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賽
摘 要:每年的高考,歷史材料題是必考的內容,而其所占的比重較大,歷史材料題考查學生閱讀理解、歸納分析和文字表述能力。然而高考歷史材料分析題得分率并不高。究其原因,除學生基礎外,主要是方法不當。提高學生解答歷史材料分析題的能力必須重視高中歷史材料分析的教學。
關鍵詞:高中歷史;材料分析題;解答;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240-01
從近幾年的高考歷史試題中我們不難發現,歷史高考逐漸增加了材料分析題的容量。歷史材料分析題型是很多考生頭疼的問題,也是文綜考試的一大難度,因此歷史材料解析題能否得高分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文綜分值。歷史材料解析題是一種主觀性試題,是高考歷史主要題型之一,具有信息容量大、知識面廣、形式多樣、靈活性高和區分度強等特點。它對考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注重考查考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知識歸納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但學生對于此類題型卻普遍認為非常難,因此平時在訓練中只注重選擇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個別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低,基礎知識掌握不牢等外,很重要的一點是缺少審題和解題的技巧,平時缺少應有的訓練造成的。本文中,我結合高中歷史教學經驗介紹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一、注重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培養
讀是解題的基礎,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基礎,把握對學生歷史材料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首先,應用相關閱讀策略,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歷史材料閱讀策略,要求學生正確把握快速閱讀與跳讀技巧。其次是仔細閱讀材料,讀懂、讀透。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材料時能夠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應用歷史意識,運用歷史觀點,聯系相關的歷史知識,站在歷史知識體系的高度進行閱讀,要注意具體材料具體分析。再次是讀問題,知曉要回答的問題是什么,初步確定有哪些是要作答的問題,哪些是拿不準的問題,帶著問題回到材料閱讀,便于制定下一步的解題計劃。
二、在閱讀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盡管材料解析題具有材料新、問題新的特點,但不管多新,必定與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教材的史實、觀點相對照,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單元、哪一課相關聯,這樣便將材料與教材掛靠在一起,掛靠準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確了。在閱讀材料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找材料與設問的關聯。先在設問部分找出關鍵詞,然后帶著關鍵詞再去材料中找相應的關鍵詞或句,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分析,結合相關的知識信息,對號入座,尋問思答。一般情況下,問題就解決了。②找材料與教材的關聯。材料分析題的材料設問都越來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出自于教材,正所謂材料在書外,答案在書內,這就需要我們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與教材的史實、觀點相聯系,只要判斷準確,解題的方向便明確了。③找材料與材料的關聯。一般情況下,每一道材料分析題都有一個主題,而題目中的材料都是圍繞這個主題設計的,找出了主題,然后圍繞這個主題,確認材料涉及的內容或將課本知識進行遷移,便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能否提取出真實有效的信息,并恰當地進行提煉整合,是學生準確解答材料分析試題的關鍵。因而閱讀時要有目的地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三、領會命題意圖并明確解題方法
材料分析題要把握史與論的最佳結合,結論要從對材料的理解、發掘、升華中得出。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尋找歷史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領會命題者采用這些材料的意圖,加強設問與材料的相互對照,或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或從設問行文的信息中重新獲得讀材料時忽略了的重要之處,然后通過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同時要讀懂不同材料解析題的不同要求,把握近幾年的高考材料解析題的設問與作答的形式:一是層層發問、逐次誘導的遞進式,即圍繞一個中心,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二是歸納評述論證式;三是97以來出現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題,如“南唐烈主”題,“巴黎和會”題,弄清設問的不同要求,能避免解答重大失誤。
四、培養歷史材料題的答題技巧
高中歷史材料分析題的解答是否準確、恰當、完美,能否充分體現命題的意圖,與能否做到以下幾點有關。
1、注意答好第一問
除了材料小論文外,每道材料分析題基本上有多個設問,設問間往往是相互聯系的,而第一個設問的定位作答是否準確、完整,直接影響下一問的作答。因此,第一問作答一定要細心推敲,力求全面準確。對起點設問的錯認,將會誤導后面的答案。
2、注意審準設問
在很多設問中,都有一些引導性、限制性詞語對問題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據材料……談談認識”,“綜合材料……得出結論”,“比較材料……”,“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詞語大體上代表了設問內容的本質含義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給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轅北轍”,造成“勁沒使到點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設問分值
每個設問后的括號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詳盡一點;分值小,回答要簡省一點;不能置分值于不顧,自己熟悉的問題雖分值小卻大肆鋪張,不熟悉的問題雖分值大卻片言只語。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層次性。材料題解答的完整性和層次性如何,直接決定得分情況。
五、結束語
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渠道采用多種方法,結合歷史材料,把興趣與能力培養有機結合,逐步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辨析史料的能力,并在史料教學中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和適當補充,精心設問等方法,逐步提高學生閱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并加強解題技巧與規范的培養,以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 彭 紅.新課標下進行史料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考試.2007(05)
[2] 史紹振.談培養高中學生辨析史料的能力[J].教師教育研究.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