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抗戰時期新聞遺產之思考"/>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做宣傳,還是寫史論?
——關于抗戰時期新聞遺產之思考

2015-02-12 16:49:15劉憲閣
天府新論 2015年6期

劉憲閣

做宣傳,還是寫史論?
——關于抗戰時期新聞遺產之思考

劉憲閣

抗戰爆發之初,張季鸞已有“這是做宣傳”之戰時自覺;而范長江一度仍堅持“寫史論”。相關的戰時新聞觀念,抗戰爆發前即早有醞釀,甚至直到今天,仍不無當年抗戰時代以及更早的革命時代的影子。因此,這里討論的話題不僅是后抗日時代的,某種程度上也是后革命時代的。尤其是新聞武器論的背后,實際上也反映了新聞媒體在近現代中國缺乏獨立自主的身份之尷尬。幸運的是,戰時新聞學包含豐富的遺產,文人論政等良性因素也得以延續與傳承。

做宣傳;寫史論;抗戰;《大公報》;文人論政

1938年9、10月間,年輕記者范長江離開了他賴以成名的《大公報》,而肇因之一即在于他和報社主持人張季鸞在戰時新聞觀念上的分歧乃至沖突。因為后者明確告訴他:“這是做宣傳,不是寫史論”。而范長江起初仍堅持理想主義的平時新聞觀念;不過后來隨著戰局的演進,特別是成為共產黨人,他自己也逐漸認同了戰時新聞的宣傳路線,而且在實踐上比張季鸞當年走得更遠。當然,這些觀念涉及的不僅僅是抗日或戰時問題,抗戰爆發前即早有醞釀,甚至直到今天,一些新聞觀念、業務操作等仍不無當年抗戰時代以及更早的革命時代的影子。因此,這里討論的話題不僅是后抗日時代的,某種程度上也是后革命時代的。尤其是新聞工具論、武器論的背后,實際上也反映了新聞媒體在近現代中國缺乏獨立自主身份之尷尬。幸運的是,戰時新聞學包含豐富的遺產,文人論政等良性因素也得以延續與傳承。

(一)

范長江離開《大公報》一事,已經成為現代中國新聞史上的一樁公案。尤可注意者,離開報社之后,范長江繼續主持抗戰爆發前在上海即已籌組成立的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又組織創設了新的機構即國際新聞社,并于1939年5月加入中共(思想上入黨則更晚些),逐漸走上了一條和張季鸞、《大公報》不一樣的發展道路。實際上,誠如張季鸞去世后,重慶《新華日報》發表的評述其對中國報業之貢獻的一則短評所言,張亦愛國者,不過秉承一種與共產黨人不同的政治立場與國家觀念。〔1〕循此思路,可以認為范長江之離開,乃至他與張季鸞等之分歧背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抗戰時期乃至預示出抗戰勝利以后中國各大新聞媒體的政治格局。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位羽翼未豐的年輕記者離開了本可以庇護他、甚至幫助他取得更大成就的《大公報》?范長江后來多次在不同場合做出過解釋,并強調在抗戰期間的黨派問題上,與報社和張季鸞存在“根本政治觀點沖突”,甚至稱之為雙方關系走向破裂的“惟一原因”。〔2〕〔3〕不過最近二三十年來,隨著社會環境的日益寬松,相關史料的漸次披露,尤其是可資對照的港臺回憶的出現,逐漸有人提出異議,并形成一些新看法。但無論在具體的史料運用,還是一般的立論解釋上,這些探討都有可以進一步展開的空間。〔4〕

就立論解釋而言,盡管個別研究者注意到范長江與報社沖突背后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政治分歧,但是往往敘述非常籠統,沒有說清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政治分歧,甚至被簡單代之以非歷史化的國共兩黨沖突意義上的對立。

而新聞觀念之沖突,尤鮮見研究者注意和提及。其實,此點亦真實存在且非常重要。抗戰爆發之初,張季鸞曾對來訪的友人說,半年來自己在《大公報》所做的工作可以四字概括:“抗戰到底”;在另處又謂:自己的全部工作就是給國人“打氣”。正因深知形勢嚴峻、難言樂觀,他和報社同仁才絲毫不敢懈怠。盡管了解到很多內情,內心非常憂慮,甚至也對一些情形非常不滿,但在公開發言和主持報道時他仍很克制。

