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向陽
摘 要:介紹了蒙城縣小麥全量還田的主要方式,分析幾種方式的技術路線、技術措施及效果,并提出了秸稈還田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秸稈還田;技術路線;技術措施;試驗效果;蒙城縣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2-90-02
農作物秸稈是一種寶貴的再生資源,具有肥料、燃料、飼料等利用價值。由于受勞動力轉移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大量的農作物秸稈被廢棄或焚燒。不僅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污染了環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蒙城縣人民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在農業科技示范場聯合農技部門連續7a實施秸稈全量還田、板茬直播試驗,大面積示范應用取得成功,并在我縣多鄉鎮、村和農戶中幅射推廣,農機手示范多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我縣機械化還田主要有以下2種模式。
1 小麥秸稈粉碎還田,玉米帶狀直播
在2007年至2011年期間,結合省農機推廣總站《農機化循環技術集成應用試驗》項目在蒙城的實施,農機、農技科技人員合作,根據當時市場上已有的農業機械,首先在農業科技示范場選擇1.33hm2地開展小麥秸稈還田,玉米帶狀播種機械化技術對比試驗,翌年在示范場13.33hm2地和麥豆原種場33.33hm2地全面應用該技術。
1.1 主要技術路線 聯合收割機正常收割小麥→85KW拖拉機配套河南豪豐1.8M秸稈粉碎還田機秸稈粉碎覆蓋還田→85KW拖拉機配套西安產亞奧旋耕施肥播種機帶狀玉米播種并鎮壓。
1.2 主要技術措施 將旋耕施肥播種機調整為玉米播種狀態(將滾筒式鎮壓輪換裝成逐行鎮壓輪,種箱和排種器調整為斗狀種箱和窩眼式玉米排種器,換裝玉米播種管,行數4行,行距60cm,然后,只保留播種和施肥管前4排(8把)旋耕刀,其余旋耕刀全部拆下,改全幅旋耕播種為帶狀旋耕播種,只旋耕播種施肥行,其余地塊保留板茬。
1.3 試驗效果 通過試驗田的測產對比,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應用此技術能夠搶時搶墑播種,且不易倒伏。經過長期連續秸稈還田,蒙城縣農業科技示范場小麥、玉米產量連續提高。示范場田塊由低產田轉變為高產田。據調查,小麥產量由2005年350kg/667m2提高到目前600kg/667m2;玉米產量由2005年400kg/667m2提高到目前650kg/667m2。在示范場施用化肥,提高氮肥利用率 15%,磷肥利用率可提高30%。
2 小麥秸稈粉碎拋撒還田,板茬直播
在應用第一階段技術繼續在科技示范場和麥豆原種場示范應用的同時,結合玉米振興計劃和省總站農機化技術集成應用項目蒙城片區的實施,開展小麥聯合收割機加裝秸稈粉碎拋撒裝置對秸稈進行粉碎拋撒還田,然后應用玉米點播機直接進行開溝、施肥(種)、覆蓋鎮壓等玉米板茬直播技術。
2.1 主要技術路線 小麥聯合收割機加裝秸稈粉碎拋撒裝置收割作業,同時將秸稈粉碎拋撒覆蓋還田(或者小麥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后,拖拉機配套秸稈還田機將小麥秸稈粉碎覆蓋還田)→小四輪拖拉機配套兩行玉米穴播機(或大型拖拉機配套4行玉米穴播機)進行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或者用大型拖拉機配套亞奧旋播機帶狀旋耕、施肥、播種、鎮壓)直接在秸稈粉碎覆蓋的田塊進行玉米板茬直播。
2.2 主要技術措施 首先對甩刀式結構秸稈粉碎裝置和直刀式結構秸稈粉碎裝置的秸稈粉碎拋撒效果、作業效率對比。然后,選定直刀式結構秸稈粉碎裝置,作為小麥秸稈粉碎拋撒還田作業配套裝置,以保證收割機作業時間及效率。除在繼續應用帶狀旋播技術進行板茬直播外,同時在科技示范場和麥豆原種場部分田塊開展玉米穴播機板茬直播技術示范應用。
