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知識”是怎樣“無力”的
——對新文化運動以來農村“知識”問題的考察

2015-02-12 16:49:15
天府新論 2015年6期
關鍵詞:歷史農村

李 強

“知識”是怎樣“無力”的
——對新文化運動以來農村“知識”問題的考察

李 強

中國現代化之路與新文化運動所傳播的現代“知識”密切相關。農村的“知識”既是傳播到農村的現代科學知識,也是關于農村的歷史實踐和想象建構。本文從當下的熱點問題“知識無力感”出發,從歷史、文學視角追溯新文化運動與農村“知識”的關系。從現代“知識”的啟蒙的邊緣輻射,到田園牧歌的“鄉愁”想象和激進現代性的“革命”建構,再到當下“后革命”的歷史敘述,農村“知識”在歷史實踐和文化想象上逐漸“無力”。今天我們仍需要在歷史總體視野上看待農村的“知識”問題。作為可能召喚“階級意識”的農村歷史經驗和現實體驗,才是最應該珍視的農村“知識”,是“有力”起來的最大可能。

新文化運動;農村知識;知識無力;歷史想象;現代性

2015年春節期間,王磊光的《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么》①王磊光是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博士生,《返鄉筆記》本來是王磊光應邀為2015年2月的“我們的城市論壇”所寫的演講稿。該文2015年2月13日在微信公共號“市政廳”發布,2月17號被澎湃新聞轉發之后,點擊量迅速突破10萬次。據《南方都市報》記者統計,截至2月24日晚9點,該文在微信公眾號“市政廳”上閱讀量已超過4.6萬多次(劉素楠:《博士生返鄉筆記爆紅,作者回應爭議》,《南方都市報》,2015年02月25日第AA05版)。相關討論及報道:《又一篇博士生返鄉筆記:從一而終的穩定生活更可怕》(古魚,澎湃新聞,2015年2月23日),《無依的鄉愁誰來解》(鐵永功,《中國青年報》,2015年2月26日第2版),《博士生返鄉筆記爆紅,“知識的無力感”引爭論》(《大河報》,2015年02月26日第A13版。)此外,有網絡時代中文百科全書之稱的“百度百科”在2015年3月4日還出現了“知識無力感”詞條,其詞名來源即王磊光的《返鄉筆記》。參見百度百科“知識無力感”詞條,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NdFL98kktQFlBcVPiYITWqZimeTBzzfAf2aQHIAJovocronc6c2PRfxWkOYusnpL15dNb WmruOvMgA2NNFKwellFiwZfcUD2TOH0b0HZGeXacHxZoejbbAhlvElJ6-j.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引起熱議,該文提出的“知識無力感”成為焦點話題,在討論中,“知識無力感”被誤讀為“讀書無用論”〔1〕。本文無意就“知識是否有力”“讀書是否有用”這一類問題展開爭論,而是力圖在理解“誤讀”的具體語境基礎上進行視野更廣闊地思考。鑒于問題的復雜性,本文將從兩個層面來定義“農村知識”。第一是指現代科學知識,是“知識就是力量”到“知識無力感”所指涉的現代科學知識。農村的“知識”是城市啟蒙知識的邊緣輻射,也是農村人擺脫土地、走向都市的工具。第二,“知識”也是一種歷史經驗,包括各種力量在農村進行的歷史實踐以及新文化運動以來美學意識形態宣傳所塑造出來的歷史記憶。作為歷史經驗的“農村知識”,有“革命”到“后革命”的歷史實踐,也有鄉土書寫中的“鄉愁”/“田園牧歌”想象。作為歷史經驗的“農村知識”盡管不是當下“知識無力感”討論直接指涉的對象,但卻是“無力感”產生的深刻背景。本文將梳理新文化運動以來“農村知識”神話建構與崩潰的脈絡,將農村的“知識”問題歷史化,進而探討今天“知識有力”的可能。

一、新文化運動與啟蒙“知識”的邊緣輻射

人們今天強調“知識無力感”的時候,其實是在質疑“知識就是力量”這一觀點。有意味的是,這句在中國廣為流傳甚至成為幾代人勵志格言的話,其實是對弗蘭西斯·培根的話的“誤讀”,常見的說法例如:“培根認為,我們只有通過歸納感知經驗,才能獲得關于客觀外界的知識,科學的目標就是用新發明和新方法來改善人類生活。為此,他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宣言來強調客觀知識的威力。”〔2〕有學者對“知識就是力量”的出處以及譯介進行考據后認為,培根的觀點其實有三種解讀,“‘知識就是能力’,是一個純粹的認識論命題。‘知識就是力量’,又是一個廣泛的社會學論題。至于‘知識就是權力’,則容易使人聯想到許多政治學問題。”〔3〕其中,為社會所認可的,是社會學意義上的“知識就是力量”。支撐“知識就是力量”這一現代知識觀的,是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而在中國將這一觀念真正推向大眾的,是新文化運動為代表的啟蒙思潮。

