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結構、制度政策與事件—過程:邊疆政治研究的分析范式

2015-02-12 16:49:15朱金春
天府新論 2015年6期
關鍵詞:制度結構分析

朱金春

結構、制度政策與事件—過程:邊疆政治研究的分析范式

朱金春

邊疆社會的特殊性決定了邊疆政治的特殊形態與運行機制,這也對邊疆政治研究提出了特殊要求,除了進行多學科角度研究之外,還應該注重多范式的分析。結構分析、制度政策分析與事件—過程分析是邊疆政治的主要分析范式,各范式之間在研究對象、研究視角、價值取向、動態與靜態等方面存在區別,但是在研究層次特別是時間維度上相互補充。討論邊疆政治研究的分析范式,將有利于促進邊疆政治研究的科學化與理論化。

邊疆政治;分析范式;結構范式;制度政策范式;事件—過程范式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遼闊邊疆且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有著處理邊疆民族關系的豐富政治實踐,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政策。諸多學者都對此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并展開了深入的探討。但是,這些研究整體上對于具體的實踐關注較多,而進一步的抽象卻顯得不足。在邊疆政治的研究領域內也是如此。本文將從政治學的基本理論出發,從政治活動的主體、事件—過程、制度政策以及政治互動結構等方面的著眼,并借鑒當前已經較為成熟的政治學研究范式,通過對中國邊疆政治實踐的相關表現的總結,試圖呈現邊疆政治的主要研究范式,以求教于方家。

一、邊疆政治的特殊性與邊疆政治研究的特殊要求

何為邊疆政治?雖然關于這一研究主題學術界已經涌現出不少相關成果,但是,對邊疆政治這一核心概念卻沒有形成一個高度概括的明確定義。學者們往往在一般意義上將邊疆與政治結合起來,認為所謂邊疆政治,就是指發生在邊疆地區或者是與邊疆有關的政治形態。吳楚克教授指出“邊疆政治是泛指邊疆區域政治生活,包括政治沿革、理論形態、現行制度、區域法律、行政體制、戰略策略、邊疆防御、邊防部隊等所有政治范疇研究的領域。”〔1〕從他的界定來看,是在廣義上將邊疆政治的結構、制度、政策、活動等都納入這一概念之中,涵蓋了邊疆政治的基本內容。還有一些學者雖然沒有對邊疆政治進行定義,但在研究中將邊疆政治主要界定為圍繞邊疆事件而進行的各主體之間的權力互動。〔2〕上述定義在廣義或者狹義上界定了邊疆政治,而且也指出了邊疆政治所要探討的相關主題,但并沒有明確指出邊疆政治自身的特殊性。筆者認為,只有厘定邊疆政治的特殊性,才能與一般性特別是內地的政治區別開來,并形成一個具有獨特研究對象的領域。周平教授指出在邊疆社會這一特定環境中形成和運行的政治,“與國家核心區的政治具有明顯區別,因而可以界定為“邊疆政治””〔3〕,并認為在政治權威、政治文化、政權體系、中央與地方關系以及治理方式上都與內地有著較大的差別。

邊疆政治的特殊性根植于邊疆社會的特殊性。邊疆不僅僅是指一國的邊緣區域,而且還是不同政治體之間的交接地帶,這就意味著在這一區域國家權力網絡密度較低、影響力也較弱,與此同時還面臨著來自外部的挑戰。邊疆的區域特征就決定了邊疆社會的特殊性,諸如在社會結構、社會權威、政治文化等方面與內地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差異,由此也就決定了邊疆政治的特殊性。就政治形態與運行機制而言,邊疆政治的特殊性主要表現以下三個方面。

(一)政治主體與利益的多元性

由于邊疆處于一國地理與權力控制的邊緣,并且與另一政治體之間有著混雜的交接地帶,因此,相對于內地的政治運行,更多的政治主體被納入了邊疆政治的互動過程,表現出政治主體的多元性。

