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匡 祎
論我國民族歌劇與民族聲樂教學的互動
文/匡 祎
我國民族歌劇藝術始終與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二者相輔相成,一直保持著良好的互動。在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我們需要將民族歌劇藝術與我們的民族聲樂教學有效地結合在一起,理清現實存在的問題,樹立正確觀念,加強民族歌劇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民族歌劇演唱能力,專業教學也應具有更高的針對性,這樣使二者繼續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才能建立起具有完整、成熟藝術架構與藝術形態的民族聲樂學派。
民族聲樂 民族歌劇 互動 教學 理論 表演
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是較為寬泛的概念,廣義上包括我國傳統民族聲樂及近現代以來在傳統民族聲樂基礎上,融合了現代聲樂藝術的理念和方法上衍生和發展起來的現代民族聲樂藝術。而從狹義上來講,在當前的民族聲樂領域通常則指我國的現代民族聲樂藝術。我國的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在中國音樂學院及沈陽音樂學院一批民族聲樂教育家的倡導和推動下,其開始作為一門獨立的聲樂學科正式進入我國的高等音樂教育體系。數十年來,我國高等民族聲樂教育為我國藝術舞臺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民族聲樂人才,成為當之無愧的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進步和發展的“發動機”和“動力源”。可以說,我國的高等民族聲樂教育既是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誕生的肇端,同時也是其繼續進步和發展的根本保證。
歌劇是所有表演類藝術中最具綜合性的藝術門類,同時也以其高規格的藝術價值和藝術魅力得到世人的廣泛認可和喜愛。歌劇作為一門外來藝術形式進入我國的時間較晚,始于20世紀初期。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歌劇藝術取得了長足進步和發展。我國一代又一代音樂人以極大的熱情創作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歌劇劇目,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以《江姐》《白毛女》為代表的“新歌劇”風格,再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的以《傷逝》《原野》《楚霸王》為代表的極具民族性與現代意識、理念及風格的現代原創民族歌劇。而其最可貴之處就在于無論是各個時期的作曲家還是每部不同類型及風格的歌劇,都做到了緊緊圍繞民族性為主題,力圖用歌劇的形式來彰顯我國的民族氣質及民族精神。而縱觀我國民族歌劇的發展歷程,其始終與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二者相輔相成,一直保持著良好的互動。
但在近二三十年間,我國民族聲樂教育領域中民族歌劇的元素開始越來越淡化,無論是從民族歌劇理論、民族歌劇曲目、民族歌劇表演等等,都十分匱乏,甚至在很多院校中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當前,我們的高等民族聲樂教育,無論是從總體的教育理念方針,還是實際的日常教學都將重心集中在聲樂演唱技術技巧及原創歌曲和藝術歌曲方面,而對于民族歌劇對于民族聲樂藝術發展和提高的重要作用、價值和意義沒有予以應有的重視,甚至是基本忽略。這并不是要否認演唱技術和歌曲對于民族聲樂藝術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只是必須要闡明的是,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要想真正成為一種具有完整藝術架構與藝術形態的聲樂藝術學派,就必須保證自身全面、協調的發展和完善,聲樂演唱技術、原創藝術歌曲、歌劇藝術缺一不可,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種真正成熟的聲樂藝術學派。因此,面對這一問題,作為對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引領者”的高等院校中的民族聲樂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須要從根本意識上認識到民族歌劇對于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和進步的重要作用、價值和意義,同時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將民族歌劇和民族聲樂教學科學地、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根據我們目前的實際情況,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在我國當前的民族聲樂教育教學體系之中,雖然一些專業教師偶爾會將一些民族歌劇詠嘆調作為教學曲目,但從整體來看,這也只是一種“蜻蜓點水”式的涉獵,既沒有針對性,也遠沒有形成一種完整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架構。無論是從最基本的歌劇理論到完整歌劇唱段,還是從舞臺表演訓練到實際歌劇排演,可以說我國民族聲樂教育教學中民族歌劇元素的缺失是整體性的。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大部分學生雖然具有良好的形體條件、舞臺表現力及較高的聲樂演唱技能,也能夠完整地演唱幾首經典的民族歌劇詠嘆調曲目,但卻不能對民族歌劇形成完整、深入的理解和認知,而具體的歌劇表演和歌劇人物的詮釋更是無從談起,更不用說如何為我國的歌劇舞臺輸送更多優秀的歌劇人才,促進民族歌劇藝術的發展了。同時,面對當前多元化的社會文化背景,這也無形之中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專業發展空間和現實的就業。
從宏觀的社會文化發展與背景角度來看,隨著多元文化潮流席卷全球,我國的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文化架構也隨之產生了極大的變化,人們對于藝術的需要和要求也越來越趨于多元化。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也必然對民族聲樂專業從業者提出更多、更高規格的要求。當前社會需要的是既具有較高的聲樂能力,同時又具有較強社會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實用型、復合型的民族聲樂專業人才,這也是當前我國民族歌劇舞臺上最為緊缺的民族聲樂演員類型。當前,雖然很多民族聲樂專業學生都能夠在音樂會上較好地演唱和詮釋很多聲樂曲目,但能夠完整詮釋一個民族歌劇人物的卻已寥寥無幾。很多學生在畢業進入專業演出團體后,往往還要重新學習歌劇演唱的理論和方法。因此,我們在對待民族歌劇的問題上必須做到從“宏觀”著眼,從“微觀”入手,從具體的細節入手。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全方位大力加強和建設完整的民族歌劇教學架構,將我們的民族歌劇藝術與我們的民族聲樂教學完整地、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我國民族聲樂教育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和成熟。