在一般表述里,新文化運動是以“民主”與“科學”為兩大旗號的。但需要指出的問題是,作為新文化運動主陣地的《新青年》雜志,專門討論、鼓吹“民主”“科學”的文章其實并不多①根據王奇生本人的統計以及對金觀濤、劉青峰計量分析數據的核實,自1915年9月問世至1926年7月終刊,《新青年》中“民主”“科學”相關的詞匯在《新青年》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德先生”與“賽先生”并非新文化運動的產物,相反,新文化運動是“德先生”“賽先生”長期醞釀的結果。陳獨秀、胡適等人豎起這兩面大旗,“主要想震懾和封堵那些‘非難’者,其潛臺詞是:《新青年》是擁護民主、科學的,誰非難‘本志’,便是反對民主與科學。正因為民主與科學的威權在中國早已確立,在無人挑戰其威權的情況下,《新青年》甚少討論民主與科學,自在情理之中。”〔4〕可以說,在成為口號被正式喊出來之前,“民主”與“科學”的思想便已醞釀,推動這一過程的便是科學話語共同體的形成。汪暉在《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中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可以說是科學話語共同體的文化運動,各不相同的文化群體所以被視為同一個文化運動,是因為他們擁有某種可以相互交流的語言和符號系統。”〔5〕“科學話語共同體通過科學分類最終建立了一種統一的、一貫的世界觀或‘真理之完體’……正是在這里,科學的分類體系為五四啟蒙運動提供了思想基礎,在這個運動中,東西方文化沖突問題最終被理解為中國文明與客觀的規則之間的較量,文明沖突也因此被理解為知識沖突。”〔6〕

現代“科學”逐漸轉化為現代“知識”,“知識共同體”的行動最后落實到能引起廣泛關注的文學實踐上,就是新文學/白話文運動。“德先生”又賦予了新文學運動其政治特征。周作人在討論新文學運動功績的時候,也不得不承認新文學運動在政治方面的影響要大于文學方面的影響,“舊派的人,嘆息語體文流行,古文漸衰微了,新派又覺得還不夠白話化方言化,也表示不滿意,但我據我看來,這在文章上正可適用,更重要的乃是政治上的成功,助成國民思想情感的連絡與一致,我們固不必要褒揚新文學運動之發起人,唯其成績在民國政治上實較文學上為尤大,不可不加以承認。”〔7〕正如許多論者所指出的那樣,從《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到《文學革命論》的文學觀念演進,“不論是晚清梁啟超還是‘五四’時期陳獨秀等文學革新運動的倡導者,他們本身都不是純粹職業的文學家,而是從政治領域跨入到文學的領域,是從政治的目的出發來從事文學活動的。他們從政治的目的出發,高度重視文學的社會作用。”〔8〕因此,作為新文化運動重要實踐的新文學從一開始就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政治色彩,最終走向“政治解決”。〔9〕這也是以后部分文學轉向“左翼”,完成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的轉變的重要原因。

對于農村而言,上述轉變的發生要滯后一些。新文化運動是發生在城市的啟蒙運動,其影響力主要是在知識分子中,然后逐漸輻射、滲透到農村。“他們試圖以一種城市文化來改造建構在鄉村經驗之上的具有宗法色彩的傳統文化。”“在啟蒙話語悲壯性的洞燭之下,鄉土作為一個被重新賦予闡釋的所在呈現在知識者面前。在啟蒙意識、平民意識、勞工神圣等諸多意識的規約之下,農民和鄉土既成為認同的對象又成為啟蒙的客體。”〔10〕啟蒙鄉村的迫切愿望,在魯迅的《故鄉》里可以看到。小說開頭對農村破敗景象的描寫是含有深刻寓意的,“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11〕最后,“我”對宏兒和閏土提出希望,“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12〕這段話表面上是對下一代人之間關系的希望,實際上是對鄉村/城市、落后/文明等一系列潛在對立的思考:“我”已經通過現代“知識”走出了農村,而閏土還是農民,下一代的“隔膜”看起來是注定的。所以最后那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其實也是對變革時代中鄉村出路的一種期盼。這種期盼里還隱含著淡淡的惆悵情緒,這便是接下來“鄉土文學”中隨處可見的“鄉愁”。