具體而言,在邊疆政治中,多元主體基本上可以分為上下、內外兩種類型。所謂上下,主要是中央與地方關系,邊疆政治的主體可以簡化為作為代表整體利益的中央政府與具有特殊利益的地方勢力。諸如,近代康藏政治中就涉及到諸多政治主體,諸如“中央與康區關系、中央與西藏關系、西藏與地方政權的關系、康區與其它地方政權之間的關系、藏傳佛教與洋教的關系、國家權力與土司(寺院)等社會政治力量的關系,地方社會政治勢力之間關系,漢藏民族之間的關系等”〔4〕,由此形成了康藏復雜的政治體系與變幻莫測的政治過程。所謂內外,主要是圍繞邊疆政治的國內外勢力。邊疆政治從來不是一個政治體之內的政治活動,而總是有著來自外部的參與者。諸如在近代圍繞西藏問題所形成的內外關系之中,邊疆政治的外部主體主要有俄國、英國等侵略勢力,內部主體主要有中央政府(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等)、地方政府(西藏地方政府、川邊、西康政府)、各種軍閥勢力、宗教勢力等等。在現實的邊疆政治過程中,上下、內外各個主體都表現出自身獨特的利益,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關系,使邊疆政治呈現出復雜且充滿變數的進程。

(二)國家對邊疆實施特殊治理方式與政策

邊疆在空間上的邊緣性與文化上的異質性,促使國家采取一種有別于內地的治理方式。邊疆是邊遠之地,國家權力的延伸與滲透受制于空間距離而成為強弩之末,難以實現強有力的直接控制。邊疆同時又是一個與內地在民族文化上存在差異的異質社會,在社會權威、政治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差異使社會運行呈現與內地不同的邏輯。如果采取類似于內地的治理方式與政策,不但要花費巨大成本而難以取得治理成效,而且還可能會引起激烈的反抗。所以,無論是從治理技術還是從治理的成本——收益考慮,國家傾向于在邊疆實行與內地有差異的、具有彈性的間接治理方式。

在中國歷史上,“因俗而治”成為中央王朝治理邊疆的基本原則,“羈縻之治”是邊疆治理的整體表現。秦漢時期設置“邊郡”或“屬國”,隋唐設立羈縻州縣,元明清實施土司制度,這些制度或者政策允許邊疆少數民族首領根據原有的方式治理本民族,“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禮記·王制》),并不追求邊疆地區與內地的同質化。今天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其實也是差異化治理的一種表現。這種特殊的具有彈性的、差異性的治理方式體現了多民族國家對普遍性理想與現實差異的調和,這必然會對邊疆政治的形態與運行機制產生深刻的影響,從而使得邊疆政治呈現出特殊的實踐邏輯。

(三)邊疆政治呈現了政治體之間的結構性關系

邊疆除了是一國的邊緣區域之外,往往還是兩國或者其他政治體之間的過渡地帶,因此,邊疆社會往往受到兩側政治力量的雙重影響。邊疆雖然同時處在兩個政治體地理上的邊緣,但是,由于雙方在這一區域的競爭性影響,就使其成為政治上事實的中心。拉鐵摩爾將農牧交接的過渡地帶視為“貯存地”,并將之視為理解“草原部落的分裂及統一的循環,和中國朝代的建立與衰亡的循環”〔5〕這一互有差異卻相互影響的歷史循環的關鍵,其原因在于“貯存地”人群不但在兩個社會都獲取利益,同時,也形成了自身的特殊利益,而且還具備對兩者豐富的知識與打交道的策略,所以,歷史上實現了農牧統一的政權往往起源于“貯存地”。拉鐵摩爾亞洲內陸邊疆研究的典范意義就在于以邊疆這一中間過渡地帶為中心,呈現了中原王朝與游牧帝國之間結構性互動,這也給我們展示了邊疆社會的特殊性以及邊疆政治的獨特復雜性。邊疆社會在兩側力量交叉影響之下,其利益傾向與行為邏輯就有著與一般政治力量不同的表現。由此,邊疆政治也就呈現出一種特殊的復雜、多變的形態,其運行機制也是難以以內地的政治過程所比擬。兩側政治體之間的關系往往在其交界的邊疆地帶得到最為敏感的反映,而且,這種反映不僅僅是某些特定事件細節的呈現,其中還隱含著雙方關系的結構性特征。邊疆政治不僅僅是特定區域的政治活動,還呈現著更大范圍的結構性關系。

