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雙雙等
摘 要:該文以安徽科技學院為例,在分析農科高校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提高農科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途徑。提出了優化課程設置,強化實踐教學;積極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實施農科大學生科研創新訓練計劃;強化農科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等提高農科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農科;大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2-100-03
Abstract:Taking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the way of training and improv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Effective measures such as optimize the curriculum,strengthening practice teaching;actively strengthening the outside school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implementing the training plan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strengthening th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were proposed to the way of realization of improv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Key words:Agricultural;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spirit;Practice ability;Cultivation
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業人才,其人才培養的質量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和追求的最高培養目標。著名經濟學家熊彼得(J.A.Schumpeter)早在1912年提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源泉,是經濟發展的促進因素。為此,開展創新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在知識經濟時代有著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建設現代化農業離不開農業科學技術和高素質的農業從業人員,因此,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大學生是擺在農科高等學校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1]。農科大學生創新教育,是指依托相關農業高校的組織管理活動,依靠專業教師的指導幫助,依據學生的興趣,通過各種渠道引導大學生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掌握的相關實踐技能,利用課余時間從事學習、研討、實踐、創造等科技性活動,從而提高大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一種創新型素質教育。
近幾年來,作為應用型農科高等院校安徽科技學院不斷轉變教育理念,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并積極探索培養農科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1 培養農科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意義
培養農科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意義重大,它不但可以長期有效地增強師生員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有利于提升農科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與能力,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更有利于為國家的建設與強大提供應用型人才。
2 現狀分析
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并輸送合格的創新型人才,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單靠學習理論知識與農學專業直接相關的專業基礎理論是遠遠不夠的,創新理念的產生往往受益于對其他專業知識相聯系的知識與無聯系的知識的了解,還受益于將這些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并在實踐的過程中去重新了解并認知。
目前國內農業高校中,盡管約80%農科大學生來自農村,但是大多數不了解農業,對農業生產活動僅有感性認識,缺乏理性認識。同時,農科大學生專業教學中,存在注重理論教學而實踐創新能力不足[2],農科學生對農業學科的前沿動態、農業產業化的政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有關“三農”問題的相關政策及社會需求了解不夠透徹,并且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能力不足,而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水平與環境直接關系到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是農科專業實踐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在學好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將其運用到實踐的一個消化過程[3]。然而,在農科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基本上是依據教學計劃來實施教學工作的,主要是實驗課、課程實習和畢業實習3個方面,一般由教師講授,按指導書上列好的步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這樣做往往容易形成學生“按部就班、走馬觀花、紙上談兵”式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僅影響學生積極性的發揮,導致整體實踐能力參差不齊,而且容易造成學生喪失在實踐環節中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機會,不利于思路開闊,特別是在就業后,無法解決工作中所遇到的專業問題,影響學校的聲譽,甚至給國家發展帶來影響。
3 培養模式的探索
農科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主要來源于學生在學習并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實踐課程的思索,但是,目前國內農科高校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實踐教學環節較為薄弱,影響了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要培養出創新精神與實踐水平較高的學生,要培養出用人單位信得過,“能下去,能留住,能用上,能干好”的四能高級農科人才要注重以下幾方面的探索[4]。
3.1 優化課程設置,強化實踐教學 農科專業大多實踐性較強,許多知識的傳授要在生產實踐環節中完成,因此在實踐教學中要努力走產、學、研一體化的路子,建立多種形式的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樹立“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培養目標。厚基礎,就是使學生具有厚實的知識基礎、廣闊的知識視野和良好的知識結構;寬口徑,就是要根據現代農業科學發展的趨勢,打破傳統專業教育分的過細的狀態,拓寬專業口徑,加強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綜合知識教育,以開闊學生的專業視野,培養導向、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高素質,就是要使培養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厚基礎和寬口徑是高素質的基礎,高素質是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這就需要農科高等院校在制定培養計劃時注重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項方向課、個性拓展課等理論課以及實踐課程幾個方面課程的探索,拋去以往“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模式,同時,加強農科高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強化實踐教學,從根本上增強農科大學生的創新和實踐動手能力[5]。
