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敬涵 孫軍昌 姜久春 丁金鳳
以黨政共同負責制為準則的黨政聯席會議制度為高等學校的院(系)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提升班子整體功能,增強班子合力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本文研究了基于黨政共同負責制基礎上發揮班子整體功能、增強班子合力的制度演變過程以及面臨的問題、思路和措施。
黨政共同負責制班子合力建設思路舉措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起我國高等學校實行院(系)“黨政共同負責制”以來,對院(系)負責人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加強高校院(系)黨政領導班子建設,規范和完善院(系)重要問題議事規則和程序,提高院(系)決策的規范化、民主化、科學化水平,根據《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和《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意見》,高校院(系)近年來結合自身實際,認真制定和落實黨政聯席會議制度,為提升班子整體功能和班子合力提供了重要制度抓手。我們在工作中體會到,提升班子整體功能和班子合力,關鍵是要按照集體領導、分工合作、共同負責的理念貫徹落實好黨政聯席會議制度。
一、高校院(系)黨政班子在發展中形成的協同配合、共同負責的管理體制為增強班子合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隨著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院(系)在人、財、物方面擁有越來越多的自主權,在高校改革、發展和穩定等各項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基礎和前沿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與高校院(系)管理體制方面進一步突出班子整體作用有關。
高校院(系)執行“黨政共同負責制”,是高校校級“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在高校二級單位的重要體現,是院(系)班子發揮整體功能和合力的制度依托。
首先,高校的校級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但很長一段時間內,在院(系)一級未建立與之相配套、相呼應的運行機制。如果實行“系主任負責制”,院(系)黨組織對系工作沒有一定的領導權,校級黨組織的工作就難以在院(系)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同樣,假如實行“系黨總支領導下的系主任負責制”,則校長的行政指揮在高校院(系)難以“接地氣”。因此,高校院(系)貫徹落實“黨政共同負責制”符合院(系)工作實際高校工作要求。
其次,以往由于院(系)級的領導體制未能明確,實際工作中院(系)黨組織和系行政在工作中往往缺少相互協商,一些重大決策不經集體討論,而由個人說了算;出現失誤時,無人承擔責任等。實行院(系)“黨政共同負責制”,既有利于提高院(系)決策水平,又有利于在院(系)領導班子中形成團結向上、互相監督的機制。
再次,院(系)黨組織只有緊密結合工作實際,加強組織、思想和作風建設,不斷提升領導班子和班子成員的綜合素質、決策力和執行力,才能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才能為行政工作相得益彰,有效形成合力。
二、高校院(系)黨政班子共同負責制實施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中央提出高校院(系)實行黨政共同負責制以來,高校院(系)管理工作水平逐步邁向科學化和規范化,為高校提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水平和文化傳承創新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院(系)在貫徹落實黨政共同負責制方面也存在不少亟待加強和完善的工作,為院(系)黨政形成合力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1.高校院(系)黨政建立了共同負責的民主決策制度,但落實程度不盡相同
從實際來看,高校院(系)實施黨政共同負責制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制度和機制。最主要的是黨政聯系會議制度,這是高校院(系)實現集體決策、共同負責的最主要載體。各院(系)都建立和明確了黨政聯席會議的議決范圍、出席人員、列席人員、議決形式等,但在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實施過程中由于監督機制的不到位,使得黨政聯席會議制度的落實容易流于形式。有的不能定期開會,討論和決策的事項多是臨時動議。這從制度落實層面對形成院(系)黨政班子合力產生了不利影響。
2.高校院(系)領導班子配備基本到位,但整體作用和合力提升有等增強
