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忠 董靜
【摘 要】公民的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國家、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公民素質教育日益彰顯出其重要性和緊迫性,而學校公民素質教育是公民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當前我國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提升大學生對公民素質教育的認識,探究高校公民素質教育的推行模式;強化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聯動效應,增強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的體驗度;建立健全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評估系統;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保證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 公民素質 教育 策略選擇
在我國的學校,公民素質教育一般地區分為廣義的公民素質教育和狹義的公民素質教育。廣義的公民素質教育是指現代國家的基礎教育,表明接受這種教育是正確行使公民權利和義務所必需的。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是每個公民必須接受的基礎教育,也是每個公民必須接受的公民素質教育,它主要對兒童、青少年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旨在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質。狹義的公民素質教育則是一種協調個人與政府、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實現個體的政治社會化、法律社會化和道德社會化。在我國,一個在思想品德上合格的公民,就是要具有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科學、熱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具有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具有社會主義的民主觀念、法制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對他人和社會負責。
一、提升大學生對公民素質教育的認識,探究高校公民素質教育的推行模式
根據公民素質教育的任務,我們應該以學校為主體,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學生對于公民素質的認識:政治教育、民主與法制教育、愛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教育、社會公德教育。(1)政治教育。在學校,政治教育主要應對學生進行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的教育、國情教育、時政教育以及國家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過程的基本政治知識的教育,以使學生了解黨的基本路線和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了解和關心國內、國際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增強政治意識,掌握參政、議政的能力。(2)民主與法制教育。學校公民素質教育中的民主與法制教育主要應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作為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與參與意識,培養少數服從多數和尊重他人的民主習慣; 要使學生樹立法律的無上尊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依法辦事的觀念; 要使學生正確認識權利與義務、民主與法制、自由與紀律的辯證關系,做一個積極負責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做國家和社會的主人。(3)愛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教育。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不僅是為了培育年輕一代的愛國精神,也是為了塑造更優秀的民族性格、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既讓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熱愛自由、富于革命精神的優秀品質,又注意克服長期“閉關自守”所形成的落后的民族意識,在對外開放中虛心學習世界各國人民的優點與長處,形成更為優秀的民族品質。(4)社會公德教育。公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學生認識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依存關系,從而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學校的公民素質教育資源十分豐富,應該通過多種途徑推行公民素質教育。國內外的實踐經驗表明,學校推行公民素質教育的模式有多種,我們可以選擇合適的模式加以運用。以下是幾種常用的模式:(1)開設獨立的公民素質教育課程。為公民素質教育設置專門的課程可以使學習內容更加系統和集中,實施起來難度不大。但是這種模式的缺點是不能充分利用學校的其他公民素質教育資源,容易使沒有任教該課程的教師忽略其推行公民素質教育的責任,此外,在內容上也容易與其他課程重疊。(2)設置綜合學科。開設綜合科目,如“社會教育”“公民與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把公民素質教育編作課程中的一個單元教授,可以使學生獲得系統的公民知識教育,也能與其他跨學科課題如德育、性教育、環境教育、人口教育等聯系起來實施,不會導致過于細致的學科分類。這種模式的缺點是,可能會淡化公民素質教育的內容,使公民素質教育受到忽視。(3)把公民素質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和學校的其他活動中實施。公民素質教育涉及的知識范圍十分廣泛,遠非一門課程所能容納。此外,公民素質教育不單涉及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實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態度、信念、能力和行為習慣。因此,通過各科與公民素質教育有關的課題、內容和課外、校外活動以及校風建設實施公民素質教育,策動全校共同參與和關注公民素質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公民素質教育資源,大大增強公民素質教育的效果。
二、強化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聯動效應,增強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的體驗度
公民素質教育就是全民教育,是一個公民的終身教育。要真正加快現代化進程,就要通過專門的公民素質教育來提高國民的素質,使他們以一個合格公民的身份去積極地參與國家和社會的事務,使每個人“成人”,學會“做人”,最終成為具有健全人格,具有公民意識,具有健康的體魄、健康的心理素質、高尚的美德、科學的生活態度與文明的行為方式、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
