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英+丁偉潔+宋慧+蔡卿卿+卓朗
“溫嶺殺醫事件”說明患者對醫生的仇恨已經不再是一對一的個人恩怨,而是上升為對醫務工作者這一群體的仇恨,醫護人員的職業風險等級進一步提高。醫患沖突的根源來自以醫生、患者、醫院為主體的微觀層面;以醫改、法律、社會為主體的中觀層面。但筆者認為根本的原因來自國內醫療技術水平的相對落后,以及國外先進的技術資本對醫療服務市場的沖擊和盤剝的宏觀層面。解決醫患關系的最終出路在于“調養”,醫患沖突的調養之法是國民認識逐漸提高,行醫不斷規范,自主知識產權不斷創新,醫患逐漸一體的過程。醫患溝通是提高國民認識的法寶,應該從個人層面、單位層面及社會層面共同開展。待溝通不斷深化、國民認識加強、行醫逐漸規范、自主創新進一步提高,醫患關系會發生根本的轉變。
醫患沖突社會轉型調養醫患溝通2013年10月25日,浙江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3名醫生被前患者襲擊,造成1死2傷的惡性事件。這不僅使醫患沖突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而且讓醫患沖突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在這個標志性案例中,兇手用殺戮這種極其暴力的手段去報復一個社會群體,說明患者對醫生的仇恨不再是一對一的個人恩怨,而是上升為對醫務工作者這一群體的仇恨,從這一刻起,醫護人員的職業風險等級進一步提高。事件發生后引發了全國大范圍醫護人員的抗議和聲援,醫務工作者群情激憤,認為“溫嶺事件”向世人敲響了警鐘,世人同樣群情激憤,但卻認為“溫嶺事件”向醫務界敲響了警鐘。難怪有人發出“中國醫患關系是一筆糊涂賬,兩個受害群”的感慨。本文從醫患沖突根源舊說以及新說來探討醫患沖突的根源,并提出化解醫患沖突的突破口,以最大限度地預防、減少醫患沖突,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一、醫患沖突的根源舊說
導致醫患沖突的根源,網絡、媒體、期刊已有成千上萬篇報道,主要集中在微觀層面和中觀層面。
(一)微觀層面
微觀層面醫患沖突的根源主要集中在以醫生、患者及醫院為主體的個案分析。如患者素質說、醫患溝通說、醫生失德說、人文精神缺失說、醫院管理說等。各種對策應運而生,從社會輿論引導到醫患溝通規范化培訓、再到臨床路徑研究等。這些研究無疑都是十分有價值的,但惡性事件的發生率仍在持續升高。中國醫院協會等機構的調查表明,暴力傷醫事件逐年遞增,從2008年每年每所醫院平均20.6次上升到2012年的27.3次。甚至出現“央視反思哈爾濱殺醫案6成人持高興態度”這一怪現象。微觀層面學說常常被指為“治標不治本”。
(二)中觀層面
中觀層面醫患沖突的根源主要集中在政府角色失當、社會道德滑坡、媒體輿情危機、醫改弊端凸顯等方面。“溫嶺殺醫案-百度百科”的作者給出了這樣的反思:改變醫患關系需要“跳出醫療”,并指出當前最大的問題在于脫離整體性的局部矯正,失去了最穩固的基礎。英國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也于2012年5月12日發表文章稱:中國需結束醫生面臨的暴力威脅,文章指出中國醫患關系緊張,原因在于政府對衛生系統的投資不夠、醫生薪水及業務培訓費用不高、媒體對醫生的過多負面報道、公眾對醫學知識缺乏了解、患者對療效的期望不切實際以及很多貧困家庭支付不起高額的醫療費用。有人把問題的根源指向政府、社會和媒體,以期獲得改進醫患關系更穩固的基礎;還有人把醫患沖突歸咎于醫改。這種出了問題就歸咎于改革,但對醫改之前種種問題回避不談的現象,只有批判沒有任何建設意義,不值得提倡。
二、醫患沖突的根源新說
新華網羅列的今年1~10月份引起全國關注的24起惡性傷醫事件顯示:惡性事件有增無減。盡管微觀層面和中觀層面不斷做出努力,但是效果微弱,未能阻止惡性事件的發生。因此,除了微觀和中觀層面,醫患沖突的根源似乎還有更具決定性的宏觀層面。