二、“鄉愁”與田園牧歌的想象建構

在研究“鄉土文學”概念的產生時,學者幾乎無一例外都會引到魯迅的這段話:“蹇先艾敘述過貴州,裴文中關心著榆關,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為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許欽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為《故鄉》,也就是在不知不覺中自招為鄉土文學的作者,不過在還未開手來寫鄉土文學之前,他卻已被故鄉所放逐,生活驅逐他到異地去了……看王魯彥的一部分作品的題材和筆致,似乎也是鄉土文學的作家,但那心情卻和許欽文是兩樣的,許欽文的苦惱是失去了地上的《父親的花園》,他所煩冤的卻是離開了天上的自由的樂土……”〔13〕在這里,魯迅強調的“鄉愁”,是一種失去、離開故土的憂愁。事實上,引發“鄉愁”的緣由是很多的,“盡管描摹原鄉題材的作者背景、年歲有異,懷抱亦自不同,但他們的作品卻共享不少敘事抒情的模式:或緬懷故里風物的純樸固陋、或感嘆現代文明的功利世俗、或追憶童年往事的燦爛多姿、或凸顯村俚人事的奇情異趣。綿亙于其下的,則是時移事往的感傷、有家難歸或懼歸的尷尬,甚或一種盛年不再的隱憂——所謂的‘鄉愁’,亦于焉而起。”〔14〕“故鄉”成為中國新文學書寫中重要的一個主題,在“故鄉”這個空間,鄉土社會變遷中的聚散離合得以展現出來。“但同時‘故鄉’的召喚也極可以視為一有效的政治文化神話,不斷激蕩左右著我們的文學想象。”〔15〕在新文學中,“故鄉”所召喚出的“鄉愁”的文學想象,也在不斷塑造關于鄉土社會的記憶,久而久之,這種記憶也會成為一種知識分子的“農村知識”。

雷蒙·威廉斯在《鄉村與城市》中對鄉村意象的建構過程做過細致的研究。他梳理了英國文學中關于鄉村與城市的種種描述,將它們與社會歷史現實對照后發現,其實并不存在一個沒有剝削、沒有苦難的“鄉村”,這些美好的想象都是經典文學中的意識形態神話,是對真實歷史做出的誤導性的回應。關于鄉村的意象,一直處于變動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基礎——土地財產。鄉村意象常常也包含著復雜的情感,而且與寫作者自身關系很大。在分析哈代小說中透露出來的懷舊情感的復雜性時,雷蒙·威廉斯認為“觀察者堅持使用受過教育的人的方式進行觀察,卻又無法在感情上認同當下受過教育的階級,隨之而來的孤立感會非常嚴重。這并非是穿著城里人衣服的鄉村人感到的不自在,而是被自己的歷史困在了教育和階級之間關系(實際上是智識和同情之間的關系)的普遍危機當中的人所感到的更為重要的壓力——當然這種壓力也有其不自在感和不時迸發的尖刻與懷舊情緒。”〔16〕

雷蒙·威廉斯的分析,對研究中國的“鄉愁”書寫也具有參考意義。最有代表性的是沈從文的《邊城》。其實就現實環境來說,沈從文成長的湘西地區無疑是偏遠而貧困的,“要在這樣一塊窮山惡水間建立一‘世外桃源’般的故鄉,沈從文的野心不可謂不大。化窮鄉為神奇景致,甲邊城于中原之上。沈浪漫激進的寫作姿態往往為他平淡謹約的文字所掩蓋。”〔17〕沈從文從湘西進入城市之后,通過在大學旁聽或報紙等媒介接受現代“知識”,成為“文學青年”①關于“五四”之后“文學青年”的論述可參見姜濤:《從“代際”視角看五四之后“文學青年”的出現》,《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他來北京后最初的作品“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對都市紳士和市民、大學生和教授的嘲諷與調侃,二是對青少年時代在偏遠故鄉度過的兒童生活與軍旅生活的溫馨懷念與追憶。”〔18〕很多研究者將沈從文的早期作品僅僅是視為“練筆之作”,仿佛他的一切準備都是為了最終寫出那篇《邊城》。而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從農村出來的“文學青年”在成為職業文人之后的寫作也與耕種一樣,生存才是首要意義。沈從文在北京時,他的讀者不再是等待“啟蒙”的大眾,更不是生活在“邊城”里的農村人,而是有著文化消費能力的都市讀者。他的創作走向成熟的過程,是錘煉現代寫作技巧的過程,更是一個尋找、迎合讀者期盼的過程。一般說來,作家的早期作品多是講述自我記憶、書寫本能情感的。因此,不是圓熟的田園牧歌的浪漫想象,反倒是最初寫實的尖酸刻薄與惆悵懷舊,最能夠看出一個受城市“知識”感召的農村年輕人的困惑與無奈,這也成為他書寫“鄉愁”的情感動因。不難看出,從魯迅所說的“被故鄉放逐”到沈從文的田園牧歌,現代的“鄉愁”情感其實是農村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面對都市現代性的一種反應/反抗,是一種都市文化的想象建構。