而作為《大公報》戰地記者、仆仆于塞北江南各地前線的范長江,此時也發現一些不太好的黑暗面,并擬在報端有所披露和報道。他指出,如果以為只寫寫戰報,就算盡到了新聞記者的責任,“那是大錯特錯”。必須注意抗戰整體,研究各種新現象;同時,“應當勇敢地使真相能夠傳布,使我們每一次戰爭不是白打,讓廣大讀者接受血的教訓,作為爭取下次勝利的橋梁。”〔5〕后來在另處,他還稱:“我們新聞記者說話,責任重大,萬萬不可昧了良心。是好說好,是壞說壞。即使環境困難,可以少說甚至不說,萬萬不可顛倒是非,誤己害人。”〔6〕

新聞記者的言行要為國家民族盡責,對此張季鸞應無異議,不過在一些具體做法上則另有意見。尤其抗戰爆發后,他不太贊同像范長江那樣毫無保留地發布各種消息,而是力主“報喜不報憂”;尤其反對“揭黑”,發表一些內容有暴露性的新聞報道。他說:“我們這是在做宣傳,而不是在寫史論。”〔7〕

“做宣傳”相對比較好理解,而“寫史論”則約等于要恪守新聞本位,特別是體現出要為歷史留底稿之意。這大概可見戰時背景下,張季鸞對新聞與宣傳二者的理解與判斷。正是這種戰時背景下的新聞觀念之沖突,再加上若干政治觀點的分歧,以及諸種因素的逐漸累積,最終導致范長江與張季鸞和《大公報》之分道揚鑣。概言之,這種新聞觀念沖突,至少有這樣幾層因素值得注意和考慮。

第一,隨著與蔣介石和國民政府關系之日益密切,特別是隨著抗戰時局的逐步推進,張季鸞已經體現出戰時新聞觀念之自覺,即明確“這是做宣傳”;而范長江彼時似尚非如此,還停留在比較理想主義的“寫史論”亦即平時而非戰時新聞觀念上。

第二,隨著形勢演變和個人成長,范長江政治上逐漸左轉,乃至最終成為中共組織上的一員,他也開始形成某種戰時新聞意識;不過,基于階級斗爭和革命觀念等差異,他與張季鸞在新聞報道的處理、新聞機構的組織等方面的設想亦不盡相同。

他們的觀念歧異,也反映了新聞記者的代際更替。盡管同代人之間也不是沒有差異(如張季鸞和沈鈞儒在對日見解上即差距不小),但“一·二八”事變后,王造時即曾明確表示自己和張季鸞可謂兩代人,在如何應對日本的危機問題上雙方設想不同。類似的,范長江在若干問題上的看法一度也是這樣。不過,隨著閱歷的積累,他逐漸認同和接受戰時新聞意識,對張所言的“這是做宣傳”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尤其解放戰爭期間在新華社,和新中國成立后在《人民日報》,作為共產黨的重要新聞干部,更是如此。在“做宣傳”的實踐上,范長江走得比張季鸞更遠;盡管這樣做時未必總能得心應手(畢竟內心深處還有張季鸞和《大公報》“寫史論”的影響與痕跡)。

(二)

“這是做宣傳,而非寫史論”,可謂戰時新聞觀念的重要遺產。很多今人看似不太理解的現象、事件和觀念,其實都可以從戰時角度得到理解與澄清。而且,當時不少人的確傾心于戰時做宣傳。不光張季鸞一個人是這樣,那一代人都很有危機感。比如1936年元旦成立的平津新聞學會,即把“努力研討如何使新聞事業能適應現今民族和國家的需要”作為中心任務之一。除了《大公報》的張季鸞、胡政之、王蕓生,原北平晨報社長、后來服務于中央社的陳博生,以及燕京大學的梁士純等52人參與其事。面對民族危機,他們矢志于“新聞救國”,可謂“戰時新聞學”興起的重要標志。①莊廷江:《新聞救國:“戰時新聞學”研究的興起》,http://media.people.com.cn/GB/n/2012/1016/c40628-19281700.html.

