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古代環境美學思想之構成論

2015-02-12 16:49:15龍又嘉李天道
天府新論 2015年6期
關鍵詞:美學環境

龍又嘉 李天道

中國古代環境美學思想之構成論

龍又嘉 李天道

中國古代環境美學以天人一體、天人合一、陰陽合一、道法自然等為學理依據,在審美訴求方面推崇“人”與“天”即人與環境的和諧。中國古代環境美學的生存智慧就是解決如何實現齊萬物、一“天人”的問題,即解決“天”與“人”之間,也就是“人”與生存環境、自然環境的如何交相構成的問題。

古代環境美學;“天人”交相構成;一天人;齊萬物

中國古代環境美學總是借助人與生存環境間的審美活動以促使“人”融于天地化育之中,致使人的生存活動詩意化,以沁潤心靈,建構圓融與完美的人生。在中國古代環境美學看來,天人原本是一體、合一的。所謂“天”,即“人”之外的自然萬物。中國古代環境美學思想認為,“人”本身與“天”是共生一類的,自然萬物與“人”一樣,是有生命的,與“人”是相同的、一體的,因而,“人”與自然萬物具有同類性、同構性、相依性、相存性和同一性。這種同類同構、并生為一、相依相存性,應該是“人”與萬物自然的一種“本性”。據此,中國古代環境美學認為,“人”與自然萬物同質同類,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由此出發,就“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而言,不管是“人”的自我意識還是身體,都處于自然環境之中并在其中從事種種活動;“人”與自然環境是相存相依、相親相和的,“人”不是自然環境的主宰者,不能以“人”為中心;“人”在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中感知環境、體驗環境、建構“人”與自然環境的新的構成態,并形成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流動的連續體。因此,自然環境是一個流動、變易的、復雜的多元混合體,而不是由簡單、單純的原生自然物組成。即如當代美國環境美學家阿諾德·柏林特所指出的,環境自然是“人”與“物”的構成,是“一系列感官意識的混合”,是“由一系列體驗構成的體驗鏈”,〔1〕是構成流與體驗流。因此,“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是互動互助、互親互近的,是互為中心、互為主體的關系。作為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的“人”,必然,并且應該對自然環境有所關照,有所作為,而自然環境也必然對此有所感應,有所回饋與回報。換言之,即處于感受的“混合”“構成流”與“體驗鏈”中的自然環境,從來就不是一個與人相分離的外在的環繞之物,而是與人一類并生、一體合一、相依相存、渾然整然的生命體。因此,中國古代環境美學總是把處理好“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問題,解決好人的生存環境,優化人的生存環境,把構建和熙融洽、圓潤祥和的生存環境作為最高審美之維。在中國古代環境美學看來,重生、樂生,體征生生,解決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問題,保持人與自然間的和諧關系,以保障熔鑄光明的人生和還原自由任運的生命狀態,視宇宙自然環境為可居可游的心靈家園,以圓融無礙之心于“天人”交相構成、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中體悟天地大化生生之意乃是人生生命活動與審美活動的最高宗旨〔2〕。

在中國傳統環境美學思想中,處處體現著這種“天人”交感構成的審美意識。可以說,作為傳統環境美學的基本范疇,“陰陽”“太極”既是中國傳統環境美學思想構建“天”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基元,又是其核心思想構成,并影響及傳統環境美學思想的民族特色與本土特色。“陰陽”,即“陰陽”二氣的氤氳聚合、上下升降、清濁剛柔、化化不已,被用以說明“天”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對待、相互感應、相互構成的交相互利、通一共生的存在關系。宇宙萬物是以“陰陽”之“氣”為生命內核,人與自然萬物間也由于生命之氣的作用而互通共感,并由此而呈現為“太極”場,即一種生態場的建構。正由于此,從“陰陽”“太極”等審美范疇與其中所蘊藉的傳統美學思想入手,研究中國古代環境美學之生命意識與心物感應化生構成之審美意識,對準確把握中國環境美學思想的核心內涵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

