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中學 婁士華
高中作文教學“打假”勢在必行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中學 婁士華
十年課改,高中作文課堂教學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課程改革已經步入“后課改”時代。然而高中作文教學因受“應試教育”的制約,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少、慢、差、費”等問題,學生怕寫作文,教師怕教作文。但是在高考中,因作文分數幾乎占了學生語文總分的一半,所以作文教學又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和學生都不敢輕視。許多期刊如《中學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知識》等都開設了作文教學研究專欄,作文教學研究可謂如火如荼。作文教學的研究與探討一度出現了百“法”競放的繁榮局面,許多教師因潛心作文教學研究而名噪一時。“創新作文”“新概念作文”“作文素材”“中考滿分作文”“高考滿分作文”等的熱銷都從另一個側面折射了師生乃至全社會對作文教學的極大關注和熱情。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這些關注與學生成績并沒有成正比,教師作文教學艱辛的付出與學生作文可憐的分數形成了鮮明而尷尬的對比。出現這一問題的癥結可以歸結為一個字:“假”!這個“假”的可怕結果就是為數不少的學生連簡單的應用文都寫不好,更不用說記敘文、議論文了。從教學反饋上看,在學生那里,就是閉門造車,毫無真情實感地“假”寫,記背素材,套作范文,只是胡編亂造地拼湊,毫無技巧地復制、粘貼、抄襲;在老師那里,就是“假”教(除了部分教師仍頑強地堅守真實作文教學的陣地外),大部分教師都在沾沾自喜且非常嫻熟地將有悖于新課改精神的所謂作文教學方法和片面追求作文高分聯姻,一如既往地彈奏應試作文教學的“老調”。這樣的作文教學排斥個體的體驗,強調記背,推薦素材與作文選,以范文題海來訓練應試技巧,最終注重的只是分數,有些教師甚至為猜題押題而樂此不疲,自鳴得意。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量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欲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上述教師自鳴得意的作文教學顯然與新課標的精神相悖。長期如此,必將會嚴重影響學生良好寫作習慣的形成,更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健全人格養成、誠信精神塑造都具有誤導性和破壞性,背離了作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但是,就是這種既不符合新課標要求,又不能培養讀寫能力的作文教學,由于其可以幫助學生在中、高考中暫時取得理想的分數,不僅大行其道,而且還“人氣十足”:領導默許,家長滿意,師生樂此不疲。這種虛假的作文教學常常贏得聲聲喝彩,不免引起一些有識之士的隱憂,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因此,給高中作文教學“打假”,讓“假”象曝光,是每一個有良知的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以下是筆者對高中作文教學“假”象所作的一些例析與透視。
由于新課標對作文教學的界定過于抽象概括,含糊籠統,再加上作文教學質量評價相對復雜,很難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統一標準,因而許多學校對作文教學的評價往往只重數量。大部分教師也“只好”遵照要求既快又省地制造出符合“數量”要求的作文篇目,取得考評分數,得到符合要求的工作量。至于學生作文水平能提高多少,也“只好”姑且棄置一邊。不少學校對作文教學的考評也僅僅是停留在簡單的數量統計上,缺乏細致而科學的作文教學評價標準。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原本是告訴我們應該從天下文章中獲取知識的營養,汲取成功的經驗,經過消化吸收,內化為自己的寫作方法。但是,它卻成了老師“鼓勵”學生記背范文的理由。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作文刮起了“套作”之風,考試前,老師總要提醒學生記背幾篇各種類型的范文,準備好寫作的“百寶囊”,以便考試時“探囊取物”。這種“唯分數是舉”的作文,何談“真情實感”呢?十多年過去了,經過新課改,這種現象不但沒能改變,“山寨作文”還愈演愈烈。這樣通過高考升入大學,甚至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畢業生,不會寫最簡單的應用文,就不足為奇了。出現如此怪現象,我們不能過多地責備學生,更應該引起反思的恰恰是我們老師。老師沒把精力放在原創作文的訓練上,學生只會一味“復制”“照貓畫虎”,喪失了寫作個體獨特體驗的能力。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作文寫不好,多與生活積淀貧乏、課外閱讀有限、素材儲備不足等有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獲取作文素材最好的方法就是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體驗,主動“向生活靠攏”。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學生的課余生活被教科書、教輔書、作業、試題無情地占據著,生活“三點一線”,單調無聊;語文老師也缺乏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指導,學生閱讀積累很少;學生的“語文生活”極其貧乏,他們課外閱讀、看電視、上網、寫日記等活動被“學習”生活占據了。而這些都是學生語文能力成長的重要方面,既是作文的“源頭活水”,又是作文練習的有效方法。