1936年5月,燕京大學以“新聞事業與國難”為主題,舉行了第五屆新聞學討論會。《大公報》的王蕓生、《益世報》的羅隆基、南京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主任馬星野、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潘光旦等作為嘉賓應邀出席。誠如系主任梁士純開幕詞所言,選擇這樣一個題目,是因為“感覺到中國的國難,不會在一二年內就可終了”,何時結束“全看我們的應付如何”。因此,“要曉得至少在這十幾或二十年內新聞事業應負的使命是什么?服務的機會是如何?并有何特殊問題,及此特殊問題的解決方法”。②莊廷江:《新聞救國:“戰時新聞學”研究的興起》,http://media.people.com.cn/GB/n/2012/1016/c40628-19281700.html.

在日本步步緊逼的國難背景下,有關戰時新聞的思考與討論非常熱烈,還出現了“戰時新聞學”。1938年7月,漢口光明書店出版了任畢明的專著《戰時新聞學》,首先揭橥這一概念。指出,作為“政治斗爭的工具”,新聞學須“配合時代進化的需要,而負起一種報道、批判、領導社會斗爭的使命”;“戰時新聞學是反抗侵略壓迫而斗爭的戰爭的工具”;在現階段,更是戰爭中“有力的文化武器”(或者說是和“武器”相對應的“文器”)。〔8〕

據不完全統計,1937-1945年出版的將近70種新聞學著作中,以戰時新聞學、宣傳學為核心內容的就有25種,占三分之一強。有的論著題名即有“戰時新聞”字樣;即便題名沒有,往往也會設專門章節討論戰時新聞采訪等問題。當時還出現了以“戰時”命名的新聞學會,如1937年7月成立的浙江省戰時新聞學會,該會還出版了以“戰時”命名的會刊《戰時記者》(范長江的若干文章后來即刊于此)。不以“戰時”命名的新聞學會也表現出鮮明的抗戰立場。典型者如1938年成立的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和1941年成立的中國新聞學會,明確宣示新聞界“對于抗戰建國實負有重大責任”,旨在“打擊敗北主義的傾向”,“堅定抗戰勝利的信心”,“鼓舞抗戰的勇氣”,“激勵英勇的士氣”。

1938年11月3日,國民參政會一屆二次大會通過了“擁護抗戰建國綱領確立戰時新聞政策促進新聞事業發展決議案”。至此,“戰時新聞”已經成為抗戰時期的一種現實和國策。當然,戰時新聞觀念的出現不但有現實的刺激,也有相當的思想淵源和認識基礎。比如抗戰爆發前左翼新聞學家張友漁關于輿論統制的論述,作為潛隱的思想資源,在戰時新聞的理論思考及實踐運作中都可窺見其影子。無論是后來的任白濤、任畢明、杜紹文,還是張友鸞、劉光炎、孫義慈,他們不過是與時俱進,將這種潛隱的思想資源由“階級”改換為“民族”;由“斗爭”轉換為“戰爭”;由“階級斗爭”的新聞統制轉換為“民族戰爭”的新聞統制,從而在戰時條件下形成更加符合政治和軍事斗爭需要的時尚表述。〔9〕

和那個時代的很多思考一樣,“戰時新聞學”也體現出濃重的工具理性。這一特性,“甚至可以追溯到晚近以來中國的絕大多數新聞思想家、革新家和革命家那里”。在內憂外患的歷史情境下,現代中國的新聞事業從其誕生起,“就始終處于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矛盾沖突之中”。〔10〕因此,出現一些看似悖謬的情形就不奇怪了。

就像晚清蘇報案以來,章士釗等為達宣傳目的而無所不用其極,乃至不惜標舉“我為革命造謠言”一樣,抗戰前后報人張友鸞亦認為,古人講兵不厭詐,而“新聞紙要與軍事配合,新聞也得不厭詐”。要對國家民族盡忠,“就得放棄目前不必要的小信用”,而講求意義更遠、層次更高的大信用。當然,他不是勸記者去歪曲事實或造謠。畢竟“我們悲壯慷慨可歌可泣的新聞有的是,不必像敵人那樣捏造作偽”。但是,戰時新聞“因為宣傳上要求發生宏大的力量,我們該使每條新聞都能生動活潑,人人都看得懂,人人看了之后都留一個深刻的印象、偉大的感動。于是有時與新聞學的原則稍有出入,我們不必去顧忌。”也正是基于抗戰的大背景,他別有韻味地提出:“新聞是最近發生然為多數讀者注意‘有利于國家民族’的一件事實。”〔11〕

