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繁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學前教育數學課程現狀決定了在五年制學前教育中進行數學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從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數學課程現狀、數學課程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數學課程改革的建議等幾方面來探討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數學課程改革的問題。
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數學課程改革思考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要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作為培養幼兒教師的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是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的公共基礎理論課。為使數學課程滿足專業需要,服務于專業,培養具有良好數學素養學前教育專業型人才,數學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一、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數學課程的現狀
1.課程內容與學前教育專業脫節
多年來,我校使用的數學教材為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高等師范數學教材,該教材在高中教材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難易適中,強調基礎性。但該教材的主要對象為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相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來講,該教材概念、定理等系統理論性知識較多,結合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應用性知識較少,不適應培養高素質學前教育專業型人才的需要。另外,為適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加強專業技能的培養,各高職院校在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都作了相應調整,對文化基礎課課時進行了壓縮。我校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數學課周課時2節,總學時為124學時。面對內容多、課時少、進度快的現狀,教師在課程安排中一味地為了趕進度,忽略了數學課程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應用性和實用性。
2.教學方式不適應人才培養需要
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數學教學中過于強調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強調概念、公式、定理的掌握和應用。教學程序一般遵循從概念分析到定理證明、例題講解再到習題訓練,教學方法多為“灌輸式”。這種落后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完全不能適應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不能培養出具有創造力和良好數學素養的幼兒教師。
3.課程考核形式單一
傳統考核方式重結果,輕過程。在數學課程考核中,多以最終考試分數衡量學生學習的效果,考核形式單一,不能將學習過程、專業實踐等內容納入考核體系中,導致學生只關注分數,不關注過程和專業實踐。
二、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數學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1.數學課程改革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中提出,高職院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數學課程作為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勢必要承擔起培養高素質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任務,因此進行課程改革是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2.數學課程改革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需要
數學素養是指靈活的運用數學的理論和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看問題的數學角度、有條理的理性思維、邏輯推理的能力和習慣、合理的量化和簡化的素質。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承擔了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重任,具有良好數學素養的幼兒教師,將在幼兒科學啟蒙教育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數學課程的改革,能夠讓學生系統、全面地了解初等數學的基礎知識,學會理性、科學地分析問題、推理問題,并能夠最優化的解決問題。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3.數學課程改革是幼兒園教育的需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的五個領域。而“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是科學領域培養目標之一。圍繞這一目標,目前很多幼兒園開設了邏輯狗、蒙氏數學、珠心算等課程。為了讓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能夠勝任這些課程,并能夠在教學中培養幼兒的數學能力和數學學習興趣,學前教育專業數學課程需要結合幼兒教育現狀對原有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三、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數學課程改革的建議
1.改變課程設計理念
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數學課程應改變傳統的學科本位、知識本位、教師本位思想,變知識學科本位為能力本位,變教師本位為學生本位。數學課程應以掌握初等數學基本知識為基礎,以滿足專業需求、服務專業為導向,旨在培養具有良好數學素養的幼兒教師。
2.改變課程內容
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對課程內容進行改革,增加與專業相關的數學知識,增加實踐互動環節。將課程內容分為三大模塊,其中包括數學基礎理論知識模塊,幼兒數學教育相關知識模塊,實踐與應用模塊。在數學基礎理論知識模塊中要求學生掌握集合、函數、直線、圓錐曲線與方程、數列、統計、排列組合、向量、立體幾何初步等基礎理論知識。在幼兒園數學教育相關知識模塊中,通過介紹數學發展史、邏輯狗、蒙氏數學、珠心算等讓學生了解幼兒園數學教育現狀,具備一定的數學教學能力。實踐與應用環節中,讓學生結合數學知識,觀察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走進幼兒園,調查幼兒園數學教育現狀,實踐如何進行數學教學。在課程教學計劃中,增大實踐學時數,使實踐學時占總課時數的30%。
3.改變教學方法
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講授法、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引導教學法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豐富課堂,讓學生在探究、合作的氛圍中實現自主學習。如在數列的概念一節中,采用情境導入,給學生呈現生活中的若干數列,啟發學生發現數列的特點,從而歸納出數列的定義。之后,鼓勵學生合作探討,共同去探究一些數列的規律,得出數列的通項公式,歸納出通項公式的特征,從而得到定義。在鞏固練習和復習小結環節中,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在示范講解后,要激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嘗試去解決問題,歸納本節所學知識點,交流學習困惑與心得。本節課后,還可以進行知識的拓展,要求學生查閱斐波那契數列相關知識,了解斐波那契螺旋線,學生將查閱結果制作成PPT,在課堂中與同學們互相交流。這種方式豐富了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也為學生將來在幼兒園教學中提供了有利的素材。
4.改變課程評價方式
改變重結果、輕過程的考核模式。把學生平時表現、實踐操作情況等學習過程的表現納入考核體系中,最終成績由平時表現、實踐操作、閉卷考核三部分共同決定,三項比重可為3∶3∶4。平時表現包括學生課堂出勤情況、課堂紀律情況、回答問題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等。實踐操作包括調查報告、幾何模型制作,數學家、數學史資料查詢,實習期間授課情況等。閉卷考核內容則為當學期所學數學基礎理論知識。
5.編寫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數學課程校本教材
由于現用教材內容與學前教育專業脫節,可以考慮編制適用于學前教育專業的數學課程校本教材。教材在整合初等數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要適當加入數學史、邏輯狗、蒙氏數學、珠心算等相關知識的介紹。在學生學習了學前教育學的基礎上,結合學前教育理論和兒童發展的特征,可以適當補充幼兒數學教育相關內容。
四、結束語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中指出,學前教育對幼兒身心發展、習慣養成、智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嚴格執行幼兒教師資格標準,切實加強幼兒教師培養培訓,提高幼兒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作為培養幼兒教師的高職院校,勢必應當承擔起提高幼兒教師整體素質的責任。而教學改革對于提高未來幼兒教師專業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數學課程的改革將會促進學校教學水平的提升,并有效推動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在改革過程可能會出現諸多問題和困難,但只要我們勇于創新,求真務實,一定能夠讓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數學的課堂上學有所長,學有所獲,學有所成。
參考文獻:
[1 ]馬懷遠.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改革的思考 [J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82-84.
[2 ]宋靜,邱坤.五年制高職教育數學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 [J ].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1,(12):56-58.
[3 ]王小強.高職學生數學素養教育探索 [J ].西安農業大學學報,2012,(1):177-1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