學生缺乏生活的積淀,缺失素材的積累,難道就不寫作文了嗎?學生無“良法”,而老師卻有“高招”!一是老師印發大量的范文為學生提供“模仿”源。作文的類型、題材、體裁一應俱全,應有盡有,學生需要做的就是“死記硬背”“對號入座”,略微改動一下即可。二是老師為學生準備好“下炊之米”。作文不是缺少生活積累嗎?老師就給學生備好“素材大全”。紙質的,電子的,一應俱全。學生只需記記背背就“OK”了。如果今后高考允許網上答題,學生也只需復制粘貼就行,“你好我好大家好”。三是“制式化”作文訓練避免學生大面積丟分。大多數教師為了使學生在高考中盡可能地多得分,大搞所謂的“規范文”訓練,諸如寫800字的文章,開頭100字內要入題,結尾50字內要扣題,是謂“鳳頭豹尾”;寫命題議論文,開篇一兩段要提出問題,中間幾段要分析問題,結尾一段要解決問題,是謂“首尾呼應”;寫供材料議論文,又有所謂的“引——析——聯——結”,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并且每年高考過后,總有花樣繁多的“制式化”考場作文模式“粉墨登場”。總之,一切為了考試,一切為了分數,僅此而已。
如此妙招,不但剝奪了學生發現生活、感悟生活的機會,還忽視了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最終使學生喪失了生活作文化的習慣、敏銳性和能力。其可怕的后果是學生面對豐富多彩的生活,充耳不聞,熟視無睹,乃至失語、失聰和失明。正如那英在《霧里看花》這首歌中所唱的:“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給學生一雙發現的眼睛也許比教會作文范式和技法、給大量的范文和素材大全更難,但卻開啟了學生自主寫作的大門。
“文章不厭百回改”,可以這樣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就先后改過十幾個字,最后才確定為“綠”字。曹雪芹的《紅樓夢》更是“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學生學習作文的過程其實也應是不斷修改作文的過程。大多老師在寫前作諸如“題眼”“題材”“素材”等解題類講解,寫后在批改和講評上下大功夫,甚至批得滿紙通紅,講得唾沫星子亂飛,這似乎很負責任了。其實,無論我們改得如何精細,講得如何精彩,實際上都是強化了外因,弱化了內因。學生缺少平時的大量練筆,僅靠一學期下來教師的作文批改是很難提高寫作水平的。沒有改的作文教學過程是極不完整的,沒有學生課下大量的寫作練筆更是不完善的。“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作文教學中教師的批改固然重要,但是學生平時的大量練筆更是必不可少。畢竟,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真正起作用。
多媒體的濫用早就引起了教育界許多有識之士的重視。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如是說:“當前的問題是語文課濫用多媒體,濫到嚴重影響語和文的程度。濫用多媒體的語文就是假語文。”王旭明的話也許有些尖銳,但也切中肯綮地指出了語文教學中多媒體使用的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高中作文教學恰當地使用多媒體,能夠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調動學生寫作激情,拓寬寫作素材,創設寫作情境,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優化教師講評。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正如王旭明所言,多媒體被濫用,甚至被錯用了。在新課改舉步維艱的背景下,在應試教育的陰影里,由于受優質課、公開課評分標準的影響,受整體水平有待提高的網絡課件的影響,再加上教師獨立創新動力和能力不足的制約,多媒體在作文教學中被濫用、錯用成為一種必然。作文教學公開課,必須有多媒體的參與,才能多得幾分。而在多媒體的使用上,更多地是在“放”課件,而不是用課件“教”。不少老師之所以使用多媒體,是因為它省事,并沒有過多地考慮過多媒體可能對作文教學的“副作用”。濫用多媒體,過分依賴網絡資源,會使學生失去對生活中的人和事進行細致觀察和深入體驗的機會,寫出來的東西往往是“鸚鵡學舌,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獨到的生活情感體驗。不少學生的習作成了低級的復制與粘貼,缺少對生活的提煉和有深度的體驗與組織,使得真情實感和個性化的體驗均不翼而飛了。
作文教學應處理好多媒體使用的度,不能讓作為輔助工具的多媒體喧賓奪主。原生態作文教學的純美同樣也可以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有鑒于此,我認為:高中作文教學“打假”勢在必行,要努力戒除高中作文教學中形式主義的陋習,堅定走真實的高中作文教學之路的信念。只要我們廣大語文工作者一起努力,一定能使高中作文教學走上“真語文”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