由此也不難理解抗戰初期張季鸞在新聞報道的一些選擇,也難怪當時仍然堅持“寫史論”的范長江不很滿意。當然,戰時新聞學包括非常豐富的內容。比如“三民主義新聞學”亦為重要一面,其中的若干命題,以及體現的專業主義與意識形態之復雜糾葛,與當時以及后來一些人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新聞學”概念,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類似的,共產黨人在延安對黨性、黨報原則的追尋與探索,在抗戰期間也得到重大發展,并通過若干事例(典型者如怎樣描述抗戰勝利,是“屈原”還是“蘇武”)將“做宣傳”的邏輯發揮得淋漓盡致。

如果說在戰時條件下,“做宣傳”還是不得已而為之;到后戰爭年代,尤其和平時期還堅持這樣的做法,而不回歸“寫史論”的新聞本位,則頗足深思。好在就像中共內部也存在著延安以外的重慶或南方新聞傳統可以借鑒一樣,戰時新聞學內部也包含著多樣的遺產。比如與業界出身的任畢明等之“戰時新聞學”研究不同,受美式新聞學教育和實踐熏陶出來的梁士純,則從宣傳視角切入,形成了不同的思考路徑。簡言之,任畢明等更注重新聞媒體在政治斗爭中的工具屬性,梁士純承認這一點,同時也看到了另一面,即新聞活動應該擁有獨立自主的空間:政府與新聞界各有職守,戰時宣傳乃是特定時期政府與新聞界的合作。〔12〕類似于這樣一些豐富的思考,為現代中國新聞之探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源。

(三)

說到戰時新聞遺產之豐富與延續,也不能忽略曾于1941年榮獲美國密蘇里新聞獎的《大公報》,特別是該報所體現的文人論政傳統。

確實,隨著張季鸞、胡政之的先后辭世,《大公報》榮光不再:先是1949年天津版宣布新生,改稱《進步日報》;隨后大公王雖一度“收復失地”(毛澤東語),但沒多久上海版即于1952年舉館遷京;1966年夏又短暫改稱《前進報》,出版百余天后,最終亦難逃停刊的命運。至少從形式上看,這張曾為漢語新聞史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的報紙,在中國大陸確實沒了(香港版倒是發行至今)。但是,這是否也意味著它所代表的那種新聞傳統就此中斷了呢?或許未必那么簡單。盡管有人一再宣稱要與舊的辦報作風決裂,不再“招(舊《大公報》之)魂”,但換個角度看,其實也印證了這一傳統的有效、韌性與生命力。以至于我們經常發現:即便在占主導地位的諸多黨報媒體中,也還活躍著不少老《大公報》人的身影,相關業務實踐方面的指導亦是依稀可辨。〔13〕

比如1949年秋,范長江從上海《解放日報》調往北京,擔任《人民日報》社長。當時很多老報人剛從根據地進城,還不太熟悉和了解如何在現代城市環境下辦報。一向很看重《大公報》的毛澤東,覺得曾服務于該報的范長江懂新聞、會宣傳,可堪重任,因此調他北上。實踐也證明,在范長江主持下,《人民日報》確實“完成了從戰爭狀態向和平建設時期正規化大型日報的轉型,一系列規章制度建立起來了,有許多沿用到今天”。〔14〕這背后,很難說沒有《大公報》所代表的那種新聞傳統的影響。

再如1956年春,《人民日報》醞釀改版期間,曾專門總結了解放前國內報紙的長處,比如新聞比重較大、政治新聞占第一位、重視副刊等。特別是重視通訊,對于國內外重大事件都有本報記者的特寫、通訊刊登在二版或三版,“其中以《大公報》為最突出”。〔15〕另據袁鷹回憶,當時胡喬木曾叫報社把老《大公報》人蕭乾請來當副刊的顧問。蕭乾很熱心,隔一天來半天,一個星期來幾個半天,一些編輯向他請教,請他幫忙;蕭乾還帶他們去向作者約稿。“他出了一些好的點子”,這些經驗隨后亦被落實到《人民日報》的改版中。

