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
[內容摘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歷史是活的,初中歷史教育需要走出課本、走出課內、走出校園。歷史需要實踐,只有在歷史實踐活動中才能加強對歷史的認識和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勿忘歷史”?!拔襾?,我見,我思考”,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歷史的傳承,因為“生活即歷史”。
[關鍵詞]初中歷史;實踐;生活
讀萬卷書是為了積累知識,行萬里路是為了學以致用,是從理論到實踐,用實踐來驗證理論的過程,符合認識論的基本規律。對于初中歷史教育而言,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之下,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課本走向實踐,從校園走向社會,讓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正是當下初中歷史教育的方向。
展開初中歷史新課本,與以前的教材相比,不難發現在教材的設計中增加了“活動探究”“自由閱讀卡”“活動課”等模塊設計。這些新增的內容涵蓋了小討論、小游戲、故事會、小制作、看圖分析、動動手等學習方式。“閱讀卡”主要是為了拓展與課本有關的歷史內容,“活動課”的目的是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活動課及其延伸活動,是為了使學生的歷史課堂和課后學習相聯系起來。從這些設計的理念中我們不難看出初中歷史的教育方向,就是要增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讓“已死”的歷史“活起來”,讓學生懂得歷史的現實意義,從而增加歷史責任感。
怎樣讓學生將課內外的知識聯系起來呢?只靠校園內的學習和活動顯然是不夠的。為此,筆者利用暑假學生喜歡去旅游的機會,設計了“邊走邊看邊想邊寫”的歷史暑期實踐活動。
一、邊走邊看
走哪些地方,看什么東西,這是這次歷史暑期實踐活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實踐活動就成了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因此,在制定活動方案時,我先在班級里進行詢問,讓同學們想一想,暑假想去什么地方玩。確定了大體方位后,再讓同學們討論在這個地方有哪些歷史遺跡、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等,最好是與我們所學知識的有關。然后讓同學們自己擬定活動路線,初步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和想要探究的問題。這樣讓同學們有的放矢,有目的、有計劃地帶著歷史問題去走一走、看一看,讓旅游變得更具有趣味性、探究性和知識性。在此基礎之上,我將學生的活動計劃與家長進行溝通,得到了家長的支持,從而使整個活動計劃的可行性大增。對于一些沒有出行計劃的同學,我提出到自己的家鄉周邊去走走看看,家鄉是否隱藏著我們所不知道的歷史,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活動的機會,提升每個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發現歷史問題和探究歷史的能力。
二、邊聽邊問
在實施活動計劃時,我讓學生做到先聽一聽。首先聽一聽網上的聲音,上網去查查要去地方的歷史知識,記一記網上所講的東西,這一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歷史資料的能力,也是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其次是聽一聽導游的聲音,每到一個地方注意導游的講解,認真聆聽,細心記錄。導游的講解具有趣味性和現實性,但同時其中也蘊含著大量的傳說,這個時候學生就要注意辨析。再次是聽一聽古人的聲音,去看看古人留下的歷史遺跡、歷史筆記和歷史足跡。如在東方明珠塔中,當你走進老上海的場景中,聽到老上海胡同中的叫賣聲時,我們仿佛回到了那個時代,這樣的歷史場景更能讓同學們真切地了解歷史。最后是問一問,問一問歷史博物館的管理員,問一問旅游景點周圍的老人,從而全面地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歷史知識。“邊聽邊問”是同學們歷史實踐的主要活動方面,因此,我要求學生做好記錄,運用手機錄音、照相和攝像等現代化手段盡可能多地去探究歷史。
三、邊想邊寫
在旅游實踐回來以后,要及時整理所看到所聽到的歷史知識,想一想這是真的嗎?與我們課本上的、網上的知識有何不同?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傳說?哪些是虛假的?這是去偽存真的過程,也是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從實踐回歸理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是學生對旅游的回顧,更是對歷史知識的辨析,讓學生了解真實的歷史和歷史的真實,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認識,然后是寫一寫,寫一寫自己的收獲、認識和思考、疑問和迷惑。不一定寫成歷史小論文,可以是一點心得、一點體會、一點發現或者是一點疑問。通過想一想和寫一寫,讓學生加強對歷史的認識和感悟,懂得歷史值得探究,懂得歷史不會死去,無論經過多少時間的流逝,它就在我們的身邊?,F實是歷史的延續,歷史就在現實之中。
四、邊說邊論
當學生回到校園時,對于他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到的歷史,我們要拿出來說一說,論一論,結合我們的課本,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讓學生在說與論中,在思維的碰撞中,認識到歷史的精彩,懂得歷史的意義。這個環節是活動的總結,更是活動的新起點。
暑期歷史實踐活動的設計是一次嘗試,還存在許多有待改進之處。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不帶任何成績分數、考試考評等功利性目的在內的活動,讓學生能夠在自由的氛圍中,在有趣的探究中,去認識和了解我們祖國偉大的歷史,去繼承和發揚我們偉大的傳承。歷史是活的,初中歷史教育不應該局限在歷史知識的識記與分析中,歷史不是簡單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也不是單純的“何年何月何日發生了何事”,它的意義在現實之中。歷史需要實踐,只有在歷史實踐中才能“勿忘歷史”——生活即歷史。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