中國環境美學中的“天人”交相構成意識與其“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論以及生命意識相關。作為中國環境美學的基元與要素,“陰陽”,或謂“陰陽”二氣,是有關宇宙萬物化生化合、聚合生成、交感不息、生生不已的生命動力因子的具象化、物態化表征。“陰陽”二氣間相互依存、交相感應,同時,又相互對立、相反相成。“陰陽”二氣氤氳流轉則表征著天地間大化運行的殊相萬有內核交相對應、交相對待的互動生化特質。即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應該說,“陰”與“陽”就是符指天地間化生萬物的生命元,宇宙天地間是通過“陰陽”二氣聚合氤氳、化生化合,從而構成自然萬物的。即如《周易·系辭下》所指出的:“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對此,孔穎達疏云:“萬物感之,變化而精醇也。”〔3〕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對此解釋說:“夫天地氤氳,萬物化醇,非地之能自生也;男女搆精,萬物化生,非女之能自生也。”“天地氤氳,萬物化醇”中所謂的“氤氳”,即氤氳之氣,為宇宙自然生成的原初生命要素。既然“氣”為天地宇宙生成的生命要素與生命運動的動力因子,“氣”化生萬物,所以說,“陰陽”又符指“天地”,故《周易·序卦》說:“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天地”來自于“陰陽”二氣的氤氳化合,也即“乾坤”二卦的變化,“陰陽”二氣的生化氤氳生成宇宙世界間萬事萬物的種種形態。“氣”之所以氤氳流轉,在于其涵“陰”涵“陽”,“陰陽”相互作用,促成宇宙自然的運行轉動。在中國環境美學思想看來,這種氣化流轉形態的呈現就是“陰陽”氣化生物。這種氣化生物的流程也就是《周易》所謂的“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天地自然、萬事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是氣化氤氳、流轉感應所生成的,都經由“陰氣”與“陽氣”相合,男女媾精而成。生命由“陰陽”之氣原始,由此激蕩,由此而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周易》明確提出,生命起源于“氣”。這個“氣”是宇宙天地、自然萬物間生命流的動力所在。而所謂“化醇”就是變化而精醇。天地是氤氳之氣的交感而生成的。因此,氤氳之氣是天地之元,萬物皆化源于此。天為陽,地為陰,天地交感,陰陽激蕩,則呈現為氤氳之態。之所以說“天地氤氳”,旨在突出“氤氳”的構成態勢本始于宇宙氣化,為“氣化”的生動呈現,也是天地宇宙間生命流的生動呈現。《黃帝內經·素問》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4〕又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5〕就是進一步強調“氣”是生命的基元,是“人”之根本。《周易》認為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生成的,這就叫“陰陽”“氣化”。《周易》用一太極高度濃縮了這一“陰陽”“氣化”的流程,形象生動地表明,“自然之道、人事之理、生命之則,都是陰陽互補互動”,〔6〕宇宙萬物間的生命運動都是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致,所以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說“陰陽”是萬事萬物的化生化合之“道”。人是自然天地“生生”化育之物。“生生”乃是“陰陽”二氣氤氳轉換與構成宇宙間自然萬物的韻律性的呈現。“陰陽”二氣氤氳聚合,化育、生成萬物,創生生命,豐富生命與充實生命,并且使生命共同體趨于“和”的動態的、韻律性的生意流轉軌跡。《淮南子·泰族訓》說得好:“天地所包,陰陽所嘔,雨露所濡,化生萬物。”〔7〕作為生命的存在活力,作為生命共同體之源,自然天地之“氣”化生化育著包括“人”在內的萬物自然,濡化著其生命節律,張揚著其“生生不已”的生命精神,彰顯著生命的魅力。在中國古代環境美學思想中,“陰陽”之“氣”總是表征著一種生命精神,而這種生命精神又激活了“天人”之間,即“人”與自然間的生態關系以及生命的互動、轉化,從而使“人”走進生態審美的至高境域。