宏觀層面是指社會轉型、經濟結構調整、全球經濟一體化給當代中國帶來的沖擊與轉變。隨著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全球化、信息化、法治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結構變動劇烈、各類矛盾愈顯突出。信任缺失、暴戾成風不僅體現在醫療領域,還在家庭、親情、夫妻之間不斷上演。沈陽小販夏俊峰刺殺兩城管案、北京韓磊摔死女童案、吉林周喜軍盜車殺嬰案、蔡世勇妻子米粉店遭槍殺案都發生在眼前。在市場經濟、利益紛爭的催化下,人與人之間依靠善良、寬容、理解、信賴構建的和諧關系逐漸分崩離析,人性的惡不斷地釋放去填充這些空隙,并一次次地打破對于人性惡認識底線的記錄。人開始變得孤立、敵對、人人自危,“社會誠信”變得無處可尋了。
三、社會轉型帶來醫患沖突的必然性
(一)社會轉型促使醫療體制改革成為必然
建國后幾十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封閉發展只能落后,而且越落越遠。歷史最終選擇了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尤其是加入WTO,參與全球競爭,經濟快速發展,走上國富民強。但作為“入世”的條件,我國的醫療衛生服務市場要對外開放,境外醫療服務提供者顯然具有優勢,包括:比較雄厚的資金、先進的醫療技術與器械裝備、優秀的醫學專業人才、科學的醫療管理措施等。來勢洶洶的外資醫藥,使我們運行幾十年的醫療保障體系不堪一擊。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1994年,國務院決定在江蘇鎮江、江西九江進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試點,為全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探索經驗,醫改序幕由此揭開。
(二)社會轉型中醫療市場與技術非等價交換的弊端
經過近20年的醫療體制改革,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計劃經濟時期相比,醫療服務機構數量、醫生數量以及床位數量顯著增長,技術裝備水平全面改善,醫務人員業務素質迅速提高,新的診療項目、診療技術不斷增加,全民醫保格局正在形成,醫療服務領域的供給從質和量上全面提高,居民健康狀況達到歷史新高。然而,這種快速的發展僅解決了時間和效率的問題,國內醫藥企業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先進的醫療設備、器械、耗材、藥品嚴重依賴國外技術,造成醫療費用奇高。國家發展戰略所設計的用市場換技術的方針沒有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拿出市場換不來技術,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外資企業對先進技術的轉讓嚴格控制,尤其是一流技術;第二,國內企業沒有解決“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問題。endprint
(三)壟斷技術沖擊導致醫患積怨加深
國外企業技術壟斷、國內企業缺乏創新,致使我們無法讓國民在享用現代高科技醫療衛生服務的同時,減少向外資企業支付巨額藥品和材料費用,不能大幅度地降低醫療成本。不難想象,國人通過辛勤勞動剛剛脫貧致富,卻在就醫過程中被國外先進的醫療技術和材料把錢收入囊中,雖說命運不像虎妞那樣凄慘,但也有受盤剝的感受,民怨及沖突因此而生。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壟斷技術資本對醫療服務市場的沖擊和盤剝。這種沖擊是“入世”之初想到的,但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高技術”躲在醫生的背后,導致患者不明白該向誰討說法,只能遷怒于醫生、護士、醫院管理者,甚至整個醫療界。替罪羊是多么的無辜?