三、激進的現代性:革命與農村“知識”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歷史想象里,與寧靜、保守的“田園牧歌的”中國農村形成對照的是“革命的”中國農村。新文化運動后期進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思潮,很快在中國扎根、壯大。隨著革命思想的傳播和實踐,許多農村的年輕人發生了轉變:“革命了,同工人農民和革命軍的戰士在一起了,我逐漸熟悉他們,他們也逐漸熟悉了我。這時,只是在這時,我才根本地改變了資產階級學校所教給我的那種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感情。這時,拿未曾改造的知識分子和工人農民比較,就覺得知識分子不干凈了,最干凈的還是工人農民,盡管他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還是比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都干凈。”〔19〕對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里的這段話,許多研究者從中讀出的是夸張、不切實際的政治宣傳主張,甚至認為這是對將中國文藝推向災難的“講話”的一個虛假的注腳。那是因為他們僅僅把毛澤東理解為一個成熟的革命家、政治家,而沒有考慮到他本人的成長經驗。要知道,毛澤東和沈從文一樣出身湖南農村,也是被現代“知識”感召而走向城市,還在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北京大學擔任圖書管理員。作為較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的青年人,新文化運動對于他而言,當然不是邊緣輻射那么簡單。但是他在轉向革命后所反思和最終厭棄的,恰恰是新文化運動以來在都市逐漸建構起來的“鄉愁”,他將其命名為“資產階級學校所教給我的那種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感情。”這種激進反應與沈從文的“田園牧歌”書寫一起,形成了中國現代性的想象圖景。

這種想象圖景在《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李家莊的變遷》這些小說里表現得更為直觀:當時的中國被描述為“黑暗的舊社會”,階級矛盾尖銳,被地主剝削而生活困苦的農民只有進行徹底的階級斗爭才能獲得解放。在“土地改革”的實踐中,農村書寫被革命話語所規訓,這種書寫召喚革命意識的方式是制造一個極端“惡”的形象——“地主”。地主的罪惡都源自他們的財富,現代的革命訴求與“為富不仁”的道德判定迅速契合,歸根結底是過多的財富激起了群眾的憤恨,清算他們的財產就是理所當然的。清算地主這個“惡人”的根本目的是農村生產資料的重新分配,特別是窮苦農民,他們獲得了土地,“翻身解放”。

通過“斗地主”“分田地”,鄉土的傳統經濟結構被進一步打破。但是“我國個體農民,特別是在土地改革中新獲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產資料的貧下中農,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貸甚至典讓和出賣土地,產生兩極分化,為了發展生產,興修水利,抗御自然災害,采用農業機械和其他新技術,確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20〕另一方面,優先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必須從農村獲取,特別是糧食的統購統銷,“要想統購更多糧食就必須快速推進合作化”。〔21〕

在意識形態規訓的鄉土書寫里,“合作化”的訴求是通過對傳統的農村“知識”的轉換來完成的。在《創業史》扉頁有兩句話值得注意,一句是“創業難……”,出處是“鄉諺”;另一句是“家業使弟兄們分裂,勞動把一村人團結起來”,出處是“中國農村格言”。這里的并置,雖然有《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強調的“向工農兵學習”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將農村傳統“知識”資源里注入現代“知識”的訴求,進行話語的轉換,即“創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個體的“創家立業”思想,而是集體“共同創業”走向“共產主義”的階級意識。“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22〕這種“教育”不是簡單地為了革命或建設而展開的“動員”,“顯然,所謂的‘動員’并不僅僅是尋求一種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就中國革命而言,更重要的,則是如何讓人民‘當家作主’,也即成為政治主體或者‘國家的主人’,起碼,在敘事層面,這一設想,開始成為一種主要的想象方式。”〔23〕例如,《創業史》就要通過一種全新的“創業”的想象召喚“共同富裕”的政治命題。“創業”最初是梁三的爹的夢想,直到梁三變成了“梁三老漢”,家業還是沒能創起來。到了梁生寶這一代,自然應該緊跟父輩的步伐的,但他卻不顧“創業”的使命,而去忙活生產互助組。在這里,黨的事業與家族的“創業”發生了沖突。而且,在傳統話語體系中,家族“創業”的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作為宣傳“合作化”的小說,便需要處理這個矛盾。在說服梁三老漢時,梁生寶便置換了“創業”的意義:要想真正圖富足,給子孫們創業,就必須由單個家族的“創家立業”走向集體的“共同富裕”。

