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生煥
正義觀教育,對于促進轉型中的中國社會走出道德危機和道德困惑,重構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規范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正義觀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意義進行了探討。
正義觀教育必要性可能性意義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隨之而來的是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念遭遇全方位的、深層理念性的挑戰,而新的道德價值體系及相應的道德價值觀念的教育體系尚未建構,社會深陷道德困境。對作為人類最基本倫理規范和道德準則的正義及正義觀教育的探討,適應了我國目前的道德建設的現實需求,當前條件下把正義作為現代道德教育的核心價值,進行正義觀教育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現實的可能性。
一、正義觀教育的必要性
從我國目前的道德現狀來看,進行正義觀教育是必要的,一方面,這是由時代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還與傳統道德教育的特點有關。
(一)現實因素:轉型期道德現狀的需要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出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問題,轉型期的中國面臨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危機。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經濟方面,經濟穩定、高速發展的同時,隨之出現的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利益分配不均衡,社會貧富差距過大導致啞鈴型社會結構的形成,從而引發人們的心理失衡,不患寡而患不均,社會中出現了一種仇富心理,群體事件頻頻發生,也正體現了這一點;政治方面,政治制度不健全,民主和法制不完善,公民的權利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政治制度和體制的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部分領導干部鋪張浪費、貪污腐化、以權謀私,不正之風盛行,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社會生活方面,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已滲透到人們的意識深處。整個社會是病態的,充斥著患了金錢迷幻癥的人們,道德重建刻不容緩。以上幾種表現,都源自于人們的價值觀念出現了紊亂和頹廢,社會共同理想信念日趨淡漠甚至于消失?,F今社會人們遭遇前所未有的“虛無”,道德規范漂移,道德文化斷裂,道德價值取向紊亂,道德行為失范乃至出現道德淪喪的社會現象,道德教育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困惑與危機。正如魯潔教授曾經指出的,20世紀的一切都說明人類患下了“分裂癥”,在物質方面,人類可以征服自然、征服一切,無所不能,已經達到了造物主的水平,但在道德方面卻是嚴重的發育不良,人性墮落、道德缺失與淪喪,人類的道德越來越像瀕臨滅絕的稀有物種一樣難以尋覓。面對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道德的失落與危機,迫切需要人們把眼光重新投向道德教育,重建人類社會的道德。而正義作為最起碼、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和人類社會永恒的道德準則,必然要被引入道德教育。正如陳根法在《德性論》中提出的,社會的倫理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示微,社會道德的重建也常常因公正觀念的確立而開始?,F階段進行正義觀教育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二)歷史因素:傳統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需要
當前,要走出道德危機的困境,關鍵是要抓住正義這個重心,但是我國傳統的道德教育卻一直把仁愛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人際交往以血緣、地緣關系為紐帶,人際交往的范圍局限于家族范圍之內,人們之間交往遵循的原則是仁愛原則。與此對應,人際交往的結構是一種“差序格局”的交往結構,即仁愛由親屬到陌生人層層遞減,越往外越淡薄,血緣關系是衡量人際關系親疏的基本尺度。傳統的道德教育強調,把仁愛作為人性的終極價值和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通過道德教育,人要達到的是一種道德的崇高境界。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地緣和業緣關系逐漸取代血緣關系成為人際交往關系的主要紐帶,隨之而來,以仁愛為核心的道德價值在當代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正如哈貝馬斯所寫到的:復雜的社會不能單靠情感(如同情和信任)來加以維系,因為情感只在小范圍內有效。對待陌生人的道德行為,要求有“人為的”德行,特別是正義的秉性。
但是多年來,我國的道德教育仍舊一直提倡奉獻原則,這種教育從社會整體的角度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忽視個人利益的追求與保障,一味強調整體利益,強調無償奉獻、仁愛,奉獻原則沒有正義原則作為基礎,必然逐漸喪失其規范作用,難以實現。仁愛、奉獻原則是道德的高尚境界,而正義原則介于利己和利他之間,是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相結合的產物,是道德的基本境界。正義原則不是為少數高尚者提供理想目標,而在于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切實可行的行為規范,正義是達到仁愛和奉獻的一個必要基礎和必經階梯。從這個角度說明正義原則更適合作為現階段道德教育的核心價值和根本原則。正如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所說的,與其說仁慈是社會存在的基礎,還不如說正義是這種基礎,雖然沒有仁慈之心,社會也可以存在于一種不很令人愉快的狀態中,但是不義行為的盛行卻肯定會徹底毀掉它。
綜合以上歷史和現實兩方面的因素,現階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把正義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價值和根本內容,進行正義觀教育,不僅是必要的,具有緊迫性,而且其實現具有現實的可能性。
二、正義觀教育的可能性
從當前中國的道德現狀和道德環境來看,正義觀教育的實現,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一方面,是由正義自身的特性決定的;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發展中培育的獨立人格為正義的實現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
