育工作者開設教育課程,為家長開設心理學校等。這就要求心理教育教師要有良好的組織能力,能將教師、家長組織好,運用相關的知識改進教師及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法,為配合心理教育工作開辟道路。當然,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教師會認為心理教育教師根本沒有做出有意義的建議,對改進教育沒有幫助;也有人會認為建議過于空泛,沒有辦法實行;還有的教師認為心理教育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屬于自己的職權范圍,比如說如何給學生上課。這就要求心理教育教師要具備先進的專業知識,能夠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善于組織教師、家長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具備上述知識與能力是能夠做一名合格的心理教育教師的前提。能否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教育教師還需要經過大量的實踐去培養。
參考文獻:
[1] 謝培松.論小學心理教育教師的素質修養.[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3(12)
[2] 李玉榮.徐穎哲.王春玲.孫永旭.中小學心理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9(12).
(上接第6頁)、主動管理技術以及服務定制技術為主要技術支撐的,以實現控制優先、管理優先、側重可行的層次化、并行化、綜合化的網絡體系。
參考文獻:
[1] 馮潔楷.鮮永菊.趙玉正.面向未來網絡的一種新的網絡體系架構[J].廣東通信技術.2012(11):65-68.
[2] 劉媛妮.唐 紅.趙國峰.未來互聯網路由體系結構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2,25(1):52-58.
[3] 劉韻潔.三網融合與未來網絡的發展[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0,22(6):693-6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