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杰
英語教學中如何轉化“差生”
鄭瑞杰
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年級、每一個班級都會有“差生”,“差生”的“差”總會有原因。教師應該盡力挖掘其原因,做好“差生”轉化工作。教師應該愛他們,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要求其學習;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采取能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讓他們“樂”在其中,渴求學習;教師應該多讓他們進行各種訓練,指導他們明確學習目標,追求學習。這樣,“差生”就能得到轉化,教師就能取得教育教學的更大成功。
寓教于樂;“差生”;轉化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而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因此,無論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樣的學校,教師所面對的是一群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參差不齊的學生。于是便有了“優生、差生”的區分,也就產生了“如何轉化差生”的問題。筆者認為,一個不善于轉化“差生”的教師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教師。其實,差和優是辯證的相對關系,而不是形而上的絕對關系,因而“差生”是可以轉化的。只有樹立這一辯證觀念,才能樹立信心,努力促進“差生”向“優生”轉化。
幾年來,筆者在英語教學中對待差生抱著與其厭棄不如偏愛的態度,努力嘗試轉化“差生”,終于探索到三條有效方法。
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愛學生是教師起碼的職業道德。教師對學生愛得深,教育教學效果就好;反之,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發展。愛學生,尤其要注重對“差生”的關懷,因為他們是學習上的弱者,教師更應該給予特殊的照顧,促使他們盡快茁壯成長。
一般來說,新學外語的學生,開始對外語都有著強烈的新奇感,但由于有些學生學習方法不得當,如死記硬背單詞和語法規則,經過幾個月枯燥無味的記憶后,開始視英語為畏途,開始松懈,接著便有了知識缺漏,久而久之,自信心逐步消失,差生群開始形成。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既注意“差生”的學習情況,又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當教師贏得了他們的信任時,學生對接受教育的反感就會被克服而讓位于一種奇特的情況:他們把教師看作一個可以親近的人(班尼 1986)。
在深入“差生”中,筆者還注意逐一摸準他們的知識缺漏,在備課時做到更有針對性地狠下功夫,狠抓落實。首先,筆者努力做到在通覽教材的基礎上,找出各單元重點、難點的分布狀況及其教材中與其他知識的內在聯系,明確各知識點在教材坐標系中的地位,根據學生的差異,設計難易相對的A、B兩套練習與試卷,對“差生”適當降低教學起點,使他們經過努力也能取得較好的成績,以鼓舞他們樹立自信心;同時,筆者還注意針對“差生”的特點,做到“一把鎖配一把鑰匙,對號入座地開啟”。
事實證明,“差生”同樣具有進取心,同樣可以逐漸樹立自信心。他們渴望進步,渴望受到尊重和表揚。所有這些都是潛藏在“差生”心靈深處的內在動力。課堂上,教師不吝惜對他們的鼓勵、關心,讓“差生”獲得某種成功。這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激發“差生”的內在動力,提高他們學好英語的信心,從而化“談虎色變”為“深入虎穴抓獲虎子”,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轉化“差生”是個復雜的工程。教師對“差生”要有愛心,給予特別關心,思想工作要做細心、有耐心,幫助他們樹立起學好英語的信心,使之化厭學為求學,形成教與學的良好氛圍,這只是轉化“差生”工作“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教師還要講究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做到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由“要求學”進而發展為“渴求學”。
要轉化“差生”,激發他們學英語的興趣,單單靠45分鐘的課堂教學是不夠的。為了加速轉化“差生”,筆者把班上學生編成優生與差生相搭配的若干個學習小組,課堂上,優生領頭展開討論、進行聽說讀寫練習,帶領差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大大地提高了“差生”的參與熱情,提高了課堂效率;課外,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有一定梯度的練習,開展課外聽、說、讀、寫活動,讓“優生”在課后當“小老師”。
總之,轉化“差生”,不是“抱著他們上臺階”,而是要激勵他們的主動性,讓他們始終處于“跳一跳才能摘下果實”的主動積極狀態中,始終感受到“只有經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進步而享受成功的歡樂”。這樣才能使學生逐步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再由“要求學”轉化為“渴求學”,并在“學”中不斷嘗到甜頭,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學習興趣漸趨濃厚,學習成績也隨之逐步提高,與“優生”的距離也就逐漸縮短了。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在反復訓練中才能增強學生的能力,所以,讓“差生”多進行口頭、書面訓練是提高他們應用英語能力的關鍵環節。
當然,訓練要做到心中有數,科學進行,講究效益;要為“差生”制訂確實可行的階段目標,循序漸進;要讓“差生”在達到一個階段目標后,主動追求下一個階段目標。教師千萬不能心急,切記“一口吃不成一個大胖子”。筆者根據《課標》的要求,為“差生”制訂出各個階段的學習目標,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讓差生主動地“追求學”。
轉化“差生”,還要重視反復訓練,按照美國教育家布魯姆的理論,每個人都是能學會的,關鍵在于有些人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差生”就是要付出更多時間才能學好的學生。此外,學生缺少甚至完全沒有學外語的語言環境,除了在課堂上聽、說英語,平時口說、耳聞的都是漢語。在這種“一傅眾咻”的環境中學英語,如果不重視反復訓練,要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是很困難的。因此,筆者一直重視對“差生”的反復訓練。如,在課堂上,一般采用“連鎖滾動”的教學方法,即前十分鐘讓“優生”“差生”組合的小組應用上節課甚至上上節課學過的詞、詞組和句型進行口頭、筆頭訓練;后五分鐘讓小組應用本節課所學并結合舊知識進行訓練;授新課過程中,筆者也引導學生回憶、應用舊知識,學習鞏固新知識。這種方法就優生而言,更趨“成熟老練”;就“差生”而言,收益也非常大,他們可以反復接觸舊知識,置身于英語的語言環境中,既夯實了基礎,又提高了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差生”做到一步一個腳印,反復強化訓練,堅實地朝著目標前進,讓他們享受完成目標任務后的喜悅,積極主動地追求,實現更高的目標,逐步提高他們應用英語的能力。當然,強化訓練不是盲目蠻干,越是強化訓練,越要講究方法,只有把沖天干勁和科學精神結合起來,強化訓練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筆者注意切實做好轉化“差生”的工作,努力做到:植根于愛,幫樹信心要求學;寓教于樂,激發興趣渴求學;著力于練,明確目標追求學,大大調動差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引用文獻
班尼.1986.教育社會心理學[M].邵瑞珍,譯.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信息:361102,福建廈門,福建省廈門市新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