四、化解醫患沖突的突破口
醫患沖突最根本的原因體現在宏觀層面,即國內技術水平相對落后而受到的“沖擊”或者“盤剝”,但從某種角度講這種沖擊是正常合理的。國內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社會轉型都是為了發展生產力,是為了應對沖擊全體國民共同選擇的道路,這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找到問題的根源,似乎于事無補,解決醫患沖突的最終出路在于“調養”。
所謂調養就是調治保養、調理滋養,就是扶正祛邪、生津通絡,使身體健康。醫患沖突的調養是國民認識逐漸提高,行醫不斷規范,自主知識產權不斷創新,醫患逐漸一體的過程。具體來說:
(一)加強醫患溝通,化解醫患矛盾
社會轉型期因醫患溝通障礙導致的醫患矛盾日漸增多,究其原因,皆因溝通機制不健全,溝通渠道不暢,溝通方式欠妥而導致矛盾的產生和進一步激化。我們要建立合理長效的溝通機制,健全和完善溝通訴求平臺,個人層面、單位層面、公眾層面同時開展醫患溝通,最大限度地暢通堵塞醫患積怨的“下水道”,使積怨得以有效疏散、化解。此外,掌握醫患溝通技巧至關重要。細心地觀察、耐心地傾聽、機敏地交談、熱情地鼓勵、認真地解釋等溝通技巧,可以從根源上預防和減少醫患沖突的發生。醫患溝通是構建醫患和諧的必由之路,是解決醫患沖突的突破口,也是廣大醫護人員的護身符,深諳此道者才能稱為真正的醫生。
(二)強化宣傳教育,提升認識水平
隨著社會發展,公眾維權意識逐漸增強,對醫療期望愈來愈高,加上媒體片面宣傳,公眾對醫務人員、醫療機構的態度逐漸偏離客觀。醫方和患方的認知存在偏差甚至扭曲是醫患沖突的又一根源。解決醫患沖突,需要對社會各個層面加強宣傳教育,醫患雙方樹立正確的認識和態度,對于恢復醫患信任、重建醫患關系至關重要。
(三)建設醫德醫風,規范行醫過程
醫德醫風是醫院管理水平與服務質量的綜合反映。不良的醫德醫風損害的是患方的合法權益、平等價值與人格尊嚴,會直接引發患者的怨恨表達。深化醫德醫風教育,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種疑問;通過建章立制、規范管理,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收費,避免追求經濟效益,弱化社會效益的短期行為。
(四)積極改革創新,深化知識產權
國內醫療技術水平的相對落后,以及國外先進的技術資本對醫療服務市場的沖擊和盤剝是醫患沖突的根源。積極改革創新,生產制造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減少對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的依賴,降低醫療服務成本是我們的目標。國內醫療行業在打開市場引進國外先進設備的同時,要消化吸收先進的技術,并勇于開拓創新,生產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綜上,醫患溝通機制不斷完善,行醫規范工作貫徹落實,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工作正在推進。但這些工作進展目前尚不足以完全抵御“沖擊”,需要社會更多地關注,更多地傳遞正能量。待溝通不斷深化、國民認識加強、行醫逐漸規范、自主創新進一步提高,醫患關系一定會發生根本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殺醫案之后誰還愿意做醫生 [EB/OL ].2013-10-31.
[2 ]法制網.央視反思哈爾濱殺醫案:6成人持高興態度 [EB/OL ].2013-10-31.
[3 ]百度百科.10·25溫嶺襲醫事件 [EB/OL ].2013-10-31.
[4 ]悅美網.柳葉刀:中國需結束醫生面臨的暴力威脅 [EB/OL ].2013-10-31.
[5 ]潘峰,梁萬年.與醫療衛生服務領域相關的入世承諾及其影響與對策 [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3,15(4):203-205.
[6 ]倪思明,許宏,高臻耀.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實現全民醫保 [J ].中華醫院管雜志,2011,27(7):523-526.
[7 ]百度百科.市場換技術 [EB/OL ].2013-11-1.
[8 ]費金貴,陳剛,李長義等.加強醫患溝通化解醫患矛盾 [J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8,24(10):681-683.
[9 ]王一方.中國人的病與藥 [M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3,7.
[10 ]趙懷娟.怨恨及化解:對醫患沖突的一種新審視 [J ].社會觀察,2011,(12):153-155.
[11 ]王錦帆.醫患溝通 [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