在革命的訴求下,“創業”一類的鄉土經驗不斷地從鄉間諺語被改造為現代“知識”。接著,“知識”的地緣關系似乎也發生了顛倒:農村不再是城市思想文化的邊緣輻射,而是成為生產革命知識的“大學”,成為都市“知識者”接受教育的地方。農村成為年輕人的“廣闊天地”,在那里他們可以“大有作為”。但是,被注入現代“知識”的“創業”觀念,最終并沒有成功動員農村起來“繼續革命”。“在農村,而且不只在農村,階級是在陌生和欺騙性的旗號下傳播的。它們并未被理解為幽靈般的、抽象的概念,而是以完全的人的方式、以特殊的個體和群體方式、以特定的沖突和斗爭的形式出現的。”〔24〕農村雖然轟轟烈烈的開展了“合作化運動”,但還是發生著“生產力暴動”①“生產力暴動”這一說法來自毛澤東針對1954年底農民因為反對人民公社而故意破壞生產、殺豬宰牛的事件的評論:“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否則生產力會起來暴動,當前農民殺豬宰牛就是生產力暴動。”(《當代中國農業合作化》編輯室:《中國農業合作史資料》,1988年第五期,第4頁。)一類的反抗事件。最終,“人民公社”體制還是宣告結束,成了一段悲壯的歷史。

李楊認為,中國的革命實踐其實是一種“反現代的現代性”,“為什么‘反現代性’是‘現代性’的一個部分,原因就在于無論是西方之內還是西方之外對現代性的反抗都只能采用二元對立的方式進行,而二元對立恰好是現代性的基本邏輯形式。”〔25〕例如,現代主義以“人”對抗“非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社會主義”反對“資本主義”,“事實上,社會主義成為了非西方國家進入現代的一種手段。反抗得越強烈,進入現代的速度就越快捷、越徹底。”〔26〕在這個急速走向現代的過程中,革命話語將“農村”建構成為一個神圣的領域。農村“知識”神話奇妙地變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反現代性的最激進一種實踐。

四、“再顛倒”的農村歷史想象

激進的實踐帶來的創傷使得“改革”變成必然,其后的歷史過程被人們表述為“新時期”,一切進入歷史的轉折之中。《創業史》呼喚的“合作化”建立起來的人民公社體制“經營管理過于集中,分配上存在著嚴重的平均主義傾向,這種體制不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國家對農業的巨大投入,致使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較緩慢。1978年,還有一億多農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27〕在這個邏輯里,“改革”是勢在必行的。在“改革”意識的召喚之下,“勤快人”再次成為被贊揚、羨慕的對象,這意味著“多勞多得”意識的復蘇。未來/城市“知識”是孫少安、孫少平、高加林他們走出農村的動力。“到了90年代,中國文化話語的支配性力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移位,即由鄉村經驗以及黏著于其上的傳統文化的支配性力量轉移到了都市經驗以及黏著于其上的現代觀念的支配性力量上。”〔28〕作為昔日“革命歷史”發生的主要場域,在“后革命”的時代氛圍里,農村的歷史“知識”也成為被顛倒性重述的對象。早在1944年,毛澤東在看完《逼上梁山》后寫給編導者的信中就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臺上(在一切離開人民的舊文學舊藝術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著舞臺,這種歷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面目。”〔29〕這種“顛倒”,造就了“工農兵文藝”。“后革命”時代,作家則通過“再顛倒”開展全新的歷史想象,生產新的農村“知識”。

莫言的《生死疲勞》就是對“土改”后農村歷史進行“再顛倒”的敘述。這種敘述更像是在與兩個文本對話:一個是給了農村“共產主義社會”承諾的《創業史》,一個是給了農村“新時期改革”承諾的《平凡的世界》。《生死疲勞》里設置了一個倔強的“單干戶”藍臉,他以“單干戶”的身份活到了“改革”時代,村民覺得最后還是藍臉的單干路線勝利了。藍臉這樣解釋自己的選擇:“我就是認一個死理:親兄弟都要分家,一群雜姓人,硬捏合到一塊兒,怎么好得了?沒想到,這條死理被我認準了。”〔30〕這與柳青在《創業史》開篇所引的“家業使弟兄們分裂,勞動把一村人團結起來”形成了對照。兩種話語都在處理家庭、社會與生產致富之間的關系。《創業史》竭力讓人相信,既然“家庭”分裂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用共同勞動來“共同創業”;《生死疲勞》則在表明這樣一個事實:既然“家庭”分裂都不可避免,那更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雜姓人”身上了,更不能相信所謂的“大家庭”承諾。這可以看作是《生死疲勞》對《創業史》中“共同創業”承諾的回應。《生死疲勞》對《平凡的世界》所召喚的農村改革的“新時期”美好期許的回應則是借助西門金龍完成的。農村改革后,西門金龍踏上了《平凡的世界》里孫少安那樣的致富征程,卻被老黨員洪泰岳認為是“復辟資本主義”,最終洪泰岳和西門金龍同歸于盡。小說所揭示的農村物質和文化雙重失落的狀況,與“新時期”的美好想象相去甚遠。