諸如此類的微妙承襲,在一些人看來或許很難想象;但的確是真實發生、難以抹煞的歷史。而且《大公報》所代表的那種傳統,在當代中國新聞版圖中的延續與傳承,還遠不止這些。除了范長江,老《大公報》人楊剛、劉克林等,1949年后亦曾服務于《人民日報》,并擔任國際宣傳方面的工作。而且這種延續在1980年代以后亦多有體現,比如海外版創刊時,四人籌備小組中即有三位是老《大公報》人(高集、譚文瑞和余煥椿)。誠如改革開放之初,不用榮毅仁這樣的民族資本家,海外人士未必接受和認可中國的一些投資行為;同樣,如果不借助這些老《大公報》人的經驗,人民日報海外版也未必那么容易就打開對外宣傳的局面。還可一提的是,高集為新記《大公報》主筆張季鸞的妻侄;高的女婿張寶林1980年代亦服務于《人民日報》,后供職《華夏時報》等。翁婿二人都很珍視《大公報》的精神,并在新聞實踐中身體力行。〔16〕

尤可注意的,是黨報以外的各種市場化媒體對《大公報》的追慕與效法。比如最近二十年媒體時評興起的動因之一,即得益于該報社評特別是當年“星期論文”等之啟示。許多媒體人明里暗里亦私淑張季鸞,尊之為典范,更表明這樣一些新聞傳統其實并未真正中斷或被人遺忘,而是以各種形式在延續,并被切切實實地踐行著。〔17〕

“抽刀斷水水更流”。廈門大學當年籌辦國內第一個新聞傳播系時,就曾向老《大公報》人徐鑄成等取經。而早年的《南方周末》在怎么辦的問題上,亦得益于老《大公報》人蕭乾之指點。據左方回憶,他曾向黃文俞請教《真理報》模式的本質是什么,黃推說沒辦過解放前的報紙,要有對照才能看清楚,建議去問蕭乾。后來左方到北京還真去問了,蕭乾一聽就知道黃文俞在推脫,不過他還是說了這么幾條:第一,只根據紅頭文件,而不是社會實際去辦報;第二,只是對上級,而不是對讀者負責;第三,用假大空的語言來寫報道,文體也是公式化的;第四,否定傳媒的商品屬性,用政府的錢去辦報和賣報,使報紙成為喉舌和工具。可以說,正是蕭乾的話,讓左方等對以《真理報》為代表的那套辦報模式有了更明晰的了解。據稱蕭乾還說,“要滿足現在的自由平臺,新聞自由是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結果,不是你要就有的,要有耐性,不要硬爭,現有的平臺對一個有才干的新聞人來說,就足可以發揮他的才能,為民眾做許多有益的事情,問題是你們怎樣利用好這個平臺”。左方后來說,他提出“先做瓶,后釀酒”的策略,就是受蕭之啟發而來。①左方:《〈南方周末〉是怎樣煉成的》,http://www.21ccom.net/plus/view.php?aid=53785&ALL=1.

(四)

至于在海外,尤其香港和臺灣地區,張季鸞和《大公報》在后抗日時代之影響更是不容小覷。著名傳播學者李金銓教授回憶起這樣一件往事。年輕時讀大學,他曾獲陳博生新聞獎學金,后考取臺灣“中央通訊社”,一心跑外勤,想挖掘驚天動地的大新聞。總編輯沈宗琳先生很看重他,視之為子弟兵。沈先生給臺北的五家報紙寫社論,也希望訓練他往這方面發展,某日讓李過去談話,說起在戒嚴情勢下臺灣出不了張季鸞,勸他不要跑外勤了,干脆到“中央社”國外部把英文學好!李教授后來回想,在那個肅殺年代,黨媒老總肯向他這樣的年輕后輩“交心”,實在格外呵護。雖然不知道那天沈先生是寫社論遇到苦悶還是怎么回事,但重點不在此,“而在他心目中以張季鸞為榜樣”。

