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慶
我縣是邊遠貧困山區縣,小學英語課的開設學校僅占全縣學校的一半,另一半學校因師資缺乏或專業度不夠,未開設小學英語課。在此種情況下,我縣爭取了一家做小學英語在線教學的公司,并選擇了一所較偏遠的無英語師資的小學進行試點教學。試點工作于2014年秋期開始,試點學校從未學過英語的200多名三至六年級學生開始走進在線英語課堂,學習新標準英語三年級上冊教材,每周公司根據課表安排英語專業的在校大學生為學生在線授課,經過兩個月的試點工作,筆者有如下幾點感受:
目前山區地區缺乏英語師資,而部分地區英語教師充裕,通過在線教學的手段,可實現英語師資的互利,即可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可解決師資缺乏的教學現狀,推動山區英語教育的發展,深得山區學生家長的歡迎,同時也貫徹了國家教育均衡發展的精神。
山區的孩子機靈聰明,但因環境偏僻和條件限制,學生視野受限,潛力得不到挖掘和發展,學生渴望豐富的知識,渴望認識外面的世界,在線課堂給學生開辟了求知的新天地。在無英語師資的學校,孩子們通過網絡,見到了神奇的英語教師,居然能聽見“墻上的英語教師”說話、看見其做事,同樣教師也能觀察到教室里發生的事情。更可貴的是孩子們可在教師的在線輔導下學習另外一門語言,學生們對這種特殊的上課方式比較感興趣,從學生們1~2個月的學習效果看,部分學生掌握了26個字母的讀音和書寫,六年級大部分學生會讀三年級上冊1~2模塊的課文,還是有一定的教學效果,為以后初中英語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這種學習模式會在學生幼小的心靈留下美好的回憶,激發學生終身學習英語的興趣。
在線課堂在師生互動環節存在一系列問題:如教學與PPT課件不同步,教師說的與PPT不一致;教師不能全面準確地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部分學生濫竽充數,教師無法發現;抽問回答的聲音傳輸到教師端模糊、聲小,教師只能憑直覺評價;做練習,更正和檢查的效果差,教師無法檢查完成情況及質量。總之,教師教的時間多,與學生互動少,因材施教更是一個難題,老師與學生間有一條不可言喻的溝。
思而改,則可進步!是否可完善設備設施,設計可視化的課堂,讓教師通過更加清楚的畫面和清晰的聲音去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作出教學調整。如:將學生分成圓桌小組,每小組配備一個麥克風和一個攝像頭,便于老師抽問和了解詳細的學習情況,或者設計聚聲的可視化教室。如:還可設計多功能的網上講臺,我發現上課教師手里無任何教具,學生不懂時,教師很無奈,沒有辦法讓學生明白,且輔助教學的只有PPT,運用PPT上的畫畫工具書寫也不夠規范美觀,所以,是不是可設計多功能的網上講臺,教師可以像在真實的講臺上一樣去上課,有黑板可板書,并備卡片、圖片和實物等教具輔助教學。
在線教師應多研究小學英語教學方法,系統地學習教材,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研究如何從導入、呈現、鞏固和拓展幾個環節去突破重難點,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增強在線教學的實效性。建議可上網查找相應的教學資源和教材培訓資料,熟悉教材教法;上課教師還可到一線真實的課堂觀摩學習,學習多種教學方法;注意創設情境教學,讓學生在情境中交流,并多用肢體語言。
總結反思是進步的有效途徑,在線教學互動是關鍵,但很難把握,所以要認真總結經驗,改進方法,采取換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什么樣的教學更有效”。如,我們要求學生跟著教師書寫字母,教師轉過身子,書寫方向與學生一致,學生更容易掌握字母的筆畫筆順。又如,檢查更正作業時,將準備好的答案寫在白紙上,放在攝像鏡頭下,學生可快速準確地獲悉標準答案。還可準備一張白紙和一支較粗的水彩筆,隨時寫上或畫上想說的,放在攝像鏡頭下,化解師生交流障礙。再如,抽學生發言時,要求學生到麥克風前回答;想了解學生作業情況時,要求學生在鏡頭下去曬一曬作業;課前做好兩手準備,PPT傳輸出現問題時,教師憑借準備的教具等也可正常授課;還可將攝像頭對著教材,用筆指點講解,避免學生不知所云;當互動處于僵持或無法實施的狀態,可請求學生端的輔助教師相助。
不宜用翻譯式教學,建議盡量用英語組織課堂,用圖片、PPT、肢體語言、教具等幫助學生理解。忌隨意和漫無目標,應以教材為主,圍繞教材重難點和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準備兩套上課方案,當PPT傳輸出現問題,利用準備的圖片、實物教具或教材等也可繼續上課。
課堂輔助教師應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掌握一定的電腦操作技術,靈活的課堂調控機智,較強的責任心。
輔助教學:向上課教師反應學生學習情況及建言獻策;出現無法互動的情況,及時與上課教師交流,采取一定的方法幫著解決互動障礙;幫著上課教師分組、組織游戲和活動、監督學生完成練習、傳遞話筒、播放錄音、調換攝像鏡頭等。
管理紀律:采取措施保持良好的課堂秩序,督促學生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如可采取“比一比哪組更認真”等競賽來鼓勵學生學習。
總之,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在線課堂將廣泛被運用到教育中,我們將繼續深入這項試點工作,研究“如何利用在線課堂讓山區的孩子有效地學習英語”,讓其成果在全縣缺乏英語師資的學校輻射,推動山區小學英語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