在中國環境美學思想看來,“陰陽”二氣的基本特征是互易互化、互依互成、互藏互寓、互根互用的,二氣中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換言之,即“陰陽”二氣無論哪一方都蘊藉著另一方的基元,即陰中蘊陽,陽中涵陰,“陰陽”二氣互有互惠、互助互存。因此,“陰陽”二氣互藏又稱“陰陽互寓”“陰陽互涵”“陰陽互根”“陰陽互用”。所謂“陰陽互用”,即生成與促進宇宙間自然萬物發展的“陰陽”二氣間始終是相互依存和相互為用的。而“陰陽互根”,則是指表面上相互對立的“陰陽”二氣其實質乃是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無論是陰氣還是陽氣,任何一方都必須以相對的一方為存在的基礎。“陰陽”二氣具有相互資生、相互促進和相互助長的關系。“陰陽”二氣之所以互存互生,是因為“陰陽”二氣本身就互根互本,在此基礎上,“陰陽”二氣始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相交相感、互消互長、相互轉化,由此,以生成宇宙間包括“人”在內的萬事萬物。而“陰陽”二氣的氤氳聚合則是宇宙萬有流衍化生的活力所在,也正因為此,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才都蘊藉著“陰”與“陽”兩種不同的屬性,并且“陰陽”兩種屬性又是相互轉化的。也就是說,此事物或現象盡管呈現為“陰”性,但其中卻蘊藉有“陽”性成分;彼事物或現象盡管呈現為“陽”性,但其實質上又蘊藉有“陰”性成分。對此《類經·運氣類》說得好:“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此陰陽互藏之道。”“陰”中有“陽”,“陽”中蘊藉“陰”,“陰陽”二氣互蘊互藏。這種思想源于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以及對其中所蘊藉的生命奧妙的領悟。作為生命活力之源,“陰陽”二氣本以相互對待而言,如天為陽,地為陰,但天地相互交應;上為陽,下為陰,但上中有下,下中寓上,此即所謂陰中有陽,陽中寓陰。誠如《春秋繁露·陽尊陰卑》所指出的:“陰之中亦相為陰,陽之中亦相為陽。諸在上者皆為其下陽,諸在其下者皆為其上陰。”〔8〕不僅如此,宇宙萬物、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分陰分陽,陰中寓陽,陽中藏陰。《周易》將這些表征著生命活力意義的現象用帶有哲學意味的八卦卦象符號來表達,則水應坎符,火應離符。坎符屬陰,但內寓陽爻;離符屬陽,則內含陰爻。這表征著水中有火,火中有水,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由此可見,“陰陽”二氣的互藏互寓實為古代哲人的一種樸素的生命觀與自然觀。中國古代哲人認為,“氣”乃是自然萬物構成的生命本原。“氣”分“陰陽”,以生成天地。即所謂“清陽者薄靡而為天,濁陰者凝滯而為地”〔9〕(《天文訓》)。“天”為“陽”,其內蘊藉有“地陰”之氣;“地”為“陰”,其內涵容有“天陽”之氣。世界萬物、天地自然、人類社會、世間一切,都是“陰陽”二氣氤氳激蕩、相交相感,化生化合、凝聚而成。同時,包括“人”在內的萬有自然萬物,其所稟受的“陰陽”之氣是有差異的,有多有少,有清有濁,有剛有柔,陰陽多少的不同,所呈現出來的性質也有差別,表現出不同的狀況、色澤、形態、動靜等屬性。正如《春秋繁露·基義》所指出的:“物莫無合,而合各有陰陽。陽兼于陰,陰兼于陽。”〔10〕“陰陽”屬性對宇宙間萬事萬物有非常大的作用。一般而言,所謂“陰陽”,不是對等的、絕對的,由此,又有“真陰”“真陽”之說,陰中之陽為“真陽”,陽中之陰為“真陰”。由于“陰陽”中的這種屬性對自然萬有的生長、發展和變化有著極其重要的調控作用,故有人又稱“真陽”為“陽根”,稱“真陰”為“陰根”,意指陰性事物或現象的發展變化以“真陽”為其根,受“真陽”的調節;陽性事物或現象的發展變化以“真陰”為其根,受“真陰”的控制。“天氣”之所以能降,“地氣”之所以能升,因為“天者親下”“地者親下”。也就是說,盡管“天氣”居上,但是由于其內蘊藉有“地之陰氣”,即“陽”中有“陰”,表征出一種“親下”的態勢,因此,“天氣”受所蘊藉的“地之陰氣”的作用,下沉于地;“地氣”盡管在下,但由于其內蘊藉“天之陽氣”,“陰”中有“陽”,表征出一種“親上”的態勢,所以“地氣”有上升于天的現象。陰升陽降而致天地“陰陽”二氣氤氳交感的內在動力機制在于“陰陽”二氣的互藏互寓之道。由于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因而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天地“陰陽”二氣氤氳合和,云施雨作。“陰陽”二氣互藏而相交相濟,維持著自然萬物間生命運動的協調平衡,穩定有序。

(二)