創辦《中國時報》的余紀忠先生,被稱作“最后的報人”,其辦報也是以張季鸞和《大公報》為典范。和余先生頗多交往的許倬云,對此有生動回憶。他自稱半個新聞記者,1970年代曾花大力氣為報紙寫時論。“為什么《聯合報》、《中國時報》兩邊都找我?因為我寫文章不辣,讓人抓不著毛病,但是我的要點是開放,是自由。我的文章出來不會得罪人,國民黨看了也無可奈何。”的確,當時給兩報寫評論的有不少人,但是碰到難題,往往第一個讓許倬云沖關。“這篇文章后面跟著其他幾篇文章,一波又一波地推動民主開放。這用余紀忠先生的話叫‘頂天花板’,天花板在那里,要找個人頂開天花板。”因為許的文章寫得委婉、溫和,不那么激烈,“是《大公報》的調子……所以,余紀忠先生常常派我去做‘頂天花板’的工作,若干文章用社論的名義發。”〔18〕

余紀忠去世后,許倬云為文悼念,稱:“中國新聞事業史上,梁任公與張季鸞二位均獨步當時,而余先生挾其社會科學與歷史學的素養,巨筆如椽,也不讓二公專美于前。在余先生的熏陶下,《中國時報》環境中,不少中青年的新聞從業人員,耳濡目染,不僅學到了寫文章的能力,也學到了經營事業的本事。今日臺灣新聞界中,出身《中國時報》的人才特多。”〔19〕余氏的努力,也得到了在香港辦報的金庸之共鳴。他曾說,“當時臺灣所享有的新聞自由比現在有更多限制,新聞工作者曾為了工作和言論而失卻自由,受到懲罰。我總是表示,我所處的環境比他好得多,比較容易,如果再向壓力低頭,簡直不配辦報。”〔20〕而這種共鳴,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們對《大公報》、張季鸞和文人論政精神的認同。

金庸學生時代就很喜歡《大公報》,認為它是當時中國“最有地位(但銷數不算很多)的報紙,對輿論也很有影響力”。而正式與報社結緣,則在1947年應聘上海《大公報》電訊翻譯。雖然只是兼職,但嚴格的新聞訓練亦足以讓他印象深刻:“付印以前,常要幾個編輯過目,經過仔細推敲,方才定稿。報館明確規定:稿子有誤,編輯負責;排印印錯,惟校對是問。職責分明,賞罰有則。寫錯印錯都要按字數扣薪的。如果超過一定字數,那就要除名解職了。”報社亦有富于人情味的一面,比如免費供應夜餐,派車子把夜班編輯送回家等。當然,更打動金庸的還是那種精神氣質:“上自總編,下至工人,全報館的工作人員對外一律自稱為‘記者’,就是報館的負責人王蕓生也不例外。”〔21〕

1948年初,《大公報》香港版復刊,急需翻譯。24歲的金庸又奉調南下。港版初創,條件艱苦,時年六十的胡政之先生亦不辭勞苦,和年輕人“同吃同住同勞動”,這種偉大人格,金庸永生難忘。數十年后,他依然感念先生的“提攜教導之恩”。1949年春,胡政之離港返滬養病;4月14日,在上海黯然謝世。21日,金庸在香港《大公報》發表紀念文章,稱“這位偉大的報人對于一個年輕的新聞工作者生活和學習上所發生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而其關于新聞信念的闡發,更令他銘記在心。當時《大公報》香港版復刊不久,與“香港文化”似乎格格不入。有次吃飯時,胡政之說:“報紙的任務是教育讀者,以正確的道路指示讀者,我們決不能為了爭取銷路,迎合讀者的心理而降低報紙的水準,歪曲真理。”像這樣的話,還有一些。金庸深情地寫道:“我常常想起他那些似乎平淡無奇其實卻意義精湛的話來,現在卻永遠再聽不到那些話了。”〔22〕

胡政之去世后,《大公報》不再是當年的民間報,金庸感到很不適應。1957年后,報館的氣氛和他的個性越來越不合拍,金庸最終決定離開。之前他曾兩度離開,又兩次回到報社。但這次走后,他再也沒有回來。從1947年起,他前前后后在《大公報》度過了十年,從上海到香港,從電訊翻譯到副刊編輯,這份報紙對他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1959年,金庸首創《明報》,念念不忘社評寫作,以輿論影響社會,依稀還能找到當年《大公報》的影子。