《生死疲勞》的敘述者“生來就不尋常。他身體瘦小,腦袋奇大,有極強的記憶力和天才的語言能力。”〔31〕莫言將80年代的“魔幻現實主義”內核揉進一個“生死疲勞,由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的“六道輪回”佛學框架之中,農村歷史在紛繁復雜的變換和反復的揉搓中變形扭曲,愈發不可靠。問題就在于,莫言只能借由這種“不可靠”的敘述才能展現如今的農村歷史想象。農村的歷史敘述在20世紀實際上經歷了被各種話語借用、改寫的過程:40年代被革命話語借用來動員革命,50-70年代被集體主義烏托邦話語借用來動員“合作化”,80年代被“改革”話語拿來召喚“新時期”,到了90年代之后被個人話語“再顛倒”過來瓦解宏大敘事。時至今日,“農村歷史”成為沒有歷史感的歷史,歷史感欠缺之后的茫然、無奈,在《受活》等農村歷史敘事里也很突出,〔32〕整體來看,當下的農村歷史想象呈現出“無力”的狀態。

中國農村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變遷之后似乎又回到了原點,正如《生死疲勞》所表現的那樣:地主還是歷史的敘述者,地主的子孫還是新的富裕階層。因此,在整個社會似乎都要進入“重新開始的19世紀”①參考汪暉的表述:“在這個巨變的時代,我們見證了市場社會如何將教授、醫生、律師、詩人、學者、藝術家、媒體工作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馬克思語),見證了社會主義實踐力圖壓抑的各種社會要素如何破繭而出,成為新秩序的基礎——伴隨20世紀的大幕落下,那些構成‘19世紀’之特征的社會關系重新登場,仿佛從未經歷革命時代的沖擊與改造一般。在這個意義上,‘90年代’與其說是‘歷史的終結’,毋寧更像是‘歷史的重新開始’”。(汪暉:《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紀的終結與90年代》序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第2頁。)的時候,農村同樣也面臨“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問題:“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農村地權改革,實則表現為一種歷史性回歸:從50年代末期以來的社會化或集體性土地經營模式回歸到傳統中國的家庭經營模式。該一模式選擇本旨是為了尋求公正與效率兩大價值目標的有機耦合,短期內確乎實現了農業經濟的迅猛發展;但從長時段考察,家庭承包方式不僅未能引導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轉型,反而加劇了土地的零細化經營事態,最終在強調公正價值的同時,背離了效率價值,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制度性障礙。”〔33〕這也是今天農村破敗、凋敝的一大原因,也是各種歷史實踐之后,知識分子感慨當下在農村“知識無力”的原因。

五、結語:“知識”“有力”的可能

梳理新文化運動以來農村“知識”的脈絡后不難發現:真正讓人感到“無力”的不是“知識”,而是農村的歷史和現實。從新文化運動開始的長達一個世紀的“啟蒙”“革命”“后革命”的輪番實踐,已經讓農村背負了沉重的歷史包袱。城市與鄉村的對立,鄉村內部當下與歷史的對立,日益彰顯。這些對立和田園牧歌式“鄉愁”建構起的記憶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當下關于農村的復雜認知。一個令人尷尬的歷史事實是,在農村,也許從來就沒有一個純粹的“知識就是力量”的時代,“鄉土社會是一個‘生產至上’的社會,生產管理者(官僚階層)和生產者(農民)的地位相對較高,非生產的‘有閑階層’,包括服務性行業的手工業階層,還有商人階層,地位都相對低下……書生這種典型的有閑階層,在中國鄉土社會里卻破例有著暫時較高的地位(有條件的還配書童),那是因為他們正在做官的路上狂奔。尊重讀書人,并不能證明中國鄉土社會對‘知識’本身重視。鄉土社會所重視的‘知識’,屬于經世致用的‘知識’,而不是純粹的‘知識’。常言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千鐘粟’、‘顏如玉’,表明了他們讀書的目的,而不是讀書本身。”〔34〕