中國古代環境美學“天人”交相構成論建構在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生成與發展離不開“陰陽”二氣自然交感、本然化生的學理依據之上。由此,中國環境美學思想確立了一種極具本土特色的“陰陽”交感構成的自然審美意識。這種自然審美意識既可以生動地表明宇宙間包括人在內的萬有生命的生成與構成流程,也可以體現人與自然萬物都為氣化生成,和天地自然一氣相通,人是萬物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萬物交感相應,自其所自、然其所然,和諧共處的關系。因此,莊子強調指出:“通天下一氣也。”“氣”是萬物的生命力基元,是自然萬物周流運轉、交通不息的活力所在。所謂“天地和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天地”“陰陽”和其所和、接其所接、交其所交、感其所感,其間的相和相接、相交相感是萬物化生的根本活力。這中間所謂的相“和”、相“接”、相“感”等都離不開“陰”與“陽”的聚合氤氳。分“陰”分“陽”、為“陰”為“陽”,是自然萬物本身的本質屬性,自然萬物本身就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的生命機制。因此,又可以說天地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乃是萬物生成和生生不已的動力。

萬物是“氣”聚而生,“氣”散而亡。宇宙間天地自然包括人類,都由“氣”所構成。“氣”氤氳聚散、化分化合,為生命的動力,是生命活力的源泉,同時,也是個體生命間認同的中介。“氣”在“天”與“人”之間激蕩氤氳,既是“天人”相通的中介,也是“天人”間相感相應,生生不已,循環往復的活力所在。“陰陽”二氣相消相長,以維系生命,激活生命。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感化生成,包括天地、男女、上下、光色等,都以“陰陽”二氣這兩種天地原初之“氣”、原始之活力為自然萬物化生化合的基元,因其感化激蕩、轉化相長而生成。此即葛洪在《抱樸子》中所謂的“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于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陰陽”二氣是天地萬物得以“生”的要素。

正由于此,在中國環境美學思想中,“陰陽”符號又表征為“天人”間的和諧相處。“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為“陽”,“地”為“陰”,“天”“人”間是相互感應的,“天”是可以與“人”發生交感互應關系的存在;“天”就是“自然”。“天人”交感為一,以回歸到天人一體。“人”和“天”,即人與自然,就其原初意義看,是相通為一的,這也是自然而然的,因此,所有的“人事”都應當順乎自然,然其所然,自其所自,以回歸原初,促進人與自然間的一體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強調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中庸》也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11〕“誠”為“天”的原初本性,“人”只要發揚“誠”的德性,誠其所誠,真實無妄,即可與“天”一致。“天人”原本一體,所以,“人”與“自然”要合一歸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天人雖然能夠互相感應,但是互不干涉。天人合一注重的是天和人的統一性和整體性,比天人感應的程度更深。

應該說,“天道”“地道”“人道”相通合一,從思想深度上提升了中國環境美學所謂的“天人”交相構成論。《周易·謙卦·彖辭》云:“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12〕這里就提出“天道”“地道”“人道”。“天道”光明普照大地,毫無私欲地滋生、周濟萬物,“地道”德厚而容納、長養萬物而運行不息。“天道”“地道”“人道”的運行原則是,“天道”必然要虧損過于盈滿,而增益謙虛的;“地道”必然是變動盈滿,而流入謙下的;“人道”是厭惡滿盈,而愛好謙退的。“天道”“地道”和“人道”相通相合、相交相感、誠心仁厚、相互善待、心地仁愛,品質淳厚,相互以誠相待、以誠相報乃是“道”的核心和本源。“天、地、人”交感融通就是“人”與“天”合之道、“人”與“事”濟之理和達成社會和諧審美域的基礎。中國古代環境美學思想的核心就是“天人”感應、相合。這也就是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同時,“天道”“地道”“人道”之間是相對存在,并不是毫不相干、彼此獨立的,而是相通相濟、相互依存的。并且三者的關系不是等距的,“地道”在“天道”與“人道”之間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當然,比較而言,“地道”與“天道”間的關系尤為緊密,幾乎連為一體,故可合稱“天地之道”。“天道”與“地道”相通為一,此即所謂“天覆地載”。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天覆地載,物數號萬,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遺,豈人力也哉。”宇宙天地容納萬物,由此也衍生出“人事”與“人情”的紛繁復雜。天地萬有,包括“人事”與“人情”,都遵循與效法著自其所自、然其所然的原則,互相影響派生出世界萬相而無所遺缺,這當然是人力所不能比的。“人事”與“人情”,即“人力”必須遵循“天道”與“地道”,要相互配合,以實現“天人”間的和諧共一。“天人”一體共存的關系是自然而然的,像天覆蓋萬物,地承受一切一樣的自然。“天”融通“地”,澤生萬物,“天”包孕“地”和萬物,“地”和“物”則承載、承受“天道”,就是接受上天的賦予,故“地道”與“天道”相通同一。就此意義看,“地道”即“天道”,而“天地之道”則可以簡稱“天道”。“地道”設若與“天道”剝離,或者說是刻意與“天道”拉開距離,那么“地道”則將不復存在,所以說“天道”破,“地道”即破。正因為“天道”賦予“地道”,“地道”下啟“人道”,或者說,“天地之道”共同開啟“人道”,所以“人道”歸根結底其實就是“天道”,即“天命”。“天道”破則“地道”破,“地道”破則“人道”毀,絕無可能“天道”雖破,“地道”或“人道”卻能獨存的道理。“天道”是宇宙自然的統領,“地道”是“天道”的承載,“人道”則是“天地之道”,即“天道”的體現。“天道”即是“天命”“天理”,“人道”既然稟受“天道”,“人道”也一樣是“天命”“天理”,所以,“人道”“人事”與“人情”也要符合“天理”。這應該就是中國古代環境美學思想的精華所在。

