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佳妮
關于中國古典舞三大技術技巧的科學訓練探析
文/李佳妮
中國古典舞三大技術技巧即跳躍、旋轉和翻身,是具有明顯傳統文化符號的技術技巧,是融入中國戲曲舞蹈和中國古代舞蹈的部分元素而建立起來的古典舞技術技巧系統。伴隨著藝術的多元追求和藝術的日益大眾化,中國古典舞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古典舞學習者也日益增多。有鑒于此,本文基于中國古典舞三大技術技巧的科學訓練進行探討,旨在有助于舞蹈學習者提升自己的舞蹈能力。
中國古典舞 跳躍 旋轉 翻身 訓練
舞蹈是一項對于技術技巧要求很高的表演藝術,同時基于觀眾對舞蹈審美要求的提高,演員必須具有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技巧才能滿足觀眾藝術審美需求。而對于中國古典舞來說,舞者需要加強三大技術技巧的訓練,即跳躍、旋轉和翻身的訓練,優美的舞姿才能被表演得淋漓盡致。而關于中國古典舞三大技術技巧的訓練,不僅要加強三大技術技巧自身的訓練力度,同時也要強化其輔助性訓練及與三大技術技巧相關的身體素質訓練,唯有如此,中國古典舞的獨特魅力才會彰顯出來。
中國古典舞不僅舞姿、舞韻優美,而且技術技巧獨特,深刻烙印著悠久的傳統文化。而“跳、轉、翻”是技術技巧的簡稱,雖然有著相同的藝術基準和舞動原理,但畢竟跳躍、旋轉和翻身屬于三個相對獨立的技術類別,因而具有不同的表現形態和分類。
1.1 跳躍的形態特點及分類
跳躍主要是吸收傳統戲曲武術中的跳躍方法及具體動作和芭蕾的基礎跳躍部分而逐漸形成跳躍形態體系,基于其形態特點的不同,總體分為基礎跳和舞姿跳兩類,每類又基于不同劃分標準則又有著各自小類,即根據不同幅度和不同技法特點分別分為小跳、中跳、大跳和雙起雙落、雙起單落、單起雙落、單起單落。
基礎跳部分以蹲推起法兒和腳下的推地繃腳為主,具有排斥軀干參與的形態特點,主要包括:單起單落凌空躍、單起雙落擦地小跳、雙起雙落小劈腿跳等。舞姿跳部分以身體主從關系和上下身的交錯配合為主,具有上身軀干參與的形態特點,主要包括:掖腿小跳、射雁小跳、斜探海跳的舞姿小跳;燕式跳、劈腿跳、端腿跳等的舞姿中跳;大射燕跳、撩腿越、飛天跳等的舞姿大跳。
1.2 旋轉的形態特點及分類
旋轉是基于人體圍繞某個點或軸所進行的圓周運動,并分為直立轉、舞姿轉和復合轉三類。具體而言,直立轉是旋轉的基礎,分為原地直立轉和行進直立轉,前者是基于身體直立和軀干獨自進行的原地轉,采取蹲推的用力法;后者是基于身體重心的交換和移動而形成的旋轉。舞姿轉是通過四肢與軀干的變化即身法與動勢連接而形成的旋轉,根據舞姿幅度大小分為小舞姿轉和大舞姿轉。復合轉是單一旋轉技巧的復合形式,分為一次性復合旋轉和二次性復合旋轉。
1.3 翻身的形態特點及分類
翻身是軀干、頭部、上肢沿著縱軸翻轉而成的圓周運動,其形態特點為骨盆是翻轉運動軸心,手臂走立圓路線并與地面呈垂直角度。根據不同重心劃分為單腳重心翻身訓練、雙腳重心翻身訓練和移動重心翻身訓練,其中單腳重心翻身訓練分為點步翻身和吸腿翻身,雙腳重心翻身訓練分為踏步翻身和矮翻身,移動重心翻身訓練主要指向串翻身。
2.1 跳躍訓練的特點
跳躍遵循準備、起跳、空中舞姿和落地緩沖的過程進行針對性訓練,其中,準備主要是基于起跳進行蹲或特定舞步訓練,而其訓練核心是引導學生掌握好蹲的幅度或舞步步幅,并因不同的跳躍種類而有著不同的訓練要求;起跳原理是基于利用肌肉內的彈性和整個身體形狀的改變而獲得向上加速度,是雙腳著地到腳離地的動作細化,而其訓練核心是引導學生做好髖、膝、踝關節蹲的深度和肌肉蹬伸的拉力角度,蹲要做到兩腳、兩腿的正確開度,從大腿開始,上身始終保持挺直,使得胯、膝蓋和腳尖保持一條直線,達到腹部、腰和背肌收緊效果;空中舞姿主要強調手臂與身體的配合或兩腿配合,訓練核心是引導學生對于身體平衡的把握;落地緩沖是基于對空中動作完成后的著地動作處理,訓練核心是引導學生做到輕盈落地和干凈利落落地。
2.2 旋轉訓練的特點
