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紅 彭利民 張雷
學校體育是人在一生中接受時間最長、最有保證的系統的身體教育階段,并為形成體育鍛煉習慣,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在經濟欠發達民族地區的體育工作,存在著青少年缺少體育鍛煉習慣、體質水平下降和師資水平低下等問題。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現狀和轉變,從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教育方面考慮學校體育工作的發展。
民族地區基礎教育體育工作青少年少數民族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不但與他們的體育鍛煉有關,也與他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用。近年來,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發展,在城鎮化進程賦予地區經濟繁榮的同時,社會變遷所帶來的一系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信仰等變化。民族地區經濟與文化,現代與傳統的雙重張力也使青少年的生活方式、體育行為產生了較大變化,民族文化傳承和體質健康水平等受到了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現狀和轉變,嚴重影響著少數民族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一、民族地區基礎教育體育工作的現狀
1999年12月30日,“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經驗交流會議紀要”通知中,強調了健康課程的重要性,組織力量進行“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研究。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文件,體現了中央對學生體質的重視程度。民族地區的發展,更注重的是從經濟上飛躍,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體質也存在著持續下降,尤其是身體素質全面下滑明顯。體育文化的異化和現代化嚴重影響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誘發了其“文化困境”現象的產生。加之體育經濟化思潮的影響,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空間日益狹小,基礎教育階段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體質健康下滑
在青少年體育發展戰略中,身體的發展質量是個體成長的首要任務。由于東部與西部地區、城鎮與農村在區域經濟發展、公共服務等方面相處甚遠。少數民族地區僅在學校體育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方面有所側重,少數民族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不容樂觀,在社會干預青少年體質健康方面相對不足,較漢族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還要嚴峻。2005和2010年,全國體質調研結果顯示,少數民族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變化情況與漢族學生的基本一致。少數民族學生生長發育水平、營養狀況與漢族學生同步增長、同步改善,身體素質和身體機能大部分指標下降。但與漢族學生相比,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生長發育的絕對水平仍然較低。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相對較差,這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方式、營養狀況、家庭環境有著密切關系。
(二)硬件設施簡陋
現階段,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距,東部與西部地區、城鎮與農村在教育投入方面相處甚遠。素質教育的實施,沒有很好地在體育方面體現出來,鄉村及邊遠山區等落后地方體育場地器材無法滿足正常的教學和課外活動。現在部分地區不是“劫富濟貧”,而是“劫貧濟富”,將資源傾向于好的學校,辦名校。少數民族地區體育設施落后、陳舊,造成學生體育運動受到限制,并且傷害事故頻發,安全與健康意識淡薄。
(三)師資缺乏,教學質量難保障
民族地區學校體育教育長期得不到規范化實施,尤其是體育師資的匱乏當前地區運動教育不均等的主要因素。師資配置是體育教育的重要環節,部分學校幾乎沒有專職的體育教師,由其他科目教師兼任,教師業務水平低下,使得體育運動教育不能完整地貫徹,一些體育活動也無法開展。體育師資缺乏導致了體育觀念陳舊、課程理念無法貫徹、課程執行隨意、課程監管不利等問題,再加上民族地區的衛生教育水平偏低,沒有深人到學生群體中開展行為習慣和合理的衛生知識,這些都是造成青少年身體能力下降的教育因素。
(四)少數民族體育與現代體育的沖突
現代城鎮化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少數民族學生脫離自己的母體文化進入校園后,面臨著諸多異質文化的考驗,以及文化適應、文化認同的困境。民族地區“城鎮化”中在新的文化生態結構形成的過程中,青少年還沒有形成適合的健康行為。“體育”本身屬于一種社會文化,依附于一定社會形態的民族傳統體育,卻在這種變化中表現出規模萎縮、活動形式變異等諸多問題。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現狀和轉變,嚴重影響著少數民族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尤其是一些陋習和不科學的生活方式。
二、民族地區基礎教育階段體育工作發展方向
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在“貧困生存狀態”與“時尚體育愛好”之間的艱難選擇。從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教育方面考慮,學校體育運動教育與青少年未來發展承接起來,幫助學生以多元化的視角認識體育的功能和價值,從而推動青少年素質教育。
(一)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生態