在中國古代環境美學思想看來,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有“天道”“地道”和“人道”包含在內,而且這三種東西是共生共存的,特別是“天地”,其原初就合為一體,密不可分,天地合德,共同化育宇宙間包括人在內的萬事萬物。所謂的“天道”“人道”“地道”的相通相合,即由此所符指的天地萬物及人類社會,無非“天文”“地理”“人事”三者間的關系,對應的即“天道”“地勢”“人倫”。天地人和,自然就是應天道、順地勢、通人倫,及其原初“天人一體”之域的渾然天成。天地人和即宇宙自然間萬物相生相依、共存共榮。“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凡物。雖然一切事物都是由元氣所產生,由元氣所組成,但形體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說,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氣,分為三體,各有自始祖。形體有三名,天、地、人。構成“天”的“元氣”,又稱之為“太陽”;構成“地”的“元氣”則稱之為“太陰”;構成“人”的“元氣”,稱之為“中和”。名稱盡管不同,但都生成于“元氣”,所以說“天、地、人”是相融相通的。正是由于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由“元氣”生成,并且由“元氣”融通,因此,《周易·系辭上》強調指出:“《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這里所提出的“三材”,即“天、地、人”。“天、地、人”融通化合,即這里所謂的“三材之道”。

(三)

在中國環境美學思想中,“三材之道”又被稱之“三極之道”,實際上,就是“天、地、人”之“道”。所謂“天道”,就字面含義看,即“天”的化生變易規律。宇宙自然、天地萬物必有其化生化合的運行規則,或者說是生成與發展的流程,這就是“天道”。“天道”與“人道”一致,但又需以“天道”為本。“人道”與人世間的“人事”相關,“天道”和“人事”是交感互應、相關相切、相互印證的。“天道”的表征是“天象”,“天象”的不同及其異常,預示著人的善惡與人間禍福。所謂“天道”自然,自其所自,然其所然,不強迫,不強加干預,是其所是,自然而然,是中國古代環境美學思想所主張的一種審美態度。“天道”自然,與“天道”相合為一則是中國古代環境美學思想所推崇的審美活動中需要達成的極高境域。