1964年秋,金庸在《明報》與老東家《大公報》圍繞褲子(民生)與核子(國防)問題發生了一次論戰。10月13日,他在社評中引用了《大公報》“四不”中的二不:不黨和不盲,直言“報紙的權威在據良心發言”,如果和政治勢力有了固定關聯甚至經濟關系,則絕不可能有什么公正見解。后來因為沒有參與反對港英陣線,他又被批評喪失民族立場,應該“內疚神明,有愧于在《大公報》做過工作的了”。但歷史地看,《明報》顯然秉承了張季鸞、胡政之強調的新聞人要有俠義精神這樣一些優良的傳統,因此金庸其實并無愧于《大公報》。

(五)

以張季鸞、《大公報》為代表的文人論政傳統,在現代中國的不同新聞時空中通過各種形式得到相當之傳承與延續。熟悉香港報業史的人都知道,與創辦《明報》的金庸一樣,創辦《信報》的林行止夫婦亦可謂文人報年代的特殊人物。〔23〕2014年9月2日,他們出售了所持的《信報》股權。盡管林行止還將繼續撰寫《信報》專欄,但是論者多謂這代表著香港文人辦報傳奇的落幕。然則文人論政的命運又如何呢?

在2011年致胡舒立的一封信中,林行止把自己的“辦報”經驗總結成“三不”原則:

一、不太世故——高官巨賈“賜飯”,少去為妙,不去最佳,去必有所得,但日后如何回報?人有見面情,吃了人家的酒席,落筆時可能很難“守正”。二、不怕寂寞——冠蓋滿京華,斯人自得其樂,或讀書或寫作,如有獨憔悴的感覺,難免會四處鉆營,很多成為有力有勢者袋中物——若如此,不如去當公關。三、不貪財——只求財政獨立,不思累積大財,不然很多與財團同鼻孔出氣。〔24〕

林行止說,自己的報業觀,“如此而已!”話雖簡單,但頗可琢磨。四十年來,在政治權力、商業資本和新媒介技術等的夾縫中,《信報》得以慘淡經營,委實不易。繼金庸退出《明報》經營多年后,《信報》這段文人辦報的傳奇,現在終于也要終結了。這不禁令人想起曾在香港和廣州辦過報的老報人楊奇,他也被稱為中共新聞史南派代表人物之一。〔25〕因為當年在夏衍領導下工作過,楊奇深知夏公是贊同“文人辦報”的。所以他提出,將來這種優良傳統和“黨委辦報”會并行存在。當然,“文人辦報”并不只是共產黨以外的文化人,而是包括黨內和黨外的文化人;也不等同于“書生辦報”,不是說由那些不懂經營、不知柴米油鹽的書生來辦報,而是指具有社會正義感的知識分子辦報。〔26〕

暨南大學吳文虎教授在轉發關于張季鸞新聞思想的一條微博時,曾評論說:“徐鑄成曾提出中國辦報傳統是文人辦報,在復旦講學時還在黑板上大書這四個字”;而李金銓以《文人論政》結集,論及中國報刊之種種,其間“抑或有淵源可尋乎?”對這個問題,復旦大學丁淦林教授生前的一段思考或可參照。在他看來,1949年之前與之后,“文人論政”的傳統倒是一以貫之。具體來說,他認為,這一傳統在不同時代、不同歷史條件下,“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比如《大公報》就是一種典型,但在建國以后,由于強調黨領導下辦報紙,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了。可貴的是,丁先生的思考并沒有停留在此,而是進一步地犀利指出,不能因為沒有這種“文人論政”的典型媒體,“就認為這個傳統終止了”。他分析說,這種傳統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現可以有所不同,比如除了我們熟悉的媒體以外,“政協、各種學會上都可以講話,還有共產黨員內部的組織傳播系統”,這些都是文人論政在“另一個層面的合理渠道”。而且即便就媒體來說,他覺得也應該保持或者發揚這種傳統。除機關報以外,比如《南方周末》就可以允許有更多的文人聲音;“即便是黨報,也需要有各種各樣的議論,其中就包括文人的”。總之,丁先生認為,強求把黨報都變成《大公報》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文人論政”傳統在當下的存在,更不能簡單地把黨報看作是與“文人論政”對立的。〔27〕