3.2 積極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 安徽科技學院作為一個應用型農科院校始建于1950年,學生教學實習的農場基本設在校內,隨著學校擴招,學生數量的增加,使得原本較大的實踐基地逐漸規劃到基建建設范疇,實踐教學基地基本無法保證實踐教學要求,為保證實踐教學質量與環境,學校在周邊地區積極主動聯系相關企事業單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通過田間切身實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3 實施農科大學生科研創新訓練計劃 學生科研創新活動是教學互動的延續和深入,參加科研創新活動,可使學生對已掌握的教材知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科研實踐活動是強化學生對知識和技術的應用、培養探索精神和動手能力的有效途徑。作為應用型農業院校,安徽科技學院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學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
3.3.1 組建“科研興趣小組”,引導學生積極申報校級、省級、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課題 安徽科技學院每年都組織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申報校級、省級或者國家級的大學生創新課題,學生在自己興趣和喜好的基礎上,選擇指導教師,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查閱資料、收集信息,了解申報方向最前沿的科研進展情況,學習撰寫項目申報書,進行試驗設計,通過實踐操作,不僅逐漸學會從事研究工作的步驟和方法,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熟練的掌握實驗技能,還能極大地豐富課外知識,開闊眼界。
3.3.2 重視學位論文的設計與撰寫 畢業實習是任何一個高校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必修環節,是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創新精神及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必要環節,同時也是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教師實踐操作能力的重要環節。安徽科技學院在這一過程中積極組織學生和相關指導教師,在三年級要求學生開展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使得學生和指導教師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交流溝通、準備材料、以及及時修正畢業論文實驗設計。實驗完成后,指導教師督促學生及時處理數據,同時在查看大量參考資料的前提下,撰寫畢業論文。既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撰寫水平。
3.3.3 參與教師科研課題 積極引導對科研有興趣的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撰寫科研論文,并公開發表。
不管是申報大學生創新課題,進行畢業論文設計與撰寫,還是參與教師科研課題,都是農科高校為豐富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而搭設的課外創新活動平臺。該平臺不僅可以提高創造性和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科技創新活動,走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道路,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嚴謹求學的治學態度和積極的科學精神。在這個平臺上,學生不再是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的求職者、參與者、探索者,大學生的應變素質、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也就在不斷地解決問題和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培養。
3.4 強化農科高校師資隊伍建設 要培養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學生,就必須具有農科專業較高水平和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師資隊伍。教師不僅要具備創新教學理念和創新精神,而且高校也急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加強教師隊伍創新能力建設,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同時,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互動,逐漸改變農科高校的教學模式,增加學生講課模式,使學生主動參與了解課程知識,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記憶和深入的了解。目前,安徽科技學院引進的青年教師大多是碩士或博士,教育層次有所提高,由于求學期間,他們一直忙于自己的課題,不是特別注重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高校培育的高學歷人才實踐能力較差,田間操作技能較為薄弱,無法滿足農科專業教育中勞動因素的需要[6-7],與現代農業教育中要求培養全方位發展的學生的實際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這就需要青年教師加強自身素質的修養,積極參加社會服務,提高自身實踐技能。
4 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農科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意義重大,全面推進農科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著實提高農科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21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農科高校改革發展的需要,更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科技的需要。農科高校肩負著培養農業創新人才的重任,只有不斷地改革教學,完善制度建設,建立起農科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長效機制,才能培養出符合現代農業建設所需的合格人才。因此,安徽科技學院在重視教師創新能力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讓更多更好的大學生投入到農科研究當中,為國家的農業建設增磚添瓦!
參考文獻
[1]畢建杰,葉寶興,王建華,等.培養農科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5):80-82.
[2]李元元,李正,徐向民.改革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創新型工程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6(23):31-32.
[3]楊天怡,胡新平,嚴薇,等.創新教育與實踐教學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05(23):28-29.
[4]沙洪成,李軟章.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J].繼續教育,2004(3):92-94.
[5]丁紅星.農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索與實踐[J].內江科技,2011(5):82
[6]胡建斌,李建吾.初探農業高校園藝教育與教師的關系[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5):131-132.
[7]隋益虎,陸曉民,張雪平,高青海,李慧敏.園藝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3(5):343-345.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