高校院(系)黨政領導班子配備方面總體上比較到位,最典型的一是7人組合:院長、黨委書記各1人,2名副書記(分別分管本科生和研究生),3名副院長;二是5人組合:院長、黨委書記各1人,1名副書記,1名副書記兼副院長,1名副院長。這種配備方式從黨和政兩個方面看都比較合理,而且突出了院(系)層面以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等為主體,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為保障的工作導向。但從工作情況看,不管是哪種組合方式,班子成員間能否相互配合從而發揮班子整體作用、體現班子整體合力,是真正需要加強的工作。從實際來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少班子內部容易出現“一人負責”、“都不負責”或“都要負責”的局面,難以保證工作的民主化、科學化,使得院(系)班子形成合力大打折扣。
三、提升高校院(系)黨政工作合力的思路和對策
隨著高校內部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高校院(系)在高校辦學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和任務,迫切需要發揮院(系)黨政班子的整體功能,提升院(系)黨政班子的合力。
1.提升高校院(系)黨政工作合力的重要意義
(1)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政策的需要。高校院(系)作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一線單位,其重要職責之一是要認真貫徹落實好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黨組織工作條例》也規定高等學校院(系)單位黨組織的主要職責之一是宣傳、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學校各項決定,并為其貫徹落實發揮保證監督作用。要貫徹落實好上級部署的各項工作,院(系)黨政班子應在相對分工基礎上,加強合作,提升班子整體合力。
(2)實現高校和院(系)建設目標的需要。院(系)既要落實和完成高校各階段的發展目標,又要結合自身學科等實際,制定和落實自身的發展規劃和各項目標。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院(系)發揮班子成員的合力,從而組織和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完成校院兩級工作目標和任務提供支持和保障。endprint
(3)加強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需要。高校黨委本身是一級基層組織,院(系)又是高校的基層單位,高校加強黨組織建設的重要依托和抓手是院(系)黨組織,院(系)班子凝聚力強不強直接關系到院(系)組織建設能否取得成效。
(4)提高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質量和文化傳承創新能力的需要。高校院(系)作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具體實施單位,主要任務是落實上級單位和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工作計劃和部署。同時,能否結合院(系)實際,有研究、有創新,主要靠院(系)黨政班子的協調配合和狠抓落實。
(5)貫徹落實黨政共同負責制的需要。高校院(系)“黨政共同負責制”是校級“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支撐和延伸。院(系)黨政工作目標一致、地位平等、工作各有側重點,要想落實好黨政共同負責制,就必須注重加強黨政工作合力,互協調、同力合作。
2.提升高校院(系)黨政工作合力的總體要求
(1)集體領導,會議決定。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國際合作交流、人才隊伍建設、文化建設、服務社會等各項工作中,必須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要求,由黨政聯席會議集體討論決定。任何個人或少數人無權決定重大問題。
(2)分工負責,協調配合。學院黨委(系黨總支)和行政要按照各自的職責范圍開展工作,黨政班子成員要明確分工,各負其責,同時又要相互配合,多溝通、多交流,共同研究決定工作事項,責任共擔。黨政主要負責人要經常溝通情況,交換意見,班子成員要統一思想,步調一致。
(3)民主參與,科學決策。充分發揮教職工代表、專家、教授的作用,建立起領導、專家、教授和群眾相結合的民主決策機制,努力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規范化水平。黨政班子在工作中要多渠道聽取意見,多方面接受監督。
(4)依法治教,規范管理。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學校的規章制度,制定和完善院(系)各種管理制度,依法治教,規范管理。
3.提升高校院(系)黨政班子合力的思路和舉措
(1)落實好黨政聯席會議制度。為促進院(系)黨政聯席會議決策實現科學化和民主化,有必要建立相應的議事規則。一是明確議決范圍。院(系)作為高校的基層單位,多數工作是按照學校黨委和行政的工作部署來開展的,很多工作是在規律可循并周期性重復出現的,所以能夠明確黨政聯席會議的議決范圍。二是嚴格院(系)黨政聯席會議的議事程序。黨政聯席會議可以采用定期召開與不定期召開兩種形式,定期召開的會議議題,通常是周期性比較穩定的事項,如對“三重一大”工作審議,對年初工作計劃和年終工作總結審議,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審議等。三是黨政聯席會議應根據議題的不同由黨委(總支)書記或院長(系主任)主持,黨政班子成員參加,按照議題需要安排相關人員列席會議。會議議決事項應體現“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