如所周知,中國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在于其具有開放性與兼容性。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總是在保持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兼容并收,融合與吸收其他優秀文明成果,以增進自身文化的繁榮。其中,農耕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受此影響,中國人極為崇尚“天道”,敬畏天命,推崇自然,熱愛土地。體現在環境美學思想方面,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上,崇尚自然,“畏天知命”,認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孔子曾經總結自己的一生,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3〕(《為政第二》)在孔子看來,“人”應該有“三畏”,即所謂“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14〕(《季氏第十六》)強調對“天命”的崇尚,認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在孔子看來,整部《周易》所要闡明的道理就是“天命”,所謂“‘易’道”,其核心思想即“天人合一”的“天道”觀。所以說,“天命”,即“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無論是春夏秋冬“四時”的交替,還是宇宙間自然萬物的生生不已,都是“自然而然”的。這“自然而然”的“天命”,應該涉及到“天道”“地道”“人道”與“四時之變”的核心要義,可以說,“天命”自然,生動地表述了宇宙間萬事萬物,以及人與自然周遍運行的生化態勢。這就是“‘易’道”的實質。所以朱熹在闡明“天命”時,就認為“天命”是指“天道之流行而賦于物者”。〔15〕既然“天命”就是指宇宙間萬事萬物,或者說是“天、地、人”生化運行的自然規律,那么“知天命”就是對這種“天地人”之間運行的自其所自、是其所是自然規律的悟解。認真說來,體悟“天命”、認知“天命”并非易事,能夠體悟,進而了知,當然就是人世間的一件至美至善的作為,為君子之美德了。堅持自身抉擇取舍的自由,萬事萬物莫非心也,與天地自然一心,萬理完具;宇宙萬有繁富多樣,莫非在我,萬化我出,宇宙在我。就此意義看,審美活動中,自然任心,隨意天然,隨處都可以體認天理,無論是自然境界還是生活境界,只要“盡心”“任心”,就可以達成與宇宙萬物生命奧妙的合一,獲得生命的體驗。天“道”本體,自然流行,天地之理與自然之旨互動融合,本然天然,“道”性自然,無論“天道”還是“人道”,其本質屬性都是自然而然的。自其所自,然其所然地存在于天地之間,宇宙間的一切萬物化生流行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因此,審美活動中,審美者必須澄心靜懷,是其所是,如其所如,以與物同體,與“道”翱翔,從而生發出渺遠無限的神思,進而獲得豐富的審美享受。出處語默,咸率乎自然,不受變于俗,然后才可以感受到“天命”的自然流行,以及真機活潑的自然生命境界,進而獲得天地與我為一的真切領悟,與蘊藉于天地萬物中的生命精神自然契合,體悟到天理為我所本有,獲得生命感悟。

崇尚自然、敬畏“天命”,體現為對宇宙間自然萬物自其所自、然其所然的自然生化、悠然運行流程的遵循。天地自然間,如晝夜的交替,四季的代換,春播秋藏,日出日落,花開花謝,萬物的生長是自然而然的,都呈現為一種是其所是的生成態勢。宇宙萬有、大千造化,都是其自身化合而成,是表現出一種化其所化、生其所生的自然流轉性。因此,在處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時,作為與天地萬物一氣相通的“人”,只有順應自然,春耕播種;適應自然,不違天時,才能確保自身,所以君子必然要敬畏“天命”,“樂山樂水”,對自然萬物充滿仁愛之情,仁民愛物,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

〔1〕〔美〕阿諾德·柏林特.環境美學〔M〕.張敏,周雨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0.

〔2〕李天道.中國古代環境美學之學理探源〔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3,(4).

〔3〕〔12〕周易正義〔M〕.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3,78.

〔4〕〔5〕黃帝內經〔M〕.王冰注.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52.

〔6〕劉長明,吳奎彬.和諧假說〔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3,(3).

〔7〕〔9〕張雙棣.淮南子校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2040,245.

〔8〕〔10〕董仲舒.春秋繁露新注〔M〕.曾振宇,傅永聚注.商務印書館,2010.231,260.

〔11〕〔1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1983.18,8.

〔13〕〔14〕程樹德.論語集釋〔M〕.中華書局,1990.70-76,1156.

(責任編輯:鄺彩云)

B2;B83

A

1004-0633(2015)06-144-6

本文系國家社科規劃基金項目“中國古代環境美學思想專題研究”(編號:13AZD029)的階段性成果。

2015-04-23

龍又嘉,四川旅游學院旅游系講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四川成都610100

李天道,文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四川成都610068

猜你喜歡
美學環境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心境
外婆的美學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6
生活美學館
現代裝飾(2019年7期)2019-07-25 07:42:08
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福利在线|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九九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系列| 欧美国产精品拍自|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亚洲第一av网站| 亚洲天堂网视频| 久久特级毛片|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免费在线视频a|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久草美女视频|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青青草原国产|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国产91色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天天综合色网|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欧美成人aⅴ|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欧美91|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国产色伊人| 无码久看视频| 国产亚洲第一页|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在线日本| 日韩毛片基地| 国产特一级毛片| 澳门av无码|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国产91丝袜|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欧美不卡二区|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色综合网址|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欧美视频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日韩午夜伦|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h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第一页亚洲| 片在线无码观看| 亚洲香蕉在线| 国产精品va| 国产97视频在线|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在线免费观看AV|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欧美成一级|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