張季鸞曾言:“中國報原則是文人論政的機關,不是實業機關。這一點可以說中國落后,但也可以說是特長”。〔28〕仔細品味,從王韜到梁啟超,到抗戰時期的張季鸞、范長江,再到后抗日時代乃至當下的諸多新聞人,在新聞實踐和新聞理念上的共通(非僅共同)之處實在不少。這一點已經超出戰時新聞學“做宣傳”的范圍,尤其在文人論政“寫史論”這一點上,更是如此。也因此可以說,在努力探索中國自身的新聞規律、熔鑄中國本土的新聞傳統這一偉大的歷史鏈條上,百年報人,一樣精神。

〔1〕公祭張季鸞先生〔N〕.重慶新華日報,1941-09-26.

〔2〕長江.要“招”舊大公報之“魂”么〔N〕.人民日報,1957-10-07.

〔3〕范長江.我的自述〔A〕.范長江.范長江新聞文集〔C〕.新華出版社,2001.

〔4〕劉憲閣.范長江為什么離開大公報?介紹一篇佚文《悼季鸞先生》〔J〕.新聞記者,2014,(10).

〔5〕戰時新聞工作的真義〔A〕.范長江.通訊與論文〔C〕.新華出版社,1981.281.

〔6〕長江.中國需要什么樣的記者〔J〕.青年知識周刊,1941,(4).

〔7〕長江.悼季鸞先生〔N〕.華商報晚刊,1941-09-08.

〔8〕李秀云.中國新聞學術史(1834-1949)〔M〕.新華出版社,2004.179-180.

〔9〕〔10〕張育仁.論戰時新聞學的核心理念及新聞武器論的特殊意義〔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5).

〔11〕張友鸞.戰時新聞紙〔M〕.中山文化教育館,1938.9-14.

〔12〕張朋.梁士純與20世紀30年代中國宣傳學研究:兼論戰時新聞學的兩條路徑〔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6).

〔13〕〔15〕〔16〕〔17〕劉憲閣.當代中國新聞實踐中的《大公報》傳統〔J〕.青年記者,2012,(19).

〔14〕錢江.為什么調范長江主持《人民日報》〔J〕.中國報業,2011,(15).

〔18〕〔19〕李懷宇.許倬云談話錄〔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04,207.

〔20〕〔21〕傅國涌.金庸傳(修訂版)〔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10,68.

〔22〕胡玫,王瑾.回憶胡政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30.

〔23〕〔24〕劉憲閣.文人辦報終結?文人論政依舊!〔J〕.青年記者,2015,(1).

〔25〕羅韜.現代新聞史上的“南方流派”〔J〕.中國改革,2010,(12).

〔26〕楊奇.“文人辦報”之我見〔J〕.青年記者,2008,(22).

〔27〕淡定中的歷史鉤沉:專訪著名新聞史學者丁淦林教授〔A〕.胡正榮.社會透鏡:新中國媒介變遷六十年(1949-2009)〔C〕.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409-419.

〔28〕本社同人的聲明〔N〕.重慶大公報,1941-05-15.

(責任編輯:趙榮華)

K26

A

1004-0633(2015)06-026-7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中國六十年新聞事業史研究”(編號:09AXW001)、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報人張季鸞研究”(編號:L13DXW020)階段性成果。

2015-10-19

劉憲閣,博士,沈陽大學文化傳媒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現代中國新聞與政治史。遼寧沈陽1100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色亚洲| www.日韩三级|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91福利免费视频|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婷婷色狠狠干| 亚洲区一区| 91麻豆精品视频|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午夜啪啪网| 91亚洲视频下载|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国产精品19p| a级毛片免费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亚洲VA中文字幕|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久久无码av三级|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精品1区2区3区| 有专无码视频|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午夜啪啪网| 亚洲精品动漫|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国产精品香蕉|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午夜欧美在线| 日本一区高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1024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香蕉|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亚洲毛片网站|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毛片视频网址| 91网站国产|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