(2)建立院(系)黨政班子協同工作機制。高校院(系)黨政班子是高校管理體制中兩種不同性質、不同職能的主體。從兩者性質分析上,黨組織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書記或負責人或由高校黨委直接任命,或通過個人報名、競聘并經高校黨委考察確定,或由同級黨代會民主選舉并報經高校黨委審核確定。行政組織的負責人也差不多經過類似方式產生。從實際來看,院(系)黨政負責人在本單位所有工作中主要通過黨政聯席會共同討論和決策重要工作。院(系)日常工作方面,行政負責同志的任務更直接、面更寬,黨委主要是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保障性的工作。在高校院(系)黨政共同負責領導體制下構建領導班子協同工作機制,主要應建立相應的決策機制、信息溝通機制和決策支持系統。高校院(系)黨政協同工作機制作用的發揮,還有賴于通過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分工負責制度、院(系)務會議制度等配套制度的建構及其運行來加以實施。
(3)建立班子成員分工負責制。“共同負責”和“協同工作”制度并不是要排斥分工負責。在“共同負責制”下,行政負責人應在職責范圍內獨立大膽開展工作。需要院(系)黨政聯席會議議決的事項,應當按照集體領導、分工負責的原則,由分管領導組織實施。在后續落實黨政聯席會議決議和決定工作中,班子成員要按照分工牽頭負責進行。
(4)建立院(系)務會議制度。院(系)務會議的主要內容是部署工作,是貫徹落實學校和院(系)兩級決策事項的工作會議。院(系)務會一般應每兩周甚至每周召開一次,會議由院長(系主任)主持或由院長(系主任)指定一名副院長(系副主任)主持,除了正副院長(系主任)參加外,黨組織書記和副書記應列席會議。
(5)建立黨政溝通機制。信息溝通機制的建立是保證科學決策,共同負責的必要手段。從決策角度上看,共同負責的本質就是一種集體決策。但由于院(系)工作內容的來源渠道不同,黨政之間往往會出現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共同進行決策,就難免出現思想、認識上的不統一。從運行角度看,院(系)黨政之間的協同工作必須在了解黨政班子分別作出的各項決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進行。因此,院(系)信息溝通機制的建設就成為共同負責和協同工作的必備前提。信息溝通機制的建立可以考慮建立以下幾個方面的制度:一是院(系)書記列席行政班子例會和院長(系主任)列席黨總支工作例會制度。通過列席工作例會,可以了解對方的當前工作重點、學校黨政部門發布的各類信息。二是黨政“一把手”的溝通制度。通過黨政“一把手”的溝通既可以交流思想、統一工作思路,也可以分解工作任務,落實責任人,需要討論和決策的,可啟動相應的論證和決策程序。
(6)加強院(系)班子成員個人素質和責任感的培養。工作能否得到貫徹落實,關鍵是人,關鍵是干部。強院(系)干部要提高政治理論素養,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政績觀,加強學習,善于思考。要增強勤政為民意識,一心為公,從工作要求和實際出發,為師生員工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努力提高黨員干部在人民群眾中的公信力,構建和諧融洽的黨群干群關系。要以身作則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要勇于承擔責任,增強風險意識、責任意識,不躲避困難,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責任。要善于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反思,在問題面前勇于將成績歸零,積極負責和改正,接納師生員工的建議與意見,對待問題要實事求是,評判成績要客觀公正。
參考文獻:
[1 ]李彪.高校院系黨政班子協同工作效率與黨政“一把手”素質建設研究 [J ].經濟研究導刊,2012,(9).
[2 ]鐘強.高校院(系)領導體制:理論、實踐和改革 [J ].學理論,2010.20.
[3 ]徐家林.院(系)級單位領導體制的歷史演進與啟示 [J ].人民論壇,2009,(17).
[4 ]譚機永,陳會方.高校基層黨政關系協調與處理機制研究——以黨政聯席會議制度為例 [J ].學理論,2010,(2).
[5 ]鐘強.高校院(系)領導體制:理論、實踐和改革 [J ].學理論,2010,(23).
[6 ]何仕.高校院系和諧領導班子建設的若干思考.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5).
[7 ]焦明連.高校院(系)黨政領導和諧關系的構建 [J ].當代教育論壇,2008,(9).
[8 ]張文雙.試論高校基層黨政關系規范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J ].北京高等教育,2010,(9).
[9 ]劉祚玉.完善公辦大學二級學院黨政聯席會議制度的思考 [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5).
[10 ]潘心綱.我國高校管理體制的思考 [J ].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11 ]曲云靜.黨政共同負責:高校院(系)領導體制的必然選擇 [J ].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
[12 ]朱虹,黃小妹.院系黨政共同負責制的實現機制研究.學習月刊,2011,(07).
[13 ]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黨組織工作條例.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