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敏 鐘秀宏 尤淑霞 張春陽 劉蘭
目的:探索如何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全科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方法:結合新醫改對全科醫學人才培養要求,聯合吉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和學校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暨“我的中國夢”——“美麗江城”系列活動。結果:通過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但豐富大學生業余生活,開拓多元化學習思路,鞏固多學科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且實現了全科醫學生自我全面發展的目的,真正發揮了“大學是學生時代走向社會的橋梁時期”的關鍵作用。結論:在臨床本科醫學教育中加強全科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和教育,不但對培養高素質合格全科醫學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不斷深化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全科醫學人文素質社會實踐全科醫學生培養工作是國家貫徹《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的重大舉措,將推動社區衛生服務和全科醫學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培養工作能否達到效果,不僅取決于學生的專業素質培養,更取決于人文素質培養。對于只側重于科學教育與技術層面的訓練的醫學教育,而忽視甚至摒棄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育,必將會嚴重影響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因此,作為承擔培養全科醫學人才的高等醫學院校應積極探索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的途經,以把學生培養成為德術兼備的全科醫學人才,使他們成為我國社區醫療衛生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全科醫學生人文素質存在問題,有必要開展人文素質教育
1.醫學生人文素質內涵和人文素質培養的必要性
醫學生人文精神以醫德為中心,反映醫學生人格、氣質、修養。涉及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與職業關系能力問題,即將廣博的人文知識自覺應用于醫學實踐,包括情感交流能力、心理健康調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于2001年制定了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對任何國家的醫學教育提出了最基本的標準和要求。“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分為七個領域和畢業生必須達到的60條具體標準。在這七個領域中,除了醫學基礎、臨床技能和信息管理外,其余4個都完全屬于人文社會科學范疇,共有35條具體標準(占58.3%)。從這一簡單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到,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地位及其重要意義。
2.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及教育現狀
我們前期調查發現,當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整體不高,存在許多令人堪憂的問題,如知識面狹窄,視野不開闊,不關注時事,語言表達能力差,認識和理解社會的能力不強,部分學生還標新精神空虛、生活品味較低,人文關懷精神缺失,思維模式簡單、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看法帶有濃厚的功利性。這與醫學教育長期以來過分注重醫學生的專業知識教育而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突出知識的積累,輕視能力的培養有關。人文素質教育在醫學教育中正在被邊緣化,在專業課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在社會實踐中、在管理與服務工作中滲透人文精神的教育方式沒有充分得到利用,沒有探索出有效的方法。
二、通過“三下鄉”暑期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意識
我校為地方獨立醫學院校,培養的臨床醫學生大多是面向基層醫療單位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事社區全科醫療工作。因此,對于地方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生和護理專業學生,除了要學習醫學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必須接受必要的人文素質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和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修養。為了積極響應兩會中強調的新醫改重點問題“加大衛生人才和科技工作力度”和“統籌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我們把活動主題定位“心懷中國夢情系三代人”“加強慢性病防治共建美麗江城”。為此,我們結合新醫改對全科醫學人才培養要求,聯合吉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和學校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暨“我的中國夢”——“美麗江城”系列活動。圍繞著活動主題,我們不但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學習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共性和個性發展,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成為一個與時俱進的“創新應用型人才”,而且使學生在實現中華民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扎根基層,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意識得到提升。
