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學 李 慧
在以往的議論文教學中,教師習慣讓學生訓練審題的多角度,即所謂的多角度立意。這樣訓練的結果是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破題、入題的效果,可是當學生進入寫作環節時,往往會出現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教師習慣于將此類問題歸結于學生的素材積累不夠或者素材類別較窄等原因,但若換個角度思考,素材的積累是永遠不可能窮盡的,在考試中,總有學生會因為素材短缺而無話可說,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素材的積累方法改變,改變以往一個素材只服務于一個觀點的思想,讓學生學會“一材多用”(即一個素材在不同的議論文立論中使用)的思維方式,特別是對于課文中的素材進行“一材多用”的訓練。具體做法如下:
新課改人教版教材所選擇的課文都是經典之作,非常適合作為學生寫作素材。只不過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只是從課文分析角度引導學生掌握閱讀和分析的能力,很少涉及作文素材的積累。其實打開思路,許多經典的文章,特別是文言文都能成為考場作文的絕佳素材,而且還能作到一材多用。以《燭之武退秦師》一課為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品味燭之武的人格魅力,體會文章的核心思想,但從寫作角度入手,則可將文本分解為何人、何事和典型事件中的典型人物性格三個角度。由此可知這個文本一共記敘了五個人:燭之武、佚之狐、鄭伯、秦伯和晉侯,而圍繞這五個人共發生了四個典型事件。至此文本梳理清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素材的整理:每個人物所發生的事,就是以該人物為立論的事實依據。以燭之武為切入點,可梳理出兩個典型事件:燭之武言退秦軍、鄭伯勸請燭之武,而可以提煉出的觀點有:1.酒香不怕巷子深;2.全局意識,以國家利益為重;3.成功只垂青于有準備的人;而若從鄭伯入手,則可成為以下立論的事實論據:1.領導要學會識別賢才;2.領導要懂得禮賢下士,知錯能改。以此類推,從晉侯退兵一事可得出立論:1.人要學會寬容;2.人要有長遠的眼光。從佚之狐角度則有:千里馬需要伯樂的發現和扶植。從秦伯角度則有:1.做人切忌唯利是圖;2.國家交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綜上所述,一篇課文能夠被解讀出十幾個觀點,自然也就能成為這十幾個觀點的素材論據。試問,這樣轉化課文,又何愁無素材呢?
成語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組成部分,許多學生都喜歡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經據典,只可惜成語的固定解釋束縛了學生的思想,讓他們形成了單一的觀念,只知道積累成語,卻不懂得變通成語,使其一材多用。
例如“濫竽充數”,在大多數人的寫作中,它都被當作缺乏真才實學這個論點的典型論據。這樣的解讀出現在考場上,不僅不會引起閱卷老師的喜歡,反而會引發一種老生常談的厭惡。但若能多角度理解該成語,則能演繹出別樣風情。分析該成語,發現故事中有四個人物:齊宣王、齊湣王、南郭先生、南郭先生的同事。而典型事件則有:齊宣王喜歡齊奏,齊湣王喜歡單奏,南郭先生起初混飯后來遠走高飛,南郭先生的同事一直默不作聲。事件、人物梳理清楚后,從齊宣王入手,該材料可服務于觀點:1.大鍋飯要不得;2.領導要能夠鑒別賢才。從齊湣王入手,該材料可服務于觀點:人或者領導要有改革精神。從南郭先生入手,該材料可服務于觀點:1.人貴有自知之明;2.人不能沒有真才實學。從南郭先生的同事入手,該材料可服務于觀點:1.好好先生要不得;2.要敢于抨擊不公正的事情。以上解讀和分析,無一不是出自該則成語,既沒有夸大,也沒有無中生有,尤其是從南郭先生同事的角度來分析,頗有些老題新意,結合當下社會對于“人民權利”的爭論,它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素材論據。
社會熱點新聞是學生最喜歡捕捉的作文素材,而且越是熱點話題,學生越喜歡在作文中采用。可惜千篇一律的熱點分析和熱點引用,只能造成閱卷者的審美疲勞,倘若能將社會熱點類素材一材多用,定會為文章增色不少。以“藥家鑫殺人案”為例,在這條素材中,多數學生都集中于“藥家鑫喪失人性和缺乏擔當”的固化觀點上。若從個人、社會、家庭、其他四個角度入手分析,該則材料同樣可以服務于多個觀點。從個人角度而言,藥家鑫的行為無疑是違法和違背人性的,因此可以作為“敬畏生命”“擔當”“責任”等立意的反例使用;從家庭角度而言,其父親忽視藥家鑫心理教育,管教嚴厲,可以作為“教育方式”“功利化教育”的反例;從社會角度分析,在大多數人都贊成處死藥家鑫時,五名教授聯名為藥家鑫求情,也反應出社會寬容的一面,因此可以成為“寬容”“原諒”等立意的素材。至于從辯護律師張顯惡意偽造藥家鑫顯赫家境的角度分析,則可服務于“客觀”“實事求是”“冷靜”等立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樣一則材料,在從不同角度解讀時,完全可以作到一材多用。畢竟素材的積累是沒有盡頭的,唯有將有限的素材盡可能多樣化、貼切化使用,才能讓學生在面對各種作文題目時不再無話可說,而能夠破舊出新。