在《返鄉筆記》之前,王磊光在一篇質疑賀雪峰的“老人農業有效率”的文章里批評未來的“老農民”也就是今天的“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對土地沒有感情和信心。②王磊光:《老人農業有效率嗎?》(該文首發在當代文化研究網,2013-10-19,http://www.cul-studies.com/index.php?m= content&c=index&a=show&catid=6&id=518,后在《中國鄉村發現》2014年第4期刊載。)這種批評有一定的道理。但值得反思的是,在“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傳統里,在“讀書改變命運”的時代神話里,“博士”這樣的從農村出來的讀書人,可能是比那些打工者更有意識、更決絕地逃離土地的。這種逃離的“歷史”可稱“悠久”,自從農村走入“現代”便已開始。在把農村變為城市工業原料供應地和廉價勞動力輸出地之后,“現代”留給農村的只剩下田園牧歌式的想象。正如前面所揭示的,很長一段時間,“邊城式”的帶有感傷意味的想象成為鄉土文化想象的主流。《平凡的世界》那種在變革的農村現實中尋找力量的傳統現實主義作品,通俗易懂,但是讀者普遍的“勵志型讀法”〔35〕又忽略了小說中的歷史與現實。想象“農村”的方式,面對“農村”的姿態,總要依靠“外來者”的視角展開。很多時候,他們的情感是打上了“鄉愁”烙印的都市情感,支撐著這種情感的是一種現代“知識”想象,而非土地本身。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王博士的《返鄉筆記》只是寫給都市知識分子的《筆記》,是在按照他們預定的想象去“發現農村”,自然而然地,“發現”的情感就是惋惜和同情。王博士敏銳地發現了農村現實與自己“知識”之間的裂縫,卻沒有反思過自己那種被知識分子建構好的“發現鄉村”的視角,他的“觀察”更像是“我的導師王曉明先生在L縣的體驗”的無數注解①王磊光在《老人農業有效率嗎?》中說“農村變成了這樣,正如王曉明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所寫……”,在《跨越百年的追尋:評<晚近黃昏一片云——周錫恩傳>》(《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中也說“在這里,我不禁想起我的導師王曉明教授在2004年寫下的一篇引起學界廣泛討論文章《L縣見聞》……”,王曉明先生的文章參見《底層與關于底層的表述(續)——L縣見聞》(《天涯》2004年第6期)。。王曉明先生正是當年在“新啟蒙無力”之后引領“人文精神討論”的代表人物,“1989年以后,國內的知識分子不得不重新思考他們所經歷的歷史事變,出于環境的壓力和自愿的選擇,大部分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分子放棄了1980年代啟蒙知識分子的方式,通過討論知識規范問題和從事更為專業化的學術研究,明顯地轉向了職業化的知識運作方式……”〔36〕“一些堅持啟蒙主義姿態的人文學者把現實的資本主義化過程所產生的社會問題歸結為抽象的‘人文精神的失落’。他們重新回到向西方和中國的古典哲學,尋找終極關懷和倫理規范,最終把問題落實于以安身立命為目的的個人的道德實踐。”〔37〕顯然,王曉明先生是背負著獨特歷史經驗的另一代人,是帶著人文關懷在言說一個叫做“農村”的空間。而對生于斯長于斯的農村青年來說,“農村”應該是內嵌到他們生命體驗中的。他們應該懂得,真實的農村并不是各種想象所建構的那樣,要么美如天堂、要么慘如地獄,而是自有模樣,并不需要拿著現代“知識”的濾鏡去“再發現”。王磊光特別澄清,他所說的“‘知識無力感’表達的是想為家鄉做點事,卻不能有所為。”〔38〕這其實是近乎本能地把“博士/農村”的關系置換為“知識/愚昧破落”的對立關系。他給自己選定了“知識啟蒙者”的位置,就像雷蒙·威廉斯所說的“被自己的歷史困在了教育和階級之間(實際上是智識和同情之間)”,“知識無力感”就更加強烈。

“無力感”的產生是因為之前對某種力量深信不疑,這種力量的建構,如前所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說“知識就是力量”是一個由現代科學“知識”和文學想象構造出的文化神話,那么“知識改變命運”則是中國農村這三十多年來由家庭、學校乃至社會都在一直精心構筑的社會神話。恢復高考確實改變了很多農村人的命運,“十年寒窗”的苦讀成為相對公平的逃離農村的機會。但當下社會是一個價值多元的社會,人們很難再按照傳統標準來定義“成功”,“讀書人即是精英”的神話早就破產。另一方面,社會階層相對固化,輕松、安穩的上升通道已然對普通階層關閉,“知識改變命運”的難度越來越大。“知識無力感”其實是對“價值多元”“階層固化”的現實的直觀感受。

