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巖
摘 要: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是我們教學工作者必須研究的內容。沒有成功的提問就沒有教學的藝術,精彩的課堂提問可以使教學有聲有色,良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啟發學生領會教學內容,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檢查,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101-01
對于課堂提問的藝術,在幾年的工作中,我有了一點體會,現提出來與各位老師共同探討。我認為,課堂提問,最關鍵的是要嚴格控制提問的數量和質量。一堂課,一篇文章通過設計一兩個核心問題,讓學生整體地感悟、品味,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
一、新課程理念貫穿教學始終
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特別是我們的一些老教師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們也大都在自己的課堂上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學校的“自探共研、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得到了應用和展示。教師們注意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培養,重視學習的過程,課堂教學效果顯著。值得欣慰的是,我們的年輕教師更是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教學手段、教學方式,自主學習尤為突出。
下面以《我的叔叔于勒》這一課的教學來簡單說說我的觀點:《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比較簡單,通過學生的閱讀,再加上老師的引導,學生是可以自行品味,欣賞的,所以我只設計了一個問題:這篇文章的情節是環環相扣、向前發展的,那么我們一起來說說看,這輛小火車是如何一節扣一節地向前滾動的呢?(學生讀、思考,四人小組討論、交流,以組為單位發表看法)小說開頭交代“我”的家庭經濟狀況:父親菲利普是個小公務員,掙錢不多,也就剛剛夠生活罷了;一家五口,生活拮據,處處精打細算。“別人請吃飯,從不敢答應,以免回請”,這是典型的小資產階級家庭。就是因為這種家庭滋生了追求有錢生活的強烈愿望,還總想擺出所謂上流人的一套虛假的空架子,所以“每逢星期日,我們全家都要衣冠楚楚地來到海邊棧橋上散步”。由于棧橋散步,就看到了“噴著黑煙從海邊駛過來的輪船”,這必然勾起菲利普夫婦想起一個人:于勒叔叔。文章順理成章地交代了于勒叔叔的身世。于勒叔叔寫信回來說自己發了財,正因為這信,菲利普夫婦改變了對于勒的看法,認為他是個“正直,有良心的人”,正因為這信,26歲的二姐終于被一個公務員看上了,于是引出了菲利普夫婦要把這樁遲到的婚事辦得稍微體面一些,“就決定帶女兒去吃牡蠣”的情節。因為吃牡蠣,才使得美夢破碎。母親原形畢露,謾罵,憤恨。在我給了10個銅子的小費后,痛斥我。這時菲利普夫婦那種勢利、認錢不認人的卑劣靈魂就暴露得淋漓盡致了。很顯然,小說的情節結構是環環相扣的、流動的、向前發展的,前面的情節是后面情節的鋪墊和緣由,后面的情節是前面情節的發展。了解這一滾動的結構之后自然就能體會滾動的核心是“金錢”,推動情節滾動的是菲利普夫婦的勢利、貪婪、虛榮、自私的靈魂。到此這篇文章在學生心中已是一目了然。
二、核心問題的作用
第一,注重了對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培養
“語文素養”是新課標的一個核心目標,形成語文素養的根本途徑和基本方法之一就是積累,“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本經驗,也是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新課標中也多次提到:作為語文老師應“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課標“實施建議”部分的“教學建議”中也指出:“應該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從所聽的課中,這點做得都不錯,老師們都能從三維目標的設計上體現出來,特別是能從課堂教學的細節上體現出對語文知識的積累和應用,這點更能看出一個語文老師平時的教學思想及教學能力。
第二,恰當的拓展,培養了創新能力
語文的外延是和生活等同的,我們的教學要十分注意這點。在所聽的課中,由于我們的老師精心備課,查找資料,拓展的很恰當,這不只表現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很多細節也有不同程度的再現,比如,用剛學的新詞來練習說話、仿寫句子、寫點心得體會等,無不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再是只學課文,而是和自己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特別是有些老師都是讓我們的學生動手表演感受一下,比如《范進中舉》中表現胡屠戶市儈性的那幾個形象動詞“攥”“舒”“揣”等,老師讓學生表演,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人物的性格不用老師再強調,學生就掌握了,課堂氣氛也因此而活躍。緊接著,教師布置用動詞來展示人物性格的小作文,課堂教學效果很好,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能力,所以給我的印象很深。
總之,提問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手段,又是一門教學藝術。希望廣大教師也試著用核心問題來組織教學,不要將那些優美的文章“精講”得支離破碎,讓那優美的旋律在課堂上回蕩。唯其如此,提問這一教學方法才能日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