邊疆政治呈現出諸多特殊性,這也決定了在進行邊疆政治研究時,要跳出一般性政治分析框架,基于邊疆政治的特征而采取具有針對性的研究路徑。在邊疆研究上,學者們已經強調了多學科視角的重要性,主張要從政治學、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多個學科角度來研究邊疆,特別是近代以來所強調要用民族學、人類學的知識與視野來研究邊疆社會。多學科的邊疆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極大推進了人們對于邊疆的認識。可以說,由于邊疆社會整體性與特殊性,多學科交叉是邊疆研究的必然要求。而且,人們也逐漸認識到,傳統邊疆研究的“歷史/政治”〔6〕敘述模式在整體解釋上存在局限性,也認識到實施邊疆治理的前提是要對邊疆社會的構成、運行機制有著清晰的認識。這也預示著以更為多元的角度、更為豐富的層次的可能性與必要性。總之,邊疆政治的特殊性決定了只有運用多學科、多維度、多層次的分析,才能真實地呈現邊疆政治的整體與細節、過程與機制、系統與結構,而其中的關鍵是我們所采取的分析范式。

二、結構、制度政策、事件—過程:邊疆政治的分析范式

政治研究有著不同的面向與旨趣,也就存在著不同的分析層次,這也深刻地體現在邊疆政治研究上。上文所述邊疆政治的特殊性其實也是在不同的分析層次上所體現的獨特性。在政治活動的基本構成中,人作為最為能動的因素,其利益以及由利益所驅動的行為是政治活動最為豐富具體的表現,這些都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呈現出來;人們的政治行為依據一定的規則并且也形塑這些規則,這就是制度政策的形成及其變遷過程;而在更為宏觀的整體上,我們可以發現所有的事件、政策與制度都是內在于一定的結構之中,并同時也對結構發揮著作用。綜合現有邊疆政治相關研究成果以及所采取的研究角度,我們可以看到,對邊疆政治研究也主要是從結構、制度政策、行為等角度展開的,這些研究角度可以提升為基本的分析范式,也就代表了邊疆政治研究的三個層次。

(一)邊疆政治的結構分析

結構往往是表現了人們對某一事實或者現象的整體性認識,所以,其分析必然是整體性的。在結構分析范式之下,中原中心觀視野下所構建的中心—邊緣結構,農牧互競的二元結構,拉鐵摩爾所闡釋的內外邊疆的結構,以及新清史對于滿族在清王朝帝國構造中的重要性的強調,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等等,都是邊疆政治結構分析具有突出代表性的觀點。

結構研究范式往往與功能分析結合在一起,強調社會整體層次與其內部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探討,集中考察結構、功能、分化、同質性和異質性、功能相互依存等一系列的核心內容。諸如農牧互動,就強調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如何相互斗爭又相互依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強調多民族如何在歷史互動中構建出一個統一的中華民族,認為各個民族在這一過程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邊疆政治的結構分析范式的意義在于,“避免了單純‘歷史/政治’化的傳統研究范式……將游牧社會與農耕社會作為彼此互動關聯的部分加以分析,以揭示漢地社會和中國各邊疆地區社會之間互動與整合的復雜歷史過程”〔7〕。邊疆政治的結構分析往往是研究范式突破與創新的結果,是大量基礎研究的提煉以及反思的結果,因此,結構分析范式往往成為其他研究范式的參考框架,規定著相關研究的發展方向。

