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玲
加強英語聽說訓練,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林雪玲
本文從新的《英語課程標準》角度,結合教學實踐,從課堂英語化、語言地道化、教學情景化、考試能力化四個方面,就加強初中生的聽說訓練,提高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略陳管見。
英語教學;聽說訓練;交際能力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質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為今后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知識奠定基礎。”由此可見,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為交際而初步應用英語的能力”,也即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際能力指不僅能使用語法規則來組成語法正確的句子,而且知道何時何地向何人使用這些句子的能力。Harold E.Palmer said,“The ultimate goal of language learning is communication.”因此,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加強聽說訓練,提高學生交際應用語言的能力,這是外語教學的目的之所在。
本文主要就在英語教學中如何訓練和加強學生的聽說交際能力略陳管見。
語言首先是有聲的語言。學習任何一種語言,在學說前應先要聽。Listening is the foundation for speaking.因此,《英語(新目標)》教材從七年級上冊到九年級共五冊的Section A、Section B都以顯著的位置,相當的篇幅安排了listen的內容。這充分說明了初級階段的英語教學要從視聽說入手,而且聽說訓練的比重應該大些。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打好語言基礎,還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Epictetus(Greek philosopher)認為,既然自然賦予人類“one tongue and two ears”,就意味著聽是說的兩倍。“Without listening,there can beno speaking.”因為只有聽準了,才能說得對。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盡量創造一定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有意識地注意使用英語,speak English when possible,speak Chinesewhen necessary,并長期堅持用準確的、簡單易懂的英語組織教學,以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
錄音能提供標準的語音語調,便于學生模仿,對培養聽說能力極為有利。為了達到學生聽說訓練的規范化,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接觸地道的英美人士的錄音磁帶,充分地讓學生熟悉、模仿。新教材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圖文并茂、內容風趣、語言地道的英語教材,而且提供了與教材相配套的聽力訓練錄音帶(The Listening Cassette)和口語錄音帶(The Speech Cassette),且均由英語國家人士朗讀,語音語調優美地道,是英語教學中訓練聽說能力缺一不可的教學媒體。因而,聽力訓練,錄音帶的使用應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始終。聽力教學的基本模式告訴我們,聽力教學由準備、呈現、訓練、應用等環節組成,訓練的環節一般是在呈現環節之后、應用環節之前。在聽力技能的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具體地介紹正確的聽的技巧或方法,如按意群、句子聽而不是一個詞一個詞地聽,邊聽邊猜,邊聽邊分析綜合,帶著上文的問題聽下文等。此外,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聽錄音前,教師應交代一定的情景或介紹具體的背景或人物
如在聽《英語(新目標)》八年級上冊Unit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m ilk shake?Section A 1b的聽力訓練前,先說明對話背景在家,可將“At home”寫在黑板上。然后教師可以通過詢問學生“What’s your favorite drink?”引出并學習banana m ilk shake.通過詢問“Do you know how tomake a bananam ilk shake?”引導學生關注1a主題圖。接著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為bananam ilk shake的制作排序。
(二)每次進行聽音前,教師需要就所聽內容提出問題
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聽。可先只提一個問題,如“How tomake a bananam ilk shake?”然后再逐步增加到幾個。聽錄音時不可讓學生看書。
(三)聽音后,可根據所聽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活動
如組織學生進行表演(act)、復述(reproduce)等,以鞏固通過聽所吸收到的語言材料。
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僅幫助學生聽懂錄音中的語言材料是不夠的,這并不意味著聽力訓練的目的已經達到。因而,應該以聽來促進口頭表達能力的發展,以說來檢查聽的質量,聽說結合,這樣才能達到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目的。
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切教學影響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才能被其接受;一切教學活動,只有在學生對自己的認識活動積極的自我調節下,才能有效進行。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交際活動情景,充分利用直觀教具(visualaids)和電化教學手段(audio-visualapproach),向他們提供活用英語的真實教學情景,使學生的英語與客觀事物建立直接聯系,促使學生直接理解英語,并積極參與語言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歡樂的氛圍中獲取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具體作法如下:
(一)堅持每天課前五分鐘的聽說訓練
主要復習所學內容。可進行“Duty report”“Pair work”和“Free talk”等。也可進行師生問答、男女生問答、組與組問答、循環問答和連珠炮式問答等。問答內容一般圍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環境和人物。如在學到《英語(新目標)》七年級上冊Unit8When is your birthday?時,可詢問他們自己、本班同學或其家庭成員,親戚朋友及老師等的生日,課前五分鐘讓他們“free talk”。像這樣堅持不斷地進行聽說訓練,既鍛煉了學生的應答能力,又能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一舉兩得。
(二)初中學生在初級階段的交際活動主要以
模擬活動(simulation)和角色扮演(role-play)為主
如學了問路、購物及打電話后,可創造情景組織學生進行結對子活動(pair-work),應用所學到的語言素材進行對話表演。又如學習了《英語(新目標)》八年級上冊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的對話后,要求學生模擬所學對話,向班級同學提問。因為是真人真事,激起同學們的好奇心,個個爭先恐后,參與活動,整個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在教授完每個單元的2d Role play the conversation后,要求學生2人一組分別扮演文中角色,力求模仿錄音帶的語音語調,學生們頓時興趣倍增,躍躍欲試,精彩的表演博得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模擬活動和角色扮演改變了以往上課時學生被動壓抑的應對狀態,促使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我樂學”的方向發展。
語言知識是為言語能力服務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評價體系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要通過采用多元優化的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發展水平,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跨文化意識和健康人格的發展。評價系統應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因此,既要關注日常教學中的評價,也要注意考查學生交際綜合應用語言知識的能力。考查、考試既要有筆試,也要有口試和聽力測試。因而每一單元、期中、期末考試灌制錄音帶(Mp3)對學生進行聽力測試和加試口試是非常必要的。聽力測試包括聽寫音標、字母、單詞、句子或聽懂難度略低于課文的材料,并做選擇、正誤判斷或填表等。口試包括辨音、朗讀、會話等。增加聽力及口試的檢測并合理安排好分數比例,有助于促進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重視聽說訓練,提高聽說水平。同時,有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聽說能力提高的情況,了解學生進步的快慢程度,以便在教學上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眾所周知,聽力訓練的規律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聽說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件觸手能及、即日可待的事,它需要一個潛移默化、不斷滲透、層層深入的過程。這就需要師生雙方持之以恒的努力,做到教與學的完美結合,以達到聽說訓練的目的,提高語言交際應用能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引用文獻
魯子問,康淑敏.2008.英語教學方法與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5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信息:361000,福建廈門,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教師進修學校
1136777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