2.1 加強民族歌劇理論教學
在當前民族聲樂專業基礎課程中,包括音樂史、音樂欣賞、曲式分析等課程,雖然每一科目對民族歌劇的內容都有所提及,但作為為民族聲樂專業所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其針對性、系統性和有效性都十分欠缺。針對這一狀況,我們主要應從兩方面著手:首先,開設專門的民族歌劇理論課程。系統講授我國民族歌劇的發展歷程及現狀;總結歸納我國民族歌劇的風格與類型;解析民族聲樂的演唱方式與表演模式等。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對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有一個整體性的理解、認知和把握;第二,要在傳統的基礎專業理論課程中有針對性地加入我國民族歌劇的內容。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所要培養的聲樂人才是以民族性為前提的,因此其接受的教育也必須全方位地帶有鮮明的民族性特質和元素。而當前我們的專業基礎課程體系基本與其他專業無異,這對民族聲樂專業性的體現和提升無疑是有所欠缺的。因此,我們必須要求我們的專業基礎課在保證一般性教學的基礎上加強自身的針對性和系統性。例如音樂欣賞及曲式分析課程,就可以增加民族歌劇的劇目和曲目,同時有針對性地對民族歌劇的音樂風格和音樂結構特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講解,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國的民族歌劇藝術。
2.2 全面提高學生的民族歌劇演唱能力
這一方面要采取專業基礎輔助教學與專業課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當前,歌劇表演課程在我國大部分民族聲樂專業教學中基本處于空白的狀態。雖然部分高校的民族聲樂專業系部已經開設了一些形體訓練類的課程,但這些課程或只是泛泛的肢體協調性訓練,或只是基本的表演訓練,既缺乏針對性,同時也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將歌劇表演設置為必修課,保證學時,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同時聘請專業的教師講授這門課程,有針對性地教授學生專業的歌劇表演方式方法。第二,在此基礎上專業教師要予以足夠的重視和密切的配合,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布置民族歌劇選段,或是詠嘆調、重唱、唱段等等,要求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融入表演,將兩門課程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和提升學生全面的聲樂演唱能力。
2.3 專業教學也應具有更高的針對性
專業教師的聲樂課堂是學生學習和提高自身全面聲樂素質的核心環節。因此,專業教師在保證學生基本演唱技能提高的基礎上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民族歌劇演唱的能力和素質。主要應從兩方面入手:首先,教師要有意識地在自身的教學過程中增加民族歌劇曲目,包括經典的詠嘆調、重唱等等,第二,歌劇是十分具有科學性的藝術形式。不同的歌劇類型對演員的演唱風格和特點有著極為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演唱風格和特點為其“量身定制”一個適合他們的歌劇角色或者一部歌劇,對其進行專門的指導和訓練,并使其最終能夠真正地掌握一個或幾個歌劇角色。因為學生的學習時間畢竟有限,這樣就可以用這種“由點及面”的辦法使學生明確自身的歌劇風格類型定位,及詮釋歌劇人物的方式方法及能力。從而真正成為一名具有較強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民族聲樂專業人才,為畢業后真正走上舞臺做好充分的準備。
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和民族歌劇藝術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直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互為補充的,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系。當前,在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作為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發展肇端的高校民族聲樂教育就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民族歌劇對于民族聲樂藝術的重要作用、價值和意義,繼續保持這種良性的互動關系,這樣才能建立起具有完整、成熟藝術架構與藝術形態的民族聲樂學派,才能使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全面、健康、可持續地繼續進步和發展。
[1]潘乃憲.《感悟聲樂:對國際歌唱藝術的思考與體驗》[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2]肖黎聲.《聲樂理論基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3]楊立崗.《聲樂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4]錢苑、林華著 .《歌劇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5]尚家驤著.《歐洲聲樂發展史》[M]. 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
[6]徐小懿.《聲樂演唱與教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
[7]李晉瑋、李晉瑗著.《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 北京:華樂出版社, 2003
(責任編輯 霍 閩)
匡祎(1979—)女,沈陽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