(二)邊疆政治的制度政策分析

政策與制度是邊疆政治研究的又一重要途徑。可以說,大部分的邊疆政治研究都是以政策與制度作為重點的,諸如對邊疆機構、行政設置、治理政策的研究等。典范如馬大正等編著的《中國邊疆經略史》以及作為分論的《西藏通史》、《北疆通史》、《東北通史》、《西域通史》、《西南通史》莫不是以中央政府治理邊疆的制度與政策為研究重心。其中,《中國邊疆經略史》將自先秦至晚清分設九編,每編著重闡述三個問題:一是各朝各代的邊疆經略,二是各朝各代的邊疆政策,三是各朝各代的邊疆管理機構,是邊疆制度與政策研究的典范。〔8〕對制度與政策分析范式的主要批評有兩點:其一,認為這一分析范式忽視了政治活動主體能動性,局限于對政治機構內部活動和制度政策規定的探討,不能描述邊疆政治重大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更沒有展示各個主體基于利益傾向而互動的實踐行為,難以揭示邊疆政治的真實面貌;其二,認為這一分析范式具有鮮明的立場與強烈的實用主義傾向,國家(中央政府)的視角是這一分析的基本出發點,著重研究邊疆治理制度與政策的成效、利弊以及經驗教訓,忽視邊疆社會的觀點與反應。批評者認為這一分析范式的價值預設與實用傾向遮蔽了對邊疆社會現實的清晰認識。即使如此,對邊疆政治的制度政策分析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是,邊疆社會的反應被納入視野,并成為政策調整的重要參照。

(三)邊疆政治的事件—過程分析

任何政治活動都是具備能動性的多主體互動的表現,而這些基于自身利益的主體間互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事件—過程的方式所呈現的。邊疆政治的事件—過程分析意味著將邊疆政治參與主體的政治行為作為理論分析的基本單位,主張對政治事件的過程進行詳細描述,并揭示其中的權力與利益關系。相對于結構與制度分析,事件—過程分析的情境是具體的、動態的、鮮活的,往往能夠展現或者還原邊疆政治的歷史過程,也可以呈現那些在平常狀態中潛在的、隱藏的甚至不會展現出來的特征。與此同時,事件—過程分析還能發現邊疆政治發展中的偶然因素的作用。在邊疆政治事件發展過程中,各主體的利益處在變動之中,而形勢又變幻莫測,因此,有時純粹是偶然或隨機的因素都有可能改變事件發展的進程。邊疆政治的事件—過程分析范式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其中,學者們用力最多的是近代康藏政治。圍繞康藏關系發生的一系列相互勾連的事件而形成的一段曲折動蕩的邊疆政治過程,以及康藏政治過程中的各主體之間互動所呈現出來的權力與利益關系,是關注的重點。①參見林孝庭:《戰爭、權力與邊疆政治:對1930年代青康藏戰事之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4年第45期;王海兵:《康藏地區的紛爭與角逐1912-193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黃天華:《國家建構與邊疆政治:基于1917-1918年康藏糾紛的考察》,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3期。

三、邊疆政治分析范式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任何范式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論預設,從特定的角度出發,因此,任何一種范式在具有強大的解釋力的同時,也表現出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同時,各個范式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互補充、相互支持的,這就需要我們統觀各個范式,從特定角度出發的同時,也要參照其他分析范式可能的批評與助益。而這需要我們對邊疆政治的各個分析范式進行比較。

(一)研究對象。事件—過程分析所關注的中心是事件及其發展過程,一切參與其中的主體與客體都在考慮之中,著眼于各主體之間的互動過程,并試圖對其中的利益與權力關系進行分析。這一分析范式突顯出了事件發生發展過程中人的主動性、意愿與利益,集中于邊疆政治微觀層次的研究。制度政策分析范式集中研究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以及政府所實施的政策,主要是從國家的角度出發,以探討制度與政策的實施過程與成效。而結構分析則是在一個更大的視野之內審視邊疆政治,它著眼于整體,并試圖發現長時段內存在的規律性特征,致力于將整個圍繞邊疆政治的時空、力量統合在一個分析框架之內。