正如我們需要在百年歷史經驗中理解新文化運動一樣,我們也需要在總體視野里看待農村的“知識”問題。對于今天的現實來說,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隱藏在“知識”背后的“意識”,類似于盧卡奇所說的“變成為意識的對階級歷史地位的感覺”〔39〕的“階級意識”。在歷史總體論被質疑的今天,階級意識的表述、思考都進入了困境,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回到自身,回顧那些籠罩在各種“知識”神話之下的歷史經驗和個人體驗,把這些經驗和體驗置于更大的歷史現實中,確立自己的位置。當年,《人生》里的高加林被人們批評為“背叛了土地”,今天的農村年輕人同高加林當年一樣急切地離開土地,走向建筑工地,走上“富士康”的流水線,走進寫字樓,或者成為研究現代“知識”的博士。在《返鄉筆記》引發的討論中,“無力感”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說明他們的疲憊和無奈是普遍狀態。“知識就是力量”這個神話當初是召喚他們前進的動力,也成為造成他們痛苦的緣由——他們關心的只是如何利用科學“知識”盡快“現代”起來,進而擺脫土地。他們卻沒意識到自己也是農村“知識”的產物,也將在歷史經驗和個人生命體驗基礎上生產出新的“知識”——那才是從內部“有力”起來的最大可能。

〔1〕〔38〕王磊光.《博士返鄉筆記》作者的最后回應〔Z〕.文學報,2015-03-26.

〔2〕成素梅.“知識就是力量”的跨學科反思——現代知識觀的困境及其趨向〔J〕.探索與爭鳴,2014,(11).

〔3〕周林東.培根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三解——兼論弗蘭西斯·培根的宗教觀對其知識觀的影響〔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4〕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J〕.近代史研究,2007,(1).

〔5〕〔6〕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1124-1125,1204-1205.

〔7〕周作人.漢文學的前途〔A〕.鐘淑河.周作人散文全集(第八卷,1938-1943)〔C〕.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85.

〔8〕曠新年.中國現代文學理論批評概念〔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107.

〔9〕羅志田.走向“政治解決”的“中國文藝復興”——五四前后思想文化運動與政治運動的關系〔J〕.近代史研究,1996,(4).

〔10〕高秀芹.文學的中國城鄉〔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5.

〔11〕〔12〕魯迅.故鄉〔A〕.魯迅全集(第一卷)〔C〕.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501,510.

〔13〕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M〕.上海文藝出版社影印本,2003.9-10.

〔14〕〔15〕〔17〕王德威.原鄉神話的追逐者:沈從文、宋澤萊、莫言、李永平〔A〕.想象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C〕.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225,225,228.

〔16〕〔英〕雷蒙·威廉斯.鄉村與城市〔M〕.韓子滿,劉戈,徐珊珊譯.商務印書館,2013.282-283.

〔18〕范家進.現代鄉土小說三家論〔M〕.上海三聯書店,2002.146.

〔19〕毛澤東選集:第三卷〔C〕.人民出版社,1991.851.

〔20〕中國中央文獻室.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Z〕.人民出版社,1983.17.

〔21〕楊繼繩.統購統銷的歷史回顧〔J〕.炎黃春秋,2008,(12).

〔22〕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A〕.毛澤東選集:第四卷〔C〕.人民出版社,1991.1477.

〔23〕蔡翔.革命/敘事.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化想象(1949-1966)〔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76-77.

〔24〕〔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鄭廣懷,張敏譯.譯林出版社,2007.52.

〔25〕〔26〕李楊.抗爭宿命之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1942-1976)〔M〕.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316,321.

〔27〕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C〕.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504.

〔28〕高秀芹.文學的中國城鄉〔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

〔29〕毛澤東.致揚紹萱、齊燕銘信(一九四四年一月九日)〔A〕.毛澤東書信選集〔C〕.人民出版社,1983.222.

〔30〕〔31〕莫言.生死疲勞〔M〕.作家出版社,2012.334,536.

〔32〕吳曉東.中國文學中的鄉土烏托邦及其幻滅〔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33〕劉云生.制度變異與鄉村貧困——中國農村土地利益分配法權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2.18.

〔34〕張檸.土地的黃昏.中國鄉村經驗的微觀權力分析(修訂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212-213.

〔35〕黃平.從“勞動者”到“勞動力”——“勵志型”讀法、改革文學與《平凡的世界》〔A〕.程光煒,楊慶祥.重讀路遙〔C〕.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79.

〔36〕〔37〕汪暉.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A〕.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紀的終結與90年代〔C〕.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59,81.

〔39〕〔匈牙利〕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商務印書館,2009.136.

(責任編輯:鄺彩云)

I206;C912.82

A

1004-0633(2015)06-136-8

2015-07-16

李強,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100871

猜你喜歡
歷史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提高農村小學習作講評的幾點感悟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48
四好農村路關注每一個人的幸福
中國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28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5月
歷史上的4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亚洲精品视频网|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激情视频综合网|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欧美在线导航| 国产99在线| 欧美啪啪网|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日韩黄色精品|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国产麻豆另类AV|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AV色爱天堂网|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AV在线天堂进入|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色135综合网| 91系列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在线一级毛片| 婷婷六月天激情|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青青操国产视频|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欧美成人国产|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三级|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久久九九热视频|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