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峰
一、教材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種植專業《林果生產技術》(北方本)第6章第一節板栗的第二個問題“生長結果習性”。教材用幾行字,簡潔、嚴謹、清晰地介紹了板栗根的特性,但是,學生不理解菌根,不理解外生菌根,不能把外生菌根、外生菌根的能力、外生菌根的生存條件聯系起來,不知道它們與板栗根的習性有什么關系,與板栗生產有什么關系。板栗枝芽類型、特性及關系這部分內容,與以前教材相比,不是平鋪直敘的講述,而是以表格和簡圖的形式呈現。看似簡單、明了,篇幅不大,但學生理解困難,學習難度增加。其次,板栗雖然在我省有分布,但主要在南部,對我省北部的學生來說,只是見過市場上買的供人們食用的板栗種子,對板栗的其他方面一無所知。基于這些情況,筆者就本節內容確定的教學難點是:根的特性、枝芽類型及特性、雄花枝的概念和花芽分化。
二、學情分析
學生讀書能力差,不求甚解,只看表面意思,不善于把知識聯系起來考慮。像這類實物介紹性質的知識,畫圖更有利于學習,學生沒有這種習慣。總之,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給學習造成困難。
三、教學難點突破策略
基于我們學生的情況,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為了讓學生的思維過程水到渠成,為了讓知識的產生過程得到還原,為了讓學生的思考過程得到展現,本節教學難點的突破采用追問的方式。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全面考慮,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拓展、延伸,避免淺嘗輒止,答非所問等現象。
四、教學難點的突破過程
首先,展示板栗的營養價值,讓學生了解板栗與我們生活的關系,對我們身體健康的作用。這種導入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急于知道什么是板栗及板栗的其他情況。使學生學習有了主動性、積極性。
在學生比較興奮的情況下,展示本節的教學目標,強調本節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及任務,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可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第三步,通過多媒體使學生對板栗獲得感性認識,降低學習難度。
1.根的教學難點突破 教師:“板栗俗稱‘鐵桿莊稼,為什么?”學生:“適應性強。”教師:“它的適應性為什么強?”學生:“有外生菌根”,教師:“為什么有外生菌根就稱得上‘鐵桿莊稼呢?”學生:“有外生菌根能吸收板栗根不能吸收的氮素。”教師:“說明板栗的什么特性?”通過老師的提醒,學生回答出:“耐瘠薄。”老師:“僅僅這一項,板栗就稱得上‘鐵桿莊稼?”學生通過再次看課文和思考,找到了板栗“耐旱”的特性。教師:“課文為什么介紹真菌的生活條件?與果農的板栗生產有什么關系?”通過這些問題的一步步解決,學生不但知道了板栗根系的特性,還知道了菌根的強大作用,知道了只要給菌根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等于給板栗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通過問題的解決,提高了學生生產能力。
2.芽的教學難點突破 教師:“咱們知道,板栗的芽有四種。如果一個枝條上這四種芽都有,會是什么樣的分布?” “為什么?”“如果有三種芽,會少了誰呢?”“為什么?”“又是怎樣的分布?”“副芽是什么意思?以前咱們稱它什么芽?”“混合芽是什么意思?”“完全的與不完全的有什么區別?”這些問題逐個出現,層層深入,步步緊逼,促使學生思考。在教師點撥、提醒引導下,學生理解步步深入,使疑問逐漸明朗。這種遞進式的提問,能有效地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通過這幾個問題的陸續解決,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板栗芽類型及特性,實現了教學難點的突破。
3.枝的教學難點突破 教師:“什么是雄花枝?給雄花枝下個定義。”這個問題難度大,剛開始學生無從著手。筆者提醒學生先看簡圖6-1,區別雄花枝與結果枝有什么不同?雄花枝什么樣子?等學生能清晰地描述出雄花枝的情況時,再次提醒學生模仿表6-2中的板栗結果枝定義的模式。學生經過一番的討論、嘗試,答案越來越完善,最終得出了:雄花枝由不完全混合芽萌發的僅具雄花序而沒有雌花序的新梢。學生完成任務后,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板栗的雄花枝,才不會在以后學習核桃時,與核桃的雄花枝的概念混淆。教學難點的突破得到了落實。
4.花芽分化教學難點的突破 教師:“為什么要加強板栗的后期管理?”在課本上學生能找到答案:“會增加板栗的雌花數量。”教師:“為什么會增加板栗雌花數量?”在這兒,學生很容易卡殼。老師要及時地給予點撥。老師:“板栗雌花序什么時間開始形態分化?”學生:“發芽前。”教師:“這時樹體會制造營養嗎?”學生:“不會。”老師:“花芽分化消耗大量營養從哪兒來?”學生:“樹體儲存的營養。”老師:“樹體什么時間能儲存營養?”學生:“果實采收后。”問題的一步步推進,使學生掌握了板栗的雌花序的分化過程,為以后的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另外學生通過討論、研究,解決了問題,體驗了探究的過程。這種學習過程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
筆者體會到,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探究素材,應善于挖掘這些素材,運用這些素材,并盡可能將教學組織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探究性學習形式,使學生在活動中主動獲取新知識,體驗探究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