(二)研究視角。制度政策分析一般是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視角,主要是從國家的角度出發,自上而下研究機構設置、制度創建與政策實施等,往往表現為由單一中心出發的單方向延伸而非上下互動的雙向過程。結構分析采取一種鳥瞰視野,考察一個長時段內各個政治體之間的整體性互動。而事件—過程分析的研究角度則較為靈活,既可以從特定主體的角度出發,也往往采取一種鳥瞰式的視野,特別是后者將參與邊疆政治的各主體及其互動納入其中,追求對事件發生發展過程的全面客觀描述,在敘述結構上是去中心化的。

(三)靜態與動態分析。事件—過程分析著眼于由多主體行動所推動的邊疆政治事件起源、過渡、高潮、衰退、結束的過程,所以,它是對邊疆政治的歷時性動態研究。不僅邊疆政治事件的發展構成一個動態過程,各主體及其利益也是處于變化之中,各自的行為邏輯也是多變的,所以,邊疆政治事件的走向就易于受到諸多偶然與隨機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一種難以預測的前景。制度政策分析集中于制度與政策的出臺、實施等,雖然也有自身發展變遷的過程,但在短時期內來看是靜態的。而結構分析則是在一個長時段過程中可以發現其動態特征,但是這種變化是極其緩慢的,一般在短期之內將之視為一個靜態的結構。總體而言,靜態分析著眼于穩定因素,而動態分析則是關注變化,當然這種區分不是絕對的,而是程度上的。

(四)價值取向。事件—過程分析強調客觀全面的描述,不刻意追求發掘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并不進行決定論或者目的論的推斷,而是承認甚至強調事件之間偶然或隨機的復雜聯系。這樣在價值預設上是中立的,更加接近邊疆政治實踐的真實面目,能夠展示結構分析與制度政策分析無法發現的因素與過程。結構分析也表現出中立的價值取向,只是其視野更為宏大。而制度政策分析則往往表現出一定的價值判斷,集中體現在邊疆政治的制度與政策要維護國家統一與邊疆安全,表現出國家主義取向的價值判斷。

雖然邊疆政治的三種分析范式在以上四個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但三者之間并非涇渭分明,作為認識邊疆政治的不同角度與分析路徑,三者之間存在差異也相互批評,但同時也是相互補充的。

有研究者將結構、制度政策分析范式總和為結構—制度分析,以此與事件—過程分析形成對比。“結構—制度”分析方式是“從宏觀的結構和制度方面來觀察和解釋社會現象的一種分析方法”〔9〕,對其的主要批評在于“結構上的不可見性”〔10〕,也就是在靜態的結構之中事物的諸多特征與相互關聯難以表現出來。而“事件—過程分析則試圖擺脫傳統的結構分析或制度分析方法,從社會的正式結構、組織和制度框架之外,從人們的社會行動所形成的事件與過程之中去把握現實的社會結構與社會過程”,特別是“在過程描述中展現結構和策略的融合,或者說甚至超越了像結構與行動那樣的諸如此類的二分法而達到“辯證”與“綜合”的分析。〔11〕對其主要的批評是,“最大的問題并非是研究方法的不足,而是在對社會的理解上過于片面,即嚴重忽視了社會抽象性的一面”〔12〕,從而大大限制了該范式的解釋力。兩者的差異也體現在對偶然因素的態度上,如果說結構—制度分析是極力排除偶然因素提取一般關系進行抽象化,那么,事件—過程分析則是重視甚至放大了偶然性因素的影響與作用。

