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介紹了企業冠名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背景及意義,結合學校汽車專業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情況,詳細闡述了近年來實施企業冠名班校企合作模式的具體做法及取得的成效,系統總結了在校企合作機制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建設方面的一些設想。
一、背景及意義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了: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職業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是貫徹這一方針的重要舉措。
企業冠名班是校企雙方深度合作的一種具體體現,通過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的高效整合,使學校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與企業保持一致,實現學校和企業的雙贏。近年來,隨著徐州汽車保有量迅速增長,汽車維修行業迅速擴張,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大好。徐州地區各職業學校競相開辦汽修專業,專業定位多數是針對小型汽車的維修和服務,久而久之,各校間專業競爭日趨激烈,開設類似的專業如何另辟蹊徑,走錯位發展的路子直接關系到專業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我們通過廣泛的市場需求調研后,確立了與江蘇濰重集團合作,以企業冠名(“濰重班”)為形式,以培養重型卡車技術服務人才為內容的專業發展戰略。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經驗。
二、具體實施過程
1.走訪調研,簽訂合作協議,保障有效運行
成立冠名班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召開有關合作事宜會議,探討研究訂單培養各項工作。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專業培養方案、師資交流方案、實習實訓方案等,簽訂人才合作培養協議書,明確雙方職責,并專門配備專業人員負責跟蹤、聯系、落實,保障合作有效運行。
2.層層篩選,共選優秀學生,確保人才質量
每個企業都需要既能善于學習、接受新知識、適合崗位需求變化,又能深刻領會企業文化、充分了解企業管理理念,安心為企業工作的員工。制定濰重冠名班學生選拔方案,規定報名學生中考成績必須達到所定錄取分數線,由企業領導和系部領導共同對學生進行面試,面試的主要內容是考查學生的思想品德和素質,最終確定冠名班學生名單。
3.工學結合,改進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模式
通過削支強干、優化整合,構建“適度、夠用、應用”的知識體系,實行工學交替、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發揮分塊、分批和分段的課程特色,做到適應濰重集團需求、確保質量,達到和擁有一定人才培養的效益。
在教學培訓上加強工學結合,根據能力本位標準、工作過程系統化要求,與企業合作共同設計教學任務、實訓項目,以項目為載體在企業、校內實訓室分別開展認識實習、綜合實訓、頂崗實習,由專業老師、輔導老師、企業兼職老師共同指導與考核,使學生未就業就接觸到實際產品,學到許多在學校課堂上學不到的實踐知識和經驗。
4.文化對接,體驗企業模式,塑造冠名品牌
優秀企業文化是促進職校學生成長的催化劑與加速器,是聯結學校教育與崗位需求的橋梁與紐帶。首先,吸取濰重集團文化精神,滲透到班風、教風、學風等核心理念中去;教學、實訓過程中把企業生產、服務、管理理念融入各環節。教室、實訓室文化呈現濰重集團的管理規章制度、發展前景、優秀員工案例、企業用人標準、企業新技術發展趨勢等內容,使學生慢慢融入企業文化氛圍。其次,我們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校內和校外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學生到濰重集團參觀、實習實訓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與集團前沿科技進行“親密接觸”,從內心感知濰重這個大家庭;邀請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到學校座談交流、指導技能大賽、開展學術講座等活動,使學生學習濰重集團的經營理念、成長成才經驗。最后,遵循濰重集團“以人為本、規范管理、重視執行、資源共享、標準服務、打造品牌”的管理思想,濰重冠名班從中提煉適用班級管理的具體辦法,制定了以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工作成績為考核內容的績效考核制度,更加強調過程的嚴格管理。
三、取得成效
1.以深化校企合作為突破口,更新了辦學理念
學校辦學理念得到更新,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意識得到升華。職業學校開門辦學的路子更寬了,主動服務于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更加自覺。成立了專業建設委員,學校與企業共同研究調整教學計劃、修正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每年舉辦校企對接會。
2.以定位錯位發展為核心點,開創了招生新局面
職業學校的根本出路在于依托和服務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尋求企業支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就此,學校拉開了新一輪校企合作的序幕,通過錯位發展和冠名班品牌,促招生創效益。在職業學校生源普遍萎縮的情況下,該專業還穩步發展,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互惠互利、雙向介入”的合作模式及其帶來的“雙贏”效果,在隨后的校企合作實踐中得到了廣泛認同和推廣。
3.以均衡校企利益為出發點,實現了校企資源共享
充分發揮學校和濰重集團各自優勢,實現品牌、實訓、師資等資源共享。合作辦學,濰重為學校提供實驗實訓設備,主要包括陜汽重卡德龍F3000整車一輛,柴油發動機4臺及其他配件、教學工量具,共計約20余萬元。學校利用自身的專業設備和教育優勢,與企業在實訓場地建設、技術研發、員工培訓、學生管理等方面進行合作,使學校分享企業資源,企業實現其經濟效益,校企雙方最終實現利益共享。
4.以夯實文化融合為切入點,提升了學生職業素養
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作為職業學校,服務是我們的辦學宗旨,就業是我們辦學的導向。濰重冠名班通過對企業文化的移植、改造、升華,企業文化融入班級文化,運行“班級企業化管理”模式,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學會職業技術技能,了解職業理念、職業行為規范和職業道德,更以一個準職業人的標準來要求和塑造自己,順利實現從“學習者”到“職業人”的角色轉化,縮短了學生到企業的適應期,實現了學生在校企之間的“零過渡”,確保了學生的優質就業。
四、企業冠名班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
1.在合作培養的過程中,如何找到平衡點,是深化校企合作工作的關鍵所在。而能否使合作產生最大效益,則取決于長期合作中雙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種機制。
2.在冠名班的教育中,人才培養方案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制訂,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的崗位特征明顯。但是學校教育不僅有其規律性,同時也應有一定的預見性。在專業教學中,不僅要滿足企業當前的需要,也要滿足企業長遠需要,更要滿足學生終身發展需要,因此人才培養方案應具長期性,需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五、結語
實踐證明,校企合作共建冠名班真正實現了雙贏,但校企合作共建冠名班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還需要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我們應持謹慎態度遵循既定原則和程序規范,使冠名班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菁瑩.現代學徒制“新余試點”看上去很美 [J ].中國青年報,2011-08-29.
[2 ]熊斌斌.中職學校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研究.江西省重點課題.2012.
[3 ]于小江.從企業文化看班級文化構建 [J ].廣西教育,2010,(1).
[4 ]江大源.企業文化對“訂單班”之班級文化構建的影響.職業教育研究,2010,(10).
[5 ]彭玉丹,朱愛虹.學生自我管理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實踐 [J ].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