基于軀干舞姿標準劃分,可將旋轉分為直立旋轉、幅度旋轉、俯仰、擰傾的旋轉,在其技巧訓練時關注以下要點:一是重心的把握。身體旋轉是基于重心的穩定才能完成系列舞蹈動作,舞者如若未能對重心達到熟練把握程度,旋轉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直立旋轉為旋轉的基礎,掌握好直立旋轉,才能練好“射燕轉”、“大掖步轉”、“云手轉”對旋轉的動作幅度要求。二是腰背保持直立。腰背直立才能對腰背有足夠控制力,使得舞者集中力量于腳步的移動上,這就需要加強腹背肌的訓練,做到收腹、立腰、沉肩、肩、骨盆在動作中保持在一個垂直線上,謹防上身出現“太松”問題。三是身體的協調性。協調主要是對于上下身、手臂與身體、頭部與身體配合而言的,如斜探海轉(舞姿幅度要求大)是基于“螺旋式”的擰身、旁提、敞胸的身體旋轉,特別強調身體協調的到位。
2.3 翻身訓練的特點
翻身訓練主要是針對基礎翻身、移動翻身和舞姿翻身而進行,并有其各自不同的訓練特點:首先對其基礎翻身訓練而言,基礎翻身是所有翻身的基礎,主要包括吸腿翻身、點步翻身和踏步翻身。其中,吸腿翻身訓練做到兩個穩定和一個保持即可,兩個穩定系指重心穩定和胯的穩定,一個保持系指好的吸腿姿態保持;點步翻身訓練主要做好高半腳尖,即提的能力和傾斜狀態下的半腳尖能力訓練、胯的穩定訓練、旁腰的訓練;踏步翻身訓練要求上身保持一定高度同時后腰頂胯,胳膊路線要圓。其次是對其移動翻身訓練而言,主要是串翻身和移動踏步翻身,兩者訓練要求基本一致,都是以胯和肩帶動腰做翻身,上身保持高度,兩腿交換起跳,頭看行進方向的前方并使得手臂與翻身行進方向保持一條線,當腳掌著地同時略抬小腿;有所不同的是,移動踏步翻身還要注意在連接上做好上步與手臂的協調配合。最后是對其舞姿翻身訓練而言,主要包括探海翻身和反跨腿翻身,其中探海翻身過程要注意與呼吸感覺、身法韻律相配合;反跨腿翻身要求上身保持傾斜狀態,提胯與主力腿保持垂直。
3.1 三大技術技巧的輔助性訓練
在古典舞訓練的課程中,技巧訓練課的時間安排畢竟有限,而舞者表演所要求的身體素質卻很高,這就有待于舞者進行輔助性訓練,即基于力量、柔韌性和協調性等予以針對性的訓練,以便提升身體素質。
目前,舞蹈訓練常見的輔助訓練形式是早晚功,主要是進行腹背肌訓練、骨盆部肌群訓練及其深層小肌肉訓練,所運用的訓練方法有:普拉提對身體中段的訓練應用(主要是基于局部穩定肌群和綜合運動肌群所涉及的“腰椎—骨盆—髖系統—軀干”肌群訓練)、瑞士球對核心訓練的應用(主要是基于核心部位的肌肉協作訓練,如使用屈腿舉球、跪地前伸等動作進行前部核心訓練)、綜合性器械對核心訓練的應用(主要是利用彈力帶、小蹦床、平衡板等器械進行核心穩定性的訓練),當然還有其他輔助訓練方法,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3.2 三大技術技巧相關的身體素質訓練
三大技術技巧訓練主要是對身體的柔韌性、穩定性、平衡性等進行強化訓練,以便開掘人體最大潛能。首先,就其“跳”與身體素質而言,起跳要求舞者具有快速的爆發力和強大的腿部肌肉力及上半身的控制力;其次,就其“轉”與身體素質而言,旋轉要求舞者具有良好的腰背能力,即中段的控制力,直立重心和主力腿的支撐能力;最后,就其“翻”與身體素質而言,翻身要求舞者具有很好的協調配合能力和中段的控制力及穩定性。
中國古典舞三大技術技巧訓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較長的時間鍛煉才能使得跳躍、旋轉和翻身有長足進步,從而適應欣賞者對舞蹈審美的需求。同時,古典舞訓練要針對學習者的弱項進行強化訓練,以便全面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實現高效的訓練效果。
[1]金浩.試論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訓練與發展[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0(4):40—43.
[2]周威.論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審美、訓練和應用[J].時代教育.2013(6):6.
[3]王鵬程.淺析中國古典舞“翻身”[J].藝術教育.2014(8):106—107.
[4]余蓉. 古典舞基本功的組合訓練分析[J].大舞臺.2014(9):170—171.
(責任編輯 霍 閩)
(本文系沈陽音樂學院院級科研立項,項目編號:2013KYL054)
李佳妮(—)女,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