事實上,任何角度的分析范式都在參照其他范式所關注的維度,而且也只有將三種范式結合起來,才能獲得對邊疆政治全面且客觀的認識。但問題是,應該如何將之統合起來?筆者認為,邊疆政治的三種分析范式除了在宏微層次上的區分之外,還存在著時間上的重要差異。布羅代爾認為,“歷史學是時段的辯證法,通過時段,也因為有了時段,歷史學才能研究社會,研究社會整體”〔13〕。他將歷史的時間區分為地理時間、社會時間和個體時間,進而表述為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雖然布氏鐘情于長時段的歷史研究,認為短時段內錯綜復雜過程往往使得人們陷入表象,但是,在邊疆政治的分析范式中,應該將三個時段結合起來,在歷史進程與總體結構也就是長時段中把握邊疆政治事件的基本性質,然后才是對政治主體、利益爭奪與權力斗爭互動過程描述,只有這樣,才能理解當時的邊疆政治過程以及事件細節的地位以利益,同樣地,也就可以形成對邊疆政策與制度的客觀認識。特別是邊疆政治的事件—過程分析絕不能僅僅關注事件或者短時段內所發生的事實,對此進行孤立分析,而是將其放置于整體結構與歷史脈絡中,闡釋其地位并發掘其意義,也只有這樣,才能揭示出邊疆政治所呈現的不同政治體之間的結構性關系。

四、結語

中國邊疆政治有著豐富的實踐,邊疆史地研究也有長時間的歷史,但是,在理論方面并沒有取得長足進展,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在于研究角度與層次的單一。正如姚大力先生的評判:“中國自己的邊疆史地學,多側重于討論歷朝中央政府的治邊策略與治邊實踐,而對邊陲社會的回應還缺乏足夠的注意”〔14〕。理論發展總是伴隨著研究角度與方法的創新,只有從宏觀與微觀、動態與靜態、中心與邊緣、功能與結構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才能獲得對邊疆政治的全面而客觀的認識,從而推動邊疆研究的科學化與理論化。

〔1〕吳楚克.中國邊疆政治學〔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53.

〔2〕王海兵.康藏地區的紛爭與角逐(1912-1939)〔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周平.論中國的邊疆政治及邊疆政治研究〔J〕.思想戰線,2014,(1).

〔4〕孫明明.近代康區政治權力體系演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

〔5〕〔美〕拉鐵摩爾.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M〕.唐曉峰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328.

〔6〕袁劍.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邊疆史〔J〕.讀書,2009,(4).

〔7〕朱金春.游牧帝國的歷史循環——兼讀《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與《危險的邊疆:游牧帝國與中國》〔J〕.中國圖書評論,2012,(5).

〔8〕馬大正.中國邊疆經略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9〕〔10〕謝立中.結構-制度分析,還是過程-事件分析?——從多元話語分析的視角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11〕〔12〕李化斗.社會生活中的具體與抽象兼論“過程-事件分析”〔J〕.社會,2011,(2).

〔13〕〔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論歷史〔M〕.劉北成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76.

〔14〕姚大力.西方中國研究的“邊疆范式”:一篇書目式述評〔N〕.文匯報,2001-05-25.

(責任編輯:謝蓮碧)

D0-05

A

1004-0633(2015)06-150-5

本文系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西部次邊疆帶和諧民族關系研究”(編號:14CMZ037)階段性成果。

2015-09-18

朱金春,四川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四川大學社會發展與西部開發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邊疆政治、民族關系。四川成都610064

猜你喜歡
制度結構分析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隱蔽失效適航要求符合性驗證分析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電力系統不平衡分析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24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發展趨勢分析
論《日出》的結構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免费a级毛片视频|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亚洲第一视频网|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毛片免费试看| 欧美成人A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爽爽视频|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av性天堂网|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制服丝袜亚洲|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色综合中文字幕| 最新国产在线|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99在线国产|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 久久福利片| 91国语视频|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午夜小视频在线|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制服丝袜一区|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黄色不卡视频|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欧美日韩成人| 国产理论精品|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一区二区|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浓毛av|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h网站在线播放| 美女免费黄网站|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91精品网站| 天堂成人在线|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亚洲香蕉在线|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亚洲精|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亚洲成a人片|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