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娜
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模式是引導學生學習教學內容而編寫的同步紙質文案。它包括:溫故知新、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學習難點、課前預習、課中研討、課堂與反饋練習、課堂小結、作業布置等環節。因此,如何設計好導學案就成了我們教育工作者們需要思考和反復斟酌的關鍵問題。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模式在高中英語課堂應用以來,為進一步促進相關教學工作,規范教師導學案的設計,提高導學案設計質量,總結并推廣優秀教學經驗,我校英語學科根據自身特點,努力找尋課案導學的通用模式并靈活應用,致力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并打造高效英語課堂。
“導”就是指導、引導;“學”不是講和教,是以學生“學”為根本要求;“案”是一種方案和設計,不是知識和題目的簡單堆積。導學案的編制要突出體現“導學”,重在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一味地做練習;要通過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問題設置,階梯式學習內容的呈現和有序的學習步驟的安排,引導、鼓勵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在講授一節課之前,針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我們可以在備課組的共同商討下統一教案,從而促成統一的導學案。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班情,對本班的教學目標,通過導學案的方式進一步細化。
例如:必修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一課,由于我班大多數學生對古希臘了解甚少,因此,在學生的知識目標中,我就增加了古希臘和奧林匹克運動會一些概念方面的理解要求(例如background,characters,conflicts,etc.)。對于課文的學習內容,在開頭部分設計一些questions,然后針對這篇課文設計一個任務型閱讀(Task-based Reading),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體驗一下高考試題的要求。接著,我們以中英文的方式讓學生找出keywords and expressions。之后我們可以再找出一兩個典型句子,讓學生提高自我分析句子的能力,當然,我們也會空幾行,讓學生找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句子,之后在課堂上與其他人共同探討。在設計鞏固課文的環節中,通常我們都是try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text by using those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但有時候也可以是Fill in blanks,或者是have a debate about whether...or not。我們也可以在后邊設計一些練習(比如:multiple choices,sentence translations and etc),最后,我們可以根據所講課的特征布置一些課后作業。
在編寫導學案時要將難易不一、雜亂無序的學習內容處理成有序的、階梯性的、符合各個層次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方案,引導學生由淺入深認識教材、理解教材、挖掘教材,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學習成功的喜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主體又有其個體差異。英語課堂上,語言學習者因為存在著一定的學習動機,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學習興趣,學習的積極性會大大增加,效率也會提高。英語課堂上,教師應把學生看成深度思考的成年人,把英語當成思想交流的工具。討論、辯論式的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漸漸學會運用英語思維表達,并愿意把英語作為擴充語言的途徑,樂意把英語學習看成自己的內需,充分發揮主動性,實現課內課外的自主學習。總之,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對培養一個成功的學習者和交際者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學好英語,我們可以在導學案中融入分層教學的元素;設計好分層練習,可以讓學生人人有事做、人人在做事,更好地參與到學習當中。比如,把練習分成A、B、C三個層次,A層注重技能,培養能力;B層重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技巧、能力要求低一點;C層完全注重雙基,注重通法、淡化技巧;還需設計分層指導時間,讓各層次學生均能接受。
探究性原則使導學案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導學案的編制要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內容由易到難,分層探究、有序引導、逐步生成,要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解疑來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以及對教材分析、歸納、演繹的能力。所以,設計導學案要注意每堂課都有學生自主討論和解惑的環節,可以讓他們在小組內討論;組跟組之間討論甚至辯論;或者可以互問互答等等。因此,在設計時就要把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考慮進去。
比如,在必修2unit4Computer一課的Discussion環節,我提前設計了topic——Whether we should play computer games or not;學生在課堂上以辯論的方式陳述自己的觀點。反對者認為,We should not play computer games,because we should concentrate our enery on creation and intelligence;if we respect it,we can get the senses of safety and recognition...而一些支持者認為,We can make our head cleverandmakeoursparetimecorlorful。思想的火花不斷迸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導學案是集教案、學案、筆記、達標測評和復習資料于一體的師生共用的教學文本,是“教學合一”的載體,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價值。在編寫導學案時要從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現有學習能力和教師自身的需求出發,使導學案適合學生和教師,操作起來簡便易行。上課時,要針對學生做好了的導學案來授課,主要是以核對答案和解決疑難問題為主。從導學案設計的題目入手,讓學生知道老師講授課文的角度;反過來,老師又能從學生們的反應中得到反饋,再去靈活地講授。這樣,相得益彰,做到有的放矢,課堂目標達成度會更高。
教師是導學案的設計者,也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引領者。不過,設計的廣度、高度和深度也是因人而異的。既不能固步自封,又不能好高騖遠。例如,M9 U2 The Acropolis now這篇課文很抽象,就不能按部就班地設計導學案。首先,我們得提供背景資料,讓學生對古希臘文明有一種初步認識。接著,怎么對學生設問,這就體現了我們站的高度。比如,What caused damage to the Acropolis?讓學生學會歸納自己的觀點,學會從 chemical,biological,natural,mechanical and human agency這些角度進行回答。在設計任務型閱讀時,教師的知識層面也是極其重要的。例如,對關鍵詞的捕捉能力,此詞在題目中與在文中的對比以及跟詞性轉變、短語搭配甚至非謂語、虛擬語氣等語法的聯系都是教師要認真斟酌的。當然,導學案也有它的一些弊端,比如說:教師對導學案過多地依賴,講授時就會缺乏新意,形成固定思維;學生上課的模式受到導學案的影響成為定式等等。但是,總的說來,我認為導學案還是利大于弊,只要我們能夠揚長避短,發揮主觀能動性,導學案就一定能夠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導學案讓教師提高了專業能力,讓課堂出現師生精神煥發、思維活躍、靈感迸發、情感交融、配合默契的喜人場景,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教學模式。
教師利用導學案進行英語教學,最大限度地整合了課前、課中和課后學生的英語學習,使教師的英語課堂延伸到課外,并使英語教學對每一個學生都有很強的針對性,能夠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使每一個學生在自身基礎上取得又好又快的進步。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擁有好的教學方法,教師還需要在正確理解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礎上對其靈活運用,而不是盲目地標新立異。在導學案運用和課堂雙向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如何教轉變到如何導,從主演轉變到導演;學生要從如何聽轉變到如何學,從觀眾、聽眾轉變到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