文化生態借助于自然科學的概念,它強調文化的生存狀態以及改善和優化文化的生存質量,促進文化的生機和活力,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時代性等特點。體育文化生態具有文化生態的特點,因其本身的鮮活與生動而更加充滿活力。在全球化背景下,體育文化生態涵蓋了現代西方主流體育、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新興休閑時尚體育等多個領域,系統內部無時不充滿著碰撞、沖突、交融等動態過程,朝著一種和諧共生的方向發展。在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生態正處在積極的變化運行之中,現代主流體育的本土化、少數民族體育的現代化。至此,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生態則更加地豐富和諧,充滿活力。西部民族地區自然資源察賦和人文資源察賦要素的改變決定了西部民族地區傳統體育發展的要素結構與功能轉型。
(二)個性與共性的平衡發展
體育教育的群體主要目標是發展體質,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個體目標是青少年多元化目標的自由選擇,增強參與體育運動的意愿,促進體育功能自然釋放。體育運動教育呈現多種類、多方式、多形式等,如果公共性過多會蠶食個體的權利,使青少年失去參與體育運動的原動力。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培養人、促進人的活動,旨在培養人能夠按照自身內在本性要求支配自身自由發展的人,而學校體育價值訴求在于通過教育實踐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目標。因此,在體育教育實施必須把個性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也只有當青少年的多元體育需求得到了滿足,共性的體質健康才能得到提升。endprint
(三)實現青少年對體育價值認可
在素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體育將納入高考考試科目體現了現階段學生體質健康下滑的嚴峻性。以功利目標引導的體育政策,其具體實施方案必然追求短時間內的成效,使學校和青少年失去參與體育運動的動力,取而代之的是形式化、現代化的體育運動。重視教育階段體育教育的“本體價值”,由“教育體育”向“自身體育”過度,從認知層面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最終將體育教育看作是與人生命、生存和休閑的價值層面考慮。學生的認識水平提升,為健康生活方式和體育鍛煉提供了動力,形成認知—行為—習慣的關系,為終身體育的形成和科學健身提供保障。
(四)考核與監督機制并行發展
體育教育的考核,主要在于學生的體質健康、體育課程開設和硬件設施配置等方面。考核與監督機制忽視了種族、區域、經濟和文化差異等方面的特殊性,只是將體育教育過度的物質化和現代化。體育教育的目的,是使青少年能夠通過運動來實現自身價值。因此,考核評價就不能夠以統一量化標準來衡量,加強政策法規的落實,包括地方和學校實施層面的監管,將日常體育活動情況、體育運動能力以及體質健康狀況等作為重要評價內容,改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混亂狀況。同時,體育教育的健康應包含健康教育、體育教育、課外活動、健康服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營養指導、安全避險,以及家庭和社區參與等指標。為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干預、家庭參與和學生自我管理提供依據,有效促進青少年健康行為能力的多層次、多渠道的形成。
三、民族地區基礎教育體育工作建議
人類的其它活動形式,無法取代學校體育教育的功能和價值,這也是個體生命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內容。體育文化涵蓋了現代西方主流體育、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新興休閑時尚體育等多個領域,系統內部無時不充滿著碰撞、沖突、交融等動態過程。在民族地區個體的努力和協調,體育文化生態正處在積極的變化運行之中,將學生的體育教育與文化建設有結合,把文化的傳播貫穿到體育教學的全過程,將體育運動教育公平看作是與人生命、生存和休閑的價值層面考慮。尤其是青少年在缺少民族認同的前提下,受到現代文化沖擊,其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發生了重大改變。如何將民族體育文化進行延續,并適度接受現代體育文化,使青少年形成穩定的健康體育行為和習慣,是民族地區干預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重要環節。
針對執行機構的利益訴求及信息壟斷問題,在改革教育管理體制的同時,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用完善的制度,規范和制約執行機構的利益博弈,保證學校體育政策的貫徹執行。體育主管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真正認識學校體育的重要性,并在資金上予以落實,增加對學校體育的資金投入,認真按照《中小學體育場館設施配備目錄》標準的要求,為學校體育政策執行提供物質保障,進而促進社會正義與公平機會的實現。同時,因受個人的天賦、區域的發展、家庭環境等原因,體育教育所要求的平等不應是資源配給、師資配備和現代體育項目開展上的等同,而是建立在文化差異上的人的全面發展。從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教育方面考慮,體育教育不僅有增強體質、培養技能、休閑娛樂等功能,還有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意志品質、多元文化等功能。
參考文獻:
[1 ]諶曉安,劉曉麗.我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國民體質研究的現狀與思考 [J ].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0,(04).
[2 ]王彥斌,錢寧.現代化過程中西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對云南幾個少數民族村寨的調查分析 [J ].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4,(02).
[3 ]田祖國.論民族傳統體育現代變遷與少數民族價值意識重構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09).
[4 ]張元陽,黃玉全.影響我國青少年身體健康若干因素的調查分析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01).
[5 ]張天成,張福蘭.我國少數民族青年學生體質水平綜合評價的因子分析 [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12).
[6 ]劉芳,楊輝.體育公平的社會學分析 [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