(一)正義的可行性是由正義自身的特性決定的
作為道德教育根本內容和核心價值的正義是這樣一種美德:雖然違反正義會遭到懲罰,但是遵守那種美德準則似乎不會得到任何回報,因為他并非真正的善行,所以它幾乎不值得感激。在大多數情況下正義是一種消極的美德,它僅僅阻止我們去傷害周圍的鄰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正義是對個人行為,最必需,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種低限度的倫理規范,是對人類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屬于人類道德情感的基本層次。雖然正義不反對人們對道德的崇高境界的追求,但更多的強調的是對起碼的公正或正確的要求,而不是對某種崇高的道德善的要求。正義不是對少數先進分子或英雄人物的要求,而是對普通大眾的要求,普通大眾不論文化傳統還是生活背景上是否存在差異,也不論文化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差異,只要具備基本的同情心和廉恥心,具有正常的道德感和義務感,就能獲得正義的道德品質。從這種意義上講,正義的實現具有現實的可能性。從我國目前的道德現狀來看,雖然道德建設中面臨著挑戰與危機,社會中出現了許多畸形發展的人,物質上的巨子,道德上的侏儒。如前所述,道德教育也陷入了困境,表現為“崇高的失落”。但是,由于受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在人們的意識深處有著這種最為根本的道德感,有著對公平的愿望以及承認他人需要和要求的愿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人際交往中的黃金法則就體現了這一點。人們要求給每個人所應得,要求每個人的付出與所得之間保持一種比例上的平等。正如魯潔教授提出的:道德是為了人而產生,但不能說人是為了道德而生存。道德不是外部給定的結果,而是人們根據需要選擇的產物。正義適應了人們的道德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正義觀教育及普及,在大多數社會成員中實現正義的要求是可能的。endprint
(二)獨立人格的培育為正義的實現提供了可能的空間
中國傳統社會形成的“差序格局”的人際交往結構,每個人都很難把親情關系之外的其他人當作平等、獨立的人來對待,很難用公正、公平的眼光來處理紛繁復雜的社會中的每件事,這種社會難以演化出正義的道德原則。熟人好辦事是中國社會的辦事真理,而這恰恰也是滋生社會中腐敗現象的溫床,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最大障礙。
單純的親情倫理關系已經難以維系社會的和諧,每個人都必須以一種獨立、平等的身份參與一切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這種新型的獨立平等的人際關系,逐漸孕育出的是獨立、平等的人格,而這種獨立、平等人格的培育,為當代中國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能的空間,也為正義的道德原則提供了選擇的可能。
綜上,正義作為我國道德教育的根本內容和核心價值,現階段進行正義觀教育,適應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在道德建設中,如何把正義觀教育作為當前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進行正義觀教育,形成相對完整的正義觀教育的理論體系,并以此為根據來指導正義觀教育的實踐,進而服務于和諧社會的構建,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正義觀教育的意義
縱觀人類歷史,衡量人類文明的尺度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主體人的發展;一是社會客體的進步。正義作為人類文明的尺度包括個人行為正義和社會關系正義。前者體現人的發展,后者表征社會進步。與此對應,正義觀教育的現代意義也就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正義觀教育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進行正義觀教育有利于促進社會的進步,具體地講現階段在我國進行正義觀教育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不僅包括智力的發展,也包括德性的發展,也就是說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不光要有智慧,更要具有德性。反之,如果沒有德性,智商越高,對社會的危害越大。德性是使人成其為人,是人類精神的靈魂,而正義集一切德性之大成,在諸德之中具有至上性,是一切德性的總括。正義德性的形成要靠正義觀教育,進行正義觀教育不僅有利于正義德性的形成,同時也有利于使人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
(二)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正義作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和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不僅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且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重要的作用。關于正義對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康德曾說過:如果公正和正義沉淪,那么人類就在也不值得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羅爾斯也指出;假如正義蕩然無存,人類在這世界生存又有什么價值。正義是支撐整個社會大廈的主要支柱,是社會健康發展的要求,是社會最高的理想,如果一個社會缺少公正之德,缺少依公正建立起來的一套有效的結構和社會制度,那么,其結果必將流于鏡花之月和徒托空玄的幻想之中。
綜上所述,正義作為人類基本的道德準則和永恒的價值追求,是轉型期中國道德教育的核心價值和根本內容,現階段,進行正義觀教育不僅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進步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魯潔.當代德育基本理論探討 [M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2 ]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 [M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 ]休謨.道德原則研究 [M ].商務印書館,1997.
[4 ] [英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M ].商務印書館,1997.
[5 ]沈曉陽.正義論經緯 [M ].人民出版社,2007.
[6 ]陳根法.德性論 [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