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春
摘 要:為了驗證噻呋酰胺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效,特進行了田間藥效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噻呋酰胺對小麥紋枯病有較好的防效,藥后14d最高防效達69.85%,且持效期長;施藥2次和1次的防效無顯著差異。測產結果表明:噻呋酰胺防治對小麥增產效果顯著,其中防治2次的產量最高,達442.73kg/667m2,防治1次產量次之,為426.56kg/667m2,較對照處理分別增產25.44%和20.86%。
關鍵詞:小麥紋枯病;噻呋酰胺;防效試驗
中圖分類號 S4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2-52-02
紋枯病是小麥生產上的常見病害之一。近年來,隨著皖南麥區小麥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小麥紋枯病的發生呈逐年加重趨勢,對小麥產量造成了很大影響。噻呋酰胺是用于防治水稻紋枯病的高效殺菌劑,為明確其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效果,筆者特進行了該藥劑與當地常用殺菌劑的田間防效對比試驗,為該藥劑的進一步推廣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藥劑 240g/L噻呋酰胺懸浮劑(日本日產化學工業株式會社);4.5%井岡·硫酸銅水劑,其中有效成分為井岡霉素4%,硫酸銅0.5%(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5%己唑醇懸浮劑(南京南農農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1.2 試驗田概況 該試驗選擇在宣州區洪林鎮鴿子山村進行。試驗田塊地勢低洼,潮濕,肥力上等,紋枯病發生較重。小麥于2013年10月28日播種,小麥品種為當地主栽品種寧麥13。
1.3 試驗方法 試驗共設5個處理:(1)240g/L噻呋酰胺SC20mL/667m2,拔節期施藥1次;(2)240g/L噻呋酰胺SC20mL/667m2,拔節、孕穗期各施藥1次;(3)4.5%井岡·硫酸銅水劑400倍液,拔節期施藥1次;(4)5%己唑醇懸浮劑100g/667m2,拔節期施藥1次;(5)空白對照(ck)。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每個小區面積67.5m2,隨機區組排列。試驗田塊最后一次施藥后至黃熟期不再施用任何藥劑。施藥方法:采用電動靜電噴霧器在麥苗正面進行常規均勻噴霧,對水750kg/hm2。
1.4 調查方法 試驗采用5點取樣,每點調查20株小麥。施藥前及第2次藥后14d和28d分別調查紋枯病病株率和病情嚴重度,并計算防效;乳熟期調查白穗率:每個小區調查5點,每點調查100穗,調查白穗情況;收割前測產:每小區隨機剪取50穗小麥,帶回實驗室脫粒曬干,計算有效粒數并稱量千粒重;667m2有效穗數調查:每小區選取3個點,每點面積0.25m2(0.5m×0.5m),調查有效穗數,并計算各處理667m2有效穗數。
3 結論與討論
紋枯病是小麥生產中的常見病害之一,隨著皖南麥區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以及南方春夏季節濕潤多雨的氣候條件影響,紋枯病的發生面積及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趨勢。而目前市場上防治小麥紋枯病的農藥品種仍然以井岡霉素及其復配劑為主,隨著農藥的品種單一使用及用藥量的增加,紋枯病的抗性不斷增強。本次試驗結果表明,240g/L噻呋酰胺懸浮劑對小麥紋枯病有較好的防效,且持效期長,對小麥有很好的保產增產效果,且對小麥的生長及發育沒有不良影響,防效明顯優于對照藥劑井岡·硫酸銅和己唑醇。
噻呋酰胺作為一種新型高效殺菌劑,對紋枯病表現出很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長,但由于價格偏高,建議在小麥生產上,一般發病田塊在拔節期使用噻呋酰胺防治一次,即能有效控制紋枯病的發展為害;發生較重田塊,建議噻呋酰胺和井岡霉素或己唑醇交替混合使用。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