1.組織開展慢性病實地調研、監測和服務活動,激發全科醫學生主動參與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熱情
《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顯示,影響我國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常見慢性病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伴隨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現有確診患者2.6億人,是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作為以后從事社區衛生工作的全科醫學生在校期間應該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有關慢性病的流行病學、發病學、疾病社區預防保健方面的知識,學校教師也應向學生灌輸此方面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在學校就開始積極參與慢性病防治工作。
為了讓學生了解吉林市慢性病相關防控信息,并為所到之地的社區人民提供正確的慢性病預防控制知識,真正把握“從基層中來,到基層中去”這一中國特色實踐與理論的辯證關系原理,我們組織全科學生開展慢性病實地調研、監測和服務活動。
活動之一:學生首先與CDC工作人員一起進行為期10天的吉林市外圍地區慢性病實地監測調研中,學生主動參與CDC工作人員公共醫療衛生相關的問卷調查活動,學習了解慢病實地調查過程。然后學生在CDC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學習統計分析、書寫評估報告過程。
活動之二:與社區衛生服務站醫護人員一起,為社區慢性病患者進行體重、呼吸、心率、血壓、脈搏等的監測,建立《基礎健康檔案》,篩查慢性病,并且長期跟蹤。通過實踐,要讓學生知道,他們走進的一個弱勢群體,面對的是生命、痛苦和不幸,醫生的言行舉止會影響病人。使得學生加深對醫學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認識,促使他們將學習中領悟到的人文精神應用到醫療行為的各個方面。活動結束后讓學生將調查監測數據、協議書、活動照片、活動視頻等資料進行歸納和整理,書寫“三下鄉”活動總結。同時,根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做出的監測評估報告,將這次活動的調查結果反饋給學校,以便學校老師根據該評估報告做出教學、科研重點規劃,做出更具實用的學習安排。endprint
2.進戶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提升全科醫學生為社區特殊人群服務的思想意識
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逐漸進入老年期,尤其是計生特殊困難家庭、未再生育和未收養子女的父母養老問題不斷顯現。據調查,有的入住養老機構、有的居家養老,他們僅靠自己的養老金去維持生活,家庭經濟狀況比較拮據,直接影響到了老年生活質量。為此,我們通過與日升社區積極溝通,結合全科醫學專業特點,組織學生為這些計劃生育特殊群體提供免費的身體檢查、建立健康檔案,切實把關愛計劃生育家庭的責任落實到我們每一個的身上,并通過社區、媒體、我們學校師生的努力,為他們營造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在活動中,學生利用業余時間主動輪流為行動不便失獨老人打掃衛生,做好危險排查工作,并與社區共同努力建立“夕陽紅娛樂聊天室”,開展娛樂沙龍、心理咨詢、團體活動等,幫助他們相互了解、促進友誼。
3.關注兒童行為障礙,增強全科醫學生與學校、家長、兒童三方的溝通交流能力
在兒童最常見的行為障礙中,約有60%的兒童注意力缺陷,兒童注意力缺陷又稱腦功能輕微失調綜合癥。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暫,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和行為問題。據報道,30%~40%的患兒成年后仍殘留若干注意力缺陷癥狀,其中10%的成人在接受教育、選擇職業和人際交往中存在問題;另外,有10%存在嚴重的精神病或反社會行為問題。因此,我們組織全科醫學生面向學齡期兒童進行注意力缺陷調查,通過與學校、家長、兒童三方的溝通,采用量表問卷調查的形式,篩選出8~12歲兒童中的注意力缺陷的兒童群體確定為心理實驗對象,并且簽訂《注意力缺陷兒童康復計劃知情同意責任分擔合同書》。針對注意力缺陷兒童的個體情況,制定長期注意力缺陷心理康復訓練計劃,并長期跟蹤治療受試兒童。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心理專業知識在兒童進行注意力缺陷康復中不但得到有效應用,而且學生們與學校、家長、兒童三方的溝通能力得到提高。
三、總結
醫學人文精神和醫學科學精神的整合交融,是醫學走向成熟的標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以疾病為中心”向“以病人為中心”轉變,正是體現了人文精神的回歸與科學精神的交融以及技術主義和人文關懷的統一。社會是人生的大舞臺,也是人文素質培養的大課堂。通過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全科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平臺,它可使學生深入社會,貼近民眾,在耳聞目睹中親自感受、體驗人文精神,深化人文精神,值得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王柳行,辛程遠.農村定向全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探討 [J ].人力資源管理,2011,(12):153.
[2 ]史瑞芬,閉曉君.在護理專業課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 [J ].中華護理雜志,2001,36(6):451-453.
[3 ]金世瓊,彭雷,李忠.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探索 [J ].西北醫學教育,2008,16(93):437-438.
基金項目:
1.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GH 13227, GH14346)。
2.吉林省社科聯資助課題(編號:112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