2.3 試驗效果 應用該技術路線,基本可以解決秸稈焚燒問題。在墑情允許的條件下,板茬直播技術對玉米增產有成效;首先秸稈還田增加了土壤新鮮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由于長期連續秸稈還田,有效地遏制了土壤有機質的下降,并有逐漸回升的明顯趨勢,平均年增加量達0.02%~0.04%。特別是麥秸還田后土壤中的細菌數量增加了;纖維分解菌提高了;放線菌提高了;真菌提高了。微生物數量增加,活動增強,加速了土壤有機質的分解轉化,使土壤供肥能力得到加強。其次,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使土壤耕性變好。秸稈還田后土壤孔隙度增加 4%左右;容重降低0.04~0.11g/cm3;1~3mm團粒結構增加5.8%;土壤水分增加1.1%~3.9%。由于土壤物理性質得到改善,土壤水、肥、氣、熱四性得以很好的協調,滲水能力增強,保墑性能增加,抗旱抗澇的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3 技術應用效果分析
(1)從應用效果看,秸稈粉碎還田后,都能夠直接板茬播種玉米,且苗期苗全苗壯,經過高溫腐化,到秋季收獲時,小麥秸稈幾乎全部腐爛,絲毫不影響秋季耕種。
(2)應用旋播機進行帶狀直播玉米,對土壤墑情適應性較強,土壤含水量大點、小點都能播下去。但排種器是窩眼式結構,不精確播種有株距或大或小和浪費種子現象。
(3)應用玉米穴播機進行精確播種玉米,對于秸稈的拋撒均勻性要求較高,如果粉碎后的秸稈過于集中(有條狀草帶),容易形成擁堵,造成缺苗斷壟現象。(須有人工輔助措施)另外,對于砂姜黑土而言,墑情過干,不易覆土,有亮種現象,墑情過濕,開溝時易形成泥條,也容易出現亮種現象(須搶墑搶時播種)。板茬直播玉米時,小麥割茬高度在18cm以下都可,以15cm左右為最好,既有利于收割機收割,也不影響玉米播種。
(4)在小麥秸稈覆蓋還田后播種玉米時,病蟲害要比焚燒過的田塊發生幾率大,需及時采取噴灑農藥等農藝防治措施。
(5)安裝秸稈粉碎裝置后收割作業,聯合收割機動力小的(特別是狀況老化、喂入量2.0kg左右)較為吃力;而后期(喂入量3.5kg以上)大馬力聯合收割機作業狀況要好得多。另外,安裝秸稈粉碎裝置后,聯合收割機割茬要求過低情況下,其收割作業效率要降低20%~40%。
(6)實施秸稈直接還田技術,具有蓄水、保墑、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減少水土流失,增產增收等功效。據多年試驗顯示,秸稈還田3~9a的地塊:土壤有機質增加1~10g/kg,有效磷增加2~11mg/kg,速效鉀增加15~40mg/kg,土壤容重下降0.01~0.08g/m3,土壤含水量提高3~7個百分點。糧食產量平均增產15~20kg/667m2,甚至更多。節約成本,節省肥料投入、耕作成本在30元/667m2左右。
4 幾點啟示
4.1 機械化水平是前提 目前我縣擁有的各種大型機械如下:小麥聯合收割機5 500臺,拖拉機2 600臺,玉米聯合收獲機1 800臺,玉米播種機1 200臺,旋耕施肥播種機1 800臺。如果小麥玉米全程機械化還需增加以下大型機械:拖拉機2 400臺,玉米聯合收獲機1 200臺,玉米播種機3 800臺,旋耕施肥播種機1 200臺。
4.2 農機農藝融合是基礎 農機化技術創新,農藝措施是有效保障,秸稈還田后田塊易出現苗期缺氮現象,需及時增施氮肥;還田地塊病蟲害較多,在玉米出苗后,3葉期左右防蟲農藝措施要及時;喇叭口期和大田一樣的防蟲措施。
4.3 財政投入是保障 縣政府對秸稈打捆清運、粉碎拋撒、板茬直播、大型拖拉機、玉米聯合收獲機、玉米播種機、旋耕施肥播種機等先進機具給予專項資金補貼,促進農機裝備結構優化、合理配套。
5 結語
秸稈還田和秸稈綜合利用是個系統工程。蒙城縣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今后將繼續加大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力度,開展試驗示范引導、應用新技術,加強農機農藝技術融合,推進小麥、玉米秸稈粉碎還田,實現秸稈綜合利用。相信經過2~3a的努力,蒙城縣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會全面實現。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