為了使公民意識真正深入人心,內化為個人的信念,外化為行動,公民意識教育應該多樣化,應該注重實踐環節。除了課堂學習,還應該注重在生活中學,在活動中學。在學校教育方面,可以利用團隊活動、主題班會、班干部的民主選舉、參與學校的管理等來訓練學生的公民團結協作精神、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同時,讓學生們參與社會生活,如開展社區服務、舉行募捐活動、宣傳和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等以增強他們的社會義務意識和環保意識。在美國,學生沒有參加一定數量的社區工作是不能進入大學的。在高校,隨著“學分制”與“學生自主選課”等高校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大學生校內與校外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獲得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三、建立健全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評估系統
(一)盡快建立學校素質教育督導評估指標體系
要想達到有效推動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應首先根據各地情況建立針對學校的“素質教育督導評估指標體系”。有關部門應對素質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指標進行歸納整理,建立國家層面的學校素質教育評估標準。要分別構建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各級各類學校相對獨立又有機結合的評估指標(標準),確保評估工作能有效開展,從而增強素質教育政策落實的激勵性,提高政策的實效性,確保素質教育政策目標的最終實現。endprint
(二)盡快形成完善的學校督導評估制度
教育行政部門可借鑒國家“雙基”驗收制度,對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情況進行督導評估。在對本區域素質教育的實施情況進行權威評估的基礎上,公布各學校素質教育實施的評估結果;實施“輿論調查”,廣泛征求民意,主管部門積極宣傳,促使社會大眾充分了解素質教育調整的目標與意義,逐步建立社會各界參與當地學校素質教育政策落實的制度,并對新形勢下素質教育政策調整方案進行公開論證;明確責任,建立對素質教育落實不力者進行責任追究的制度。
(三)進一步改善學校督導評估的工作方式
有關部門在素質教育的督導評估工作中,要變“事后監督”為“全程介入”,督導檢查人員可以提前介入學校素質教育的落實過程中,提出意見和建議,與學校教師共同開展工作,實施對素質教育落實全過程的監督、指導,強化對素質教育落實工作的指導性、先導性和前瞻性,滿足新時期學校素質教育推進對督導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重要的是,要積極引導被評估單位定期開展素質教育執行情況的自我評估,把這種內部評估作為整體評估的基礎,并與外部評估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完善學校素質教育政策的評估方式。
(四)進一步整合學校素質教育督導評估的力量
鑒于學校素質教育政策落實任務的艱巨性,建議以現有的各級督導部門為基礎,自上而下成立素質教育督導評估組織。同時,加大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力度,使督導評估人員專業化。在此基礎上,建立教育系統內、外相結合的教育督導評估組織,充分發揮地方人大、行政監察以及人民群眾在素質教育落實中的監督作用,指導素質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有效推進。
四、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保證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的實效性
鑒于國外學校公民素質教育的經驗,中國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可以從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首先,一些在世界上有重大影響的國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公民素質教育改革提高至關系到國家命運的高度,由國家最高領導機構或政府首腦親自提出要求或意見,組織專門機構對學校公民素質問題展開調查研究,然后又由最高領導機構或政府首腦做出重大決策,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其次,國外學校公民素質教育的課程安排合理,內容豐富。美國的各級學校都開設《公民》教育課。這門課除了介紹美國的政治制度、憲法和公民的基本權利外,還培養一個公民應具備的17種品德,其中包括自律、守信、誠實、實現最佳自我、利己但不損人、勇于承認錯誤等。再其次,國外學校公民素質教育的途徑非常廣闊,公民素質教育滲透在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例如,新加坡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頒布了學校德育與公民訓練綜合大綱,1992年開始使用《好公民》教材。比較起來,發達國家的公民素質教育以國體教育為主,重在介紹國家的體制、原理及政策等內容,強調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最后,公民素質教育的具體目標和內容層次分明。新加坡教育機構明確規定從小學各年級到大學各年級,公民素質教育的具體目標和內容有層次、有側重地遞進,操作性很強。1995年韓國在《為建立主導世界化、信息化時代的新教育體制》 的教育改革報告中要求“加強以實踐為主的人性教育”,指出人性教育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從幼兒園到小學三年級的禮貌、基本秩序 (交通秩序)、共同體意識、集體主義觀念等教育;二是從小學四年級到初中的民主市民教育(尊重人、公共法律秩序、合理的意識決定等);三是高中階段的世界市民教育 (正確理解多元化、和平教育、國外旅行的禮節等)。總之,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采用實用性和操作性很強的教育方法和教材,是國外公民素質教育的一大特點。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借鑒。
結語
在中國漫長的現代化進程中,人們認識到:現代化最終是人的現代化,而不是單純的物質層面或者制度層面的現代化。隨著經濟和政治現代化的開展深入,公民素質——無論是對于個體的人和人類整體而言,都已成為人的素質的核心和基礎。因此,公民素質教育問題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推動當代大學生的公民素質教育對于實現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對于實現人的現代化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李芳.當前我國高校公民素質教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
[2]李懷杰.當代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97-98.
[3]李明哲. 大學生公民教育若干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06.
[4]王蓉.大學生公民素質之我見[J].改革與開放,2012(18):159-160.
[5]解開翔.